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三国战争故事可以在《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一章中找到,发生在第一次如虚之战的时候。相关人物有曹操、储旭、孙权、周泰、韩当。故事是这样的:
曹长时董昭鼓动朝臣推荐曹操加封魏王,并加赠九听,遭到侍郎于迅的公开反对。曹操大怒,想除掉于迅。不久之后,曹操征服了吴栋,并命令于迅陪同他。于迅也明白曹操的心思,因为生病故意留在寿春。几天后,曹操送来一个空盒子,于迅自杀了。
曹操的军队到了濡须之后,就派曹洪带着三万大军到了河边。他在濡须门口排好队,等待孙权出战。不出所料,孙权亲自率军攻打曹操。操大惊,急退,被将军周泰、韩当拦住。许马跃挺身而出,挡住了两位将军的去路,最后掩护曹操逃跑。
曹操回到营地后,指责人们反对他,并奖励储旭。谁知当夜,孙权派兵偷袭,大败曹操。曹操不得不退兵五十里,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谋士程昱认为不如退兵回许昌,但这个建议被曹操拒绝了。
程昱走后,曹操情绪激动,带领50余人出营。他来到一座小山上,突然发现山上出现了孙权。曹操的人奉命捉拿孙权,孙权的部下聚集在一起,使曹操陷入重围。此时,正是储旭及时出现,带领虎贲卫士拼死一战,救了曹操。
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后,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建议停战,并在信的背面写下了“一步成仙,一步孤军”八个大字。曹操看完信大笑,下令全军撤退。至此,如许之口第一战结束。
小说中提到的如许之口之战,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过程远比小说中描述的复杂。这场战役出现在《三国志》多本传记中。本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做了简要描述。
第一次濡须口战役发生在狄咸建安十七年(公元年)年底至次年三月。关中战争结束,曹操打败了马超和韩遂叛军,终于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于是决定进攻吴栋。曹操在此战役中的兵力集结也达到了赤壁之战后的最高峰。虽然没有所谓的40万大军,但总兵力在20万以上。
面对严峻的形势,孙权不敢怠慢,亲自领兵前往濡须作战,但首战结果对孙权十分不利。《三国志?武帝纪》年:“(曹操)进占汝胥口,攻破全江西大营,得权为公孙阳太守。”然而首战告捷的曹操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冲出去,很快在二战中惨败。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年:“(曹操)是一艘油轮,夜间横渡大陆。以水军之权,三千余人,无辜者数千。”很明显,曹操是想卯足了劲,继续扩大自己的政绩,只是没想到,这一次却遭到了孙权的伏击。三千多人被俘,数千人死亡,这对曹操来说无疑是一次惨败。
两战过后,双方很快进入胶着状态。就是在这个时期,孙权给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写了一封信。当时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较量,双方有赢有输,谁也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对于进攻的曹操一方来说,遇到的困难远不止孙权一方。因此,最终曹操不得不做出停战的决定。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出荆州,但对于东吴的觊觎并未因此而停止,而曹魏与东吴之间也有着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曹操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向东吴发动攻击。那么,曹操为何将矛头对准濡须口而不是其他地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看看濡须口的特殊地理位置。
汉末三国时期的濡须口,是当时巢湖进入长江的入水口,是江淮地区的交通要道。因此,此地也成为了吴魏之间最重要的一处战略要地。清代嘉庆年间的《无为州志》曾经提到:“魏之重镇在合肥,孙氏既夹濡须立坞矣。又东兴以遏巢湖,又堰涂塘以塞北道,总之不过于合肥、巢县之左右,力遏魏人之东而已。魏不能过濡须一步,则建业可以奠枕,故孙氏之为守易。”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濡须口的得失,不仅对于曹魏集团能否守住扬州重镇合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东吴集团也至关重要。控制住濡须口地区,就能保障东吴首府建业西北部的安全。因此,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曾两次在此地爆发激战,由此也体现出濡须口对于双方的重要性。那么,濡须口又是如今的什么地方呢?从地理沿革的情况来看,濡须口就是如今的安徽省芜湖市下辖的无为县。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无为州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