知识点
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五、课文主题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0),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二、故事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三、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问题解疑
.赏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2.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5.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课后思考探究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答谢中书书0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给加点字注音。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填空。()《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作品有《陶隐居集》。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03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郎④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⑦乎?(选自袁宗道《极乐寺纪游》) ①张盖:张开的车盖。②剔牙松:一种针叶松。③黄思立:人名。④中郎:袁宗道的二弟。⑤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⑥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⑦情障:情感郁结在心头而不能消,这里指“心愿”。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高峰入云 入:耸入(2)四时俱备俱:全,都(3)沉鳞竞跃鳞:鱼(4)若张盖若:像,好像(5)大可七八围许许:大约9.翻译下列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奇丽的景色了。(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上的风景也很好。0.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文对极乐寺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用原文语句填空).两文最后一句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是什么?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的鄙弃)的思想感情。附文参考译文: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道路也很好走,马在绿荫下前行,(两旁的大树)就像张开的车盖一样。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有点像钱塘苏堤。”黄思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记承天寺夜游0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2)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3)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句子标一处)()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月色入户古义:单扇门 今义:人家、住户(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5.翻译下列句子。()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6.填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的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7.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士都对“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月的皎洁与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弘楚中学团委会准备于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下列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个标题。(不超过5字)“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诗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2)仔细观察下面的图片,写出相应的诗(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邀请函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校定于0月28日下午3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咏月”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在百忙中抽空参加。此致敬礼弘楚中学团委会年9月2日02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的影子,表现了月影的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9.如何理解文末中“闲人”的含义?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03拓展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夕日欲颓 颓:坠落(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4)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翻译下列句子。()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郁郁青青的树林和竹子,四季都有。(2)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2.文以感慨发端,为总起;接下来具体描绘景物,写总体风貌,写四时朝夕景物之不同,层次清晰;最后,以赞美和感慨收束。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3.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之情(意思对即可);文表达的作者感情微妙而复杂,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04学法点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二石兽/并沉焉”。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后面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后面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何陋/之有”。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知识点目录
第课《消息二则》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第3课《“飞天”凌空》第4课《一着惊海天》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习作一《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第6课《藤野先生》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第9课《美丽的颜色》第0课《三峡》▍资料来源: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