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来阅读

欣赏一部作品,最好的方法是与作者共情,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写作时的年龄阅历,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苏轼《前赤壁赋》为例,开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即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读者马上可以了解到该文写作时间为壬戌年。与我们最近的壬戌年为西元一九八二年,上推九百年,西元一零八二年亦为壬戌年,该年苏轼四十五岁,刚从乌台诗案中侥幸逃生,被贬黄州,人生遭遇重大挫折。《前赤壁赋》即写的该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苏轼游黄州赤壁之事。

自古苦难出文章。苏轼在黄州的日子,自是其人生最低潮时期。然而,在黄州的苏轼,接连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作品,正应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欣赏苏轼这时期的作品,自能看出,政治上的打击,对作者还是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无论《赤壁赋》还是《念奴娇》,都流露作者欲求仙问道的消极思想。《前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要“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后赤壁赋》中有道士羽化的幻梦,就连豪放词巅峰的《念奴娇》中,亦有“人生如梦”的喟叹。

如果再对照乌台诗案前,开豪放派词宗先河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苏轼,要“西北望,射天狼”。那年的他,三十八岁,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但仍一身豪气,自信而狂放,在政治上仍渴望能建功立业。短短七年后,从密州的“鬓微霜,又何妨”到黄州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心壮志不再,明显消沉了许多。

但苏轼就是苏轼,虽因乌台诗案饱受打击而收敛了许多,但仍是那个豪放、旷达的苏轼,还多了淡泊的风格。他当然不会一味沉浸在消极伤感的情绪中,于是,同样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与客”的对答,我们看到处于人生低谷的苏轼,以水与月的满溢盈亏之变化,用辩证法的思想,回答了“瞬间与永恒”这一关于人生观、宇宙观的哲学命题,显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更加成熟、平和。这种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贯穿了苏轼以后的人生,因此,当他被贬儋州,犹能“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所以,我们提倡沉浸式阅读,不仅沉浸于作品中的悲欢离合,如能更进一步,沉浸于作者的际遇,当能从阅读中体会更多的人生况味,做到开卷有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tc/1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