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画坛中,刘怀山(刘棣)先生不仅是一位贯通文史哲的绩学之士,而且还是一位在花鸟、人物、动物、山水诸画系中无所不能、无所不尽其极的画家。他不善于经营,但影响力极高,被画坛视为当代传统大写意绘画领域之开山扛鼎人物。更重要的是,作为东北、内蒙一带的画家,他填补了自高其佩(-)以后这两地区在画史上的缺憾(见下文)。
回顾历史,东北画坛一路走来甚为艰难。19世纪之前,绘画乃至传统文学、学术思想在该地缺乏历史根基和地域参考。即便有高其佩这样开宗立派的先贤,但其艺术荣誉和门户内涵,代表德是江南,而非故乡。因此,这样一个现实导致了绘画在东北没有形成固有派系和固有传统。直至20世纪来临才有所转机,这片充满革命激情、工农业神话的,以移民人口为主的土地上逐渐有了与之相匹配的文学艺术。从张仃、再到刘怀山等处,东北艺术家经过抗战文艺熏陶、革命文艺、新潮文艺洗礼,一方面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面目,一方面掌握了话语权,并开始影响当代中国艺术教育、艺术发展走向。实事求是地讲,他们创造了奇迹,在很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实现了对自己和成长环境、身处时代的学术标识和价值认同。
值得说的是,刘怀山先生是当代鲜有的,能将文思哲、书法、理论、鉴赏及各个画系、画种打通的人。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之复兴,他的存在被视为返璞归真的一个文化现象。有人说,他是当下画界传统文化修养最深的人之一,究竟如何?留给时间检验,这里无需赘述!
近几年,刘怀山的艺术格外引人瞩目,一、他将晚明以来的朴素意识、家国情怀融进绘画,给动物、人物画赋予了一套史实的、人文的新内涵和新画法(见下文)。二、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正本清源,让传统泼墨、泼彩面目的花鸟、山水及园林画大放异彩(见下文)。
刘怀山先生的艺术价值、情怀生成过程
他生于年,比共和国的年龄大一岁,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祖籍为辽宁锦州黑山。其父刘诗效,民国时期在政府工作,解放后复任原职,于年退休转至私人诊所做会计工作,四年后离世,享年50岁。是年,刘先生只有9岁,随母亲生活,12岁时从锦州迁至内蒙呼市,所读学校为该市八中。天道酬勤,家庭变故没有影响他的志向,16岁被内蒙古师范学院艺术系录取(预科两年,专科三年),师从现代绘画大师、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创始人邱石冥先生(-)。苦命的孩子,读书期间,母亲(年去世)、恩师相继去世,只有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
邱先生是为数不多的贵州籍现代画史名家,比潘天寿先生小一岁,七岁时,科举制度被废除。就是说,他赶上了乡村私塾教育的末班车,成为现代新学风潮中有所指向的“旧文人,”20世纪中期现实主义文艺风暴里,受到不公平待遇,给学校打扫厕所。因高度近视,腿脚不好,他劳动时脖子时常挂一手电筒当眼睛,扫把既是拐杖,又是他接受劳动改造的工具。最终,因其学术、名分,连同道德上被否定,抑郁而终。
现在看来,正是邱老这类人维系了传统价值的最后尊严,其沉郁、忧患代表一个时代知识群体的民族文化精神取向。在蒋兆和先生的眼中,邱石冥先生身上凝聚着当时所有知识、文艺精英的优良品质,乃至忧患情绪里的困顿、焦虑、无奈。所以,他的《流民图》(-)里出现了邱先生。画里流落在难民群里弱不禁风、文质彬彬、神情绝望的中年男子,唯有的体面即是现代兼传统意味的装束:新式发型、眼镜和长袍。这是近世固守传统价值、探寻文化出路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历史转型期的标志装束。相比现实,着落文化、家国、人生理想的金石笔墨、老庄意趣,是这些“精神流民”之最强大处。以此,他们用承前启后的文艺鼓舞了一代人,形成了区别过往,召唤未来的写意传统。所以,动荡的时势铸造了百年文艺的辉煌。
刘怀山先生是这种辉煌尾声里最能体切邱石冥等老先生的人,当68岁的邱老退出历史舞台时,他22岁,刚要毕业。意味着他大学几年里感受了恩师的苦难,见证了其艺术成和责任担当,以至后来他的身上有恩师的影子:学识上的通达,口才上的善,行为上的中庸谦虚、精神上的沉郁寡欢,着装上的中西折中,笔墨上的朔源怀古意识等。总之,邱老在刘先生的人生、艺术价值生成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如今,刘先生已过耳顺之年,他给人的印象是身上有现代文人的诸多坦荡、抑郁特性,包括闲谈间隙微微一笑及发呆的样子。事实上,老一辈人用家国、民族荣辱书写的哀婉文化传统,到当代文人这里形成了抒情和思辨情怀。他们习惯了用平和上达境界,用桃花源式的野逸山林绘画、诗歌来弥补现实与内心的落差。当然,刘怀山的诗歌还有历史、游记、生活感悟:
一九七八年贾作光大师来满洲里,于友谊宫表演自编独舞三支,曰馬刀舞,雁舞,彩虹舞。
因作浣溪沙三阙以记。
其一,《馬刀舞》:
一片蒼茫翰海程,
几声呼嘯大漠风,
蹄翻急鼓逐飛蓬。
左右揮劈暈轮月,
纵橫馳骤迸流星,
逢之谁敢攖其锋。
其二,《舞》:
遼海兰霞几徬徨。
云肩水袖費平章,
无边烟雨忆瀟湘。
月落平沙惊孤影,
波涵秋羽向衡阳,
胡天过罢楚天长。
其三,《彩虹舞》
七色霞明止滂沱,
二十弦奏起婆娑,
渾然身手健佗罗。
飲馬泉边嬉儿女,
敖包山下走牛驼,
蒼茫四野听勅勒。
又:
早年旅日,有杂詠数章。銘水三首:碧浸苔石玉琤琮,清弦直泻琉璃声,而今扬子江心水,那及山泉透骨清。林麓差池雪未消,涓涓曲曲注浅沼,東瀛名水出关越,甘醴且嘗飲一瓢。泉涌白石青岫間,蕭蕭散髮臨甘泉,惭愧平生尘垢耳,不能湔洗老牛前。
《新发田清水園茶室小坐》
茅簷聽雨打芭蕉,
碎影波心俗慮消。
幽徑聞屐來又去,
竹声蟬唱兩笙簫。
《守门岳》
霽色明晴旭,
暖雪漫山林。
霜樹輝丹柿,
輕車上守門。
《夜岚山》
石徑幽深落木寒,
松楸无语月如鉛。
周公碑下盤桓久,
東海潮头己連天。
年奈良招提寺訪鑒真御影堂,不開,赋诗二首:
《奈良行》
錯落丹枫里,
華嚴清浄中。
步趋访名剎,
欽仰謁高僧。
遺蛻重金玉,
傳灯照海瀛。
難逢開山祭,
合掌一鞠躬。
《友人本田君邀宴伊松園》
玉簟华灯耀綺,
金樽清酒绣屏围。
八珍海陸羅饈饌,
四隅芳华快朵颐。
契闊平生觴頻勸,
晏談綢繆漏見稀。
可憐压酒徐娘老,
侍宴犹能飲斗余。
二首词作(年):
其一、兰陵王。《辛末过海口謁五公祠弔坡公》:
名公五,令誉坡公獨数。頻迁謫,海角天涯,任风雨,安之若素。人寰如转炷。荣辱,都归尘土。念招鹤仙?未返,青峰秋浦相忆否?遺像垂凊肅,看芳泽千秋、文章万古。丰髯長颐兩楹柱。听海风潮月,神鴉社皷。修影桄榔兼椰羽,幽鳥繁花簇。佳处,可好住?引倦客幽懷,回头北顾。青山一髮神州路,想峨嵋山月、赤壁扁舟、西湖竹树,今猶待,公归去。
其二、石州慢。《海口怀东坡》:
江海余生、天涯旅次、茲游奇絕扁舟一叶去來,襟袖飄蕭华髮。浮沉漫与,平生杖履依然,深情还付风和月。玉壼悬冰心,看孤鴻明灭。心折、无琴招鹤,便有焦桐,哀弦应裂。馬溲牛矢无妨,群黎情悅。踏歌載酒,人生何處不可歇。海月出南溟,照肝膽冰雪。
除此遗蕴,刘先生又继承了现实主义画家之悲壮和宏大的艺术形式(比如受徐悲鸿、蒋兆和、黄胄等人的影响),从而,他的花鸟、人物、动物画有朝气蓬勃、生龙活虎、充满希望的历史气息。
刘怀山先生画里的英雄主义
徐悲鸿、蒋兆和先生的艺术之功,一是在中西之学剧烈中对撞中建立了一套西式的、经世的实用美术审美标准和教育体系。二是在抗战文艺氛围里结合传统文学经典、当下民族心理,给人物、动物画一个鲜活的、颇具情感寄托的英雄主义内涵的新画法。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雄狮、马,蒋兆和的《流民图》(人物画)是最直观的反应。可以说,没有人对当代画家的影响能与徐蒋相比。因为,他们不仅在抗战救亡文艺战线里给中华民族一个悲悯的、侠义的精神、美学塑造,更在革命文艺中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文化、思想上的指引。刘怀山就是在这种感怀伤逝、呼唤英雄圣贤人物的背景下成长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象征精神寓意的屈原、钟馗、关公、岳飞、苏东坡、千里马、孺子牛、雄鸡等,皆是其孩童时期在美术插图、文学出版物、画展、艺术说教中常见的,并滋养了他艺术为人民、为民族、为社会的价值担当。青年时期,他由人物、动物画入手进行艺术实践,使他将艺术上的理想转化到身心上的应验。故他的豪气、侠气与作品一致。
马、鸡、牛、骆驼、猫、鹤、鹰、神话、圣贤英雄人物、仕女是刘怀山先生创作的重点,怎么看他的画,都有近现代史实的波澜壮阔、雄伟气息。他的马如《松岩八骏》()、《相马图》()、《洗马图》()等,或鸣啸、奔跑,或惊恐、沉郁,在构图和立意上冲破前人牢笼,与文学情境中突兀的山石、飞泉、瀑布、苍劲的松柏、丰茂的草原、超脱的圣贤、魁伟的英雄人物组合,出现在鸿篇巨制画里,形成了全景社会中文人心理上的具体表达:要么归隐修田园修身养性,要么驰骋沙场保家卫国。但文人很少能兼具文功武略之能,只能借物移景托靠理想。这即是近百年文人在治平路上一成不变的的文脉所在。基于此,中华民族的艺术因艺术家的焦虑情绪而生动、持久。
如果说,徐、蒋启蒙了刘怀山先生的英雄主义情结,那么,黄胄是刘先生脱化时代、艺术风格赶超古人的一个直接参照。二位皆有牧区生活经历,对马、骆驼、家畜、鸡禽、牧民的生活习性十分了解。但他们的艺术理念因画法上的差异而相反。黄先生以西为体,传统为辅,重在以笔墨之现代性和当下民俗特点来呈现异于旧历史的时代新风貌。而刘先生以中为体,以骁勇善战的武士、膘肥体壮且带着几分祥和、忧患意识的骏马、大漠、古道上的驼队及商贾,着重阐述他的历史观和乡土情怀。仔细琢磨他关于马的作品,在贯通唐人、北宋诸家、赵孟、郎世宁、近人法的基础上,似乎向人诉说着一种强大的文化贯穿力。比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汉代、唐代、元代、明代、康乾盛世时期的尚武征服能力、贸易能力及朝贡史等。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深化这个民族的近代史思考。
仔细分析黄、刘的不同之处,其精微处在于:一、黄胄用直率、粗长、坚挺的速写笔法、传统墨法兼浓艳的西式色彩,把传统山水衬景中的毛驴变成了新时代人物画的主景,再配以欢愉的民族人物、民族乐器,极具时代特色。二、黄胄把雄鹰、骡马、鸡犬、羊群、现代化工程器械与草原上劳作场景或欢庆的人物结合,生动地讴歌了激情四射、众志成城、充满活力、无差等的、和谐的社会景象。而刘怀山在借黄胄之平远、宏大、繁琐的布置法基础上,参以前人,用纯中国水墨给骆驼、马一个悠远、坎坷的历史内涵(《安西驼旅》、《骏马欢腾跃草原》)。他的次景人物规避当下,感通历史,有不说之说之悲壮隐喻!在自然景致上,黄老的草原平坦,以草见丰茂,而刘先生的草原舒缓崎岖,以弯曲的河流、一重又一重的远景写绵延多变景象。
总之,刘怀山的动物、人物画分写意与写实两种。不管哪种情况,怀古是其追忆、反思历史的朴素观念之一。
另外,刘继卣、叶浅予先生对刘怀山先生也有过说教。刘老是刘奎龄(─)之子,秉得家传,写意、写实无所不精。叶老是徐蒋一脉之杰出代表,其现代人物画别具特色。七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刘怀山与二老在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作画,幸得亲授,受益匪浅。
刘怀山先生画里的朴素价值
刘先生重视史学,源于对历史的思考。无论其人物、动物、还是大写意花鸟、山水,以史为本,围绕西周、汉唐、北宋托付自己的现实理想。既是题画诗,也恪求史的叙事性,如晚唐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等是他借古开怀的范本。在缅怀与伤悼情绪里,他在画法、文风上尽量规避和修正发生“靖康之耻”的南宋及之后某个孱弱历史片段所附带的学术思想、文艺理念。《唐人秋猎图》()依西汉五陵少年(高、惠、景、武、昭帝)在灞上(长安)上林苑打猎的情景为据,歌颂汉唐之文功武略精神里的太平盛世,画尾意犹未尽,用书写和诗歌的民族的形式点出南宋至晚清国力衰退,文人少有作为的本质。
题《唐人秋猎图歌》:
金风振地秋云晴,
五陵年少意气横。
纵馬策鹰呼灞上,
拥旄扬旌驰渭城。
王侯器宇材官貌,
将軍弓马羽郎擎。
鸟惊兽走纷林莾,
猎火骑尘啸虎龙。
青锋白羽如电扫,
歼熊擒豹豕鹿倒。
拳毛踔厉霜蹄疾,
嗾豹放鹰听猎角。
须臾罢狩山林清,
置酒髙歌奏太平。
韶曲尧辞真壮哉,
文武之道张弛衡。
我谓大唐多英武,
宋元明清岂足数。
唯唯诺诺如顺奴,
渾渾噩噩是犬儒。
嗚呼,安得重振华夏之雄风,
直视天下为臣虏!
又,九十年代舊作题馬詩八首:
其一:
雪山孤月懸,
霜霰旋飞砾,
迸星逐铁蹄,
龍碛騰神驥。
其二:
落日邊聲靜,
长城水窟寒,
淨洗單于血,
青驄铁連錢。
其三:
駿奔西極外,
關山度若飞,
從來英壮氣,
不在黃金台。
其四:
烏江烏騅泣,
楚帳楚歌哀。
虞姬共霸业,
回首己成灰。
其五:
龍城飛將雄,
數奇未封功,
箭瘢記喋血,
嘶吼动酸風。
其六:
南征經百戰,
皮革犹裹屍,
不羡果下馬,
款段行遲遲。
其七:
老病伏櫪下,
齒口厌粗蒭,
休言千里志,
昔壯也不如。
其八:
寄身北群久,
騰沓盡駑駘,
自堪千里寄,
誰見伯樂來?
参照历史,先秦、汉代、晚明、清初文人都有假古释今的习惯。贾谊的《过秦论》将秦国灭亡之故归于法家之治。清初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乃至后来的戴震、康有为等皆是如此,将前朝或者当朝的灭亡、衰退,归咎于主体学术思想的空虚上。说到底,溯古是晚明已降,文人在学术思想、文艺上务实的一种途径,更是以历史的态度重塑价值、纯正民族文化血脉、达己达人的手段。因此,绘画紧随时代之变而变,汉唐风骨、商周笔法越来越被提倡。首先,民本思想成为主体,画家作画时并非只是单纯的抒怀尽兴,而是感怀历史、关照当下现实。如乞丐、街头市井、牧羊人、屠夫、流民、出家人等成为绘画的流行素材。其次,带有考究、注疏思维的青铜器、古文字书写意蕴常常出现在画里。相对而言,人物画走在最前,花鸟次之,然后是山水。代表人物有陈洪绶、“扬州八怪”、“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颐)、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作为历史文脉中的一员,刘怀山先生的艺术合乎此规律,他的经世治平理想以人物画、动物画为最。
陈老莲是启迪乾嘉、晚晴、民国及刘怀山绘画发展的重要人物。其贡献,不在于笔法和论理境界,而是史实性、情趣性、文学性。“扬州八怪”、“海派”皆是其绘画思想的受益者。陈的意义,相当于清初朴学之祖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有开山之功。事实上,清初就是中国社会思想、学术思想大变革时期,朴学家从历史经典的重新解读中,尝试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和学术思想。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一边质疑宋元心性之理,一边对汉与先秦的经典重新释诂,重新认识。尤其对《春秋》的解释,将单纯的儒家学术变成当时实用思想,经过戴震,到康有为处发挥到极致。康有为建立新儒教,主张新今文经学,立志变法的直接思想源泉就来于此。应该说,朴学给中国社会变革、学术思想、文学艺术转型提供了思路。
尽管朴学离席,但刘怀山是有考据、变革意识的一位画家。他的人物、花鸟画布置场景里,总能让人看到反应朴素价值的商周青铜器物,而青铜器又是体现西周价值、道德、学术本源最有力的历史文化遗产。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受近几百年学术思想影响,对固有学说、固有成法产生质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拒斥西化,追求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二是越过宋元明,在中华民族最强大、最包容的历史源头,探寻真理。刘怀山认可的历史文化优势,包含北宋,上起汉唐,直至西周。在当代,很少有人能在作品里给予读者如此多的信息量。他的人物画,比如树石面目比北宋更厚重,笔法更稚拙,看得出,如璞(见《苦瓜和尚画语录》之“璞”)的先秦文化是他变法的本源。
刘怀山先生虽没有写出《苦瓜和尚画语录》那样极具启蒙意义、变革意义的理论文章,但对于当代画史之贡献不可小视。他将《诗经》、《逍遥游》、唐诗宋词、宋明心性哲学为内涵的绘画,向现实转变。甚至像陈老莲的《博古叶子》、《水浒叶子》、《九歌图》、《西厢记》等凡俗文学绘画也予以借鉴。因此,他的作品融合了历史现实与民间文学,在功能上较之以前更容易被社会接受,更切合实际。
在“扬州八怪”黄慎、闵贞、金农、罗聘、高凤翰等的影响下,刘怀山先生再植和发展了人物画的写意传统。他将书法里的草书、金石笔法和山水、花鸟画的写意情趣融入人物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问题成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