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将带大家认识了一个妙趣横生的中国人,同时也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妙之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具有深厚学问,是东方的大文豪。在丰富与广博方面,他完全可以与西方的莎士比亚相媲美。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犹如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势利、庸常、苟且、奴性等种种的劣根性,得以时时反省自己,处于逆境时如何应对,处于顺境时如何保持平淡的心情。我们可以从苏东坡身上看到了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虽然与物质相关,但更多的在于个人心境;我们从苏东坡身上懂得了什么是“从;容”,什么是“有情”,懂得了不管现实如意与否,人总有美好的追求和生活的快乐。
起始于苏东坡出生的年,结束于苏东坡二十五岁时的年。苏东坡从小就有做东汉名臣范滂的志愿,从他六岁入学开始,他就富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并展示出卓尔不群、锋芒毕露的个性,与弟弟苏子由内敛稳健的作风形成鲜明的对照。苏东坡十岁时已经能够写出好看的诗文,他和弟弟苏子由在一-起读书,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是相互扶助、休戚与共。
公元年,已经成家立业的苏东坡和苏子由跟随父亲进京赶考,他们先到成都拜谒了知州张方平,经由张方平的推荐,他们在京城结识了文坛领袖欧阳修。苏氏兄弟在殿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苏东坡的文章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激赏,欧阳修甚至这样说道:“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起始于年,结束于年,也就是宋仁宗嘉佑七年至宋神宗元丰二年。壮年苏东坡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王安石变法;壮年苏东坡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外放杭州的岁月-一虽然遭到贬谪,但苏东坡乐天知命,不改本色,既不能忘情于湖光山色和青山绿水,更不能忘情于女人、诗歌、猪肉、酒...苏东坡将感官生活与精神生活合二为一,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浪漫与深情。苏东坡的杭州岁月,是《苏东坡传》中最令人怀想的内容,从公元年算起,苏东坡在杭州断续停留了数年时间,杭州成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在杭州,苏东坡的一天常常是这样度过的,上午来到官衙,早早结束公务,他就会沿着西湖出发,或者到灵隐寺和天竺顶饱览湖光山色,或者去虎跑品尝名泉名茶,然后顺着一条蜿蜒的山间小溪归来。下午,苏东坡经常会游览西湖附近的寺院,随便找几个山僧说一些闲话--有人曾经看见他一个人光着脚走在夏天的竹林里,向和尚借了一个躺椅,脱下袍子和小褂,赤着背在躺椅上睡觉。
从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宋哲宗元祐八年,也就是年至年。壮年苏东坡在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对生活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他不再对功名利禄孜孜以求,而是宽和幽默、随遇而安,浑身散发着圆润与温暖的光辉。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苏东坡的个人生活,还是他的文学创作,都进入了无与伦比的巅峰状态。
在苏东坡步入“老练”的岁月里,林语堂注入了太多的个人情感,他不仅详细解说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作品,描摹当时的情景,以及苏东坡写作时的个人状态,同时也借由苏东坡的作品研究他内在的本性,窥探苏东坡内心幸福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乐天知命,赤子之心。苏东坡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处于顺境时,他会享受顺境的快乐,却决不得意忘形;处于逆境时,他也总是自得其乐,从不颓废和抱怨。无论是做官,还是遭到贬谪,苏东坡始终抱有赤子之心,也总能找到:快乐的理由。可以说举重若轻、善于放下的生活态度,正是苏东坡内心幸福的秘密。
年,宋哲宗元祐八年,当政的太皇太后逝世,苏东坡的政敌章惇官拜相位,新党卷土重来,苏东坡以及众多太皇太后摄政期间的老臣再度遭到迫害。在北宋时期,苏东坡是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从京城出发,一-路上竟然连遭贬谪,当他终于到达贬居地,已经变成了一个宁元军节度副使的无名小官。海南岛是苏东坡最后的流放之地,公元年,苏东坡奉诏北还,次年即在常州去世。林语堂引用孔子所说的“求仁而得仁”来总结苏东坡的一生,意思是说,不管别人怎么看,苏东坡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既然无愧于心,也就不留遗憾。
苏东坡是一位风华绝代的生活中人,他是作家,是诗人,是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师,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又是一位敏锐务实的政治家,是有良心的士大夫,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王安石新政的拨乱反正者。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所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人最潇洒的人生态度与最高级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时代,但他能够选择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一个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即便身处不完美的时代,也同样可以生活得乐观、潇洒与自如,也同样可以保有完美的人格,度过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