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决定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人物,大家肯定会第一时间想起周瑜、诸葛亮,甚至刘备和孙权。其实都不是,真正对于这场战役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了解的人物--黄盖。
少年失孤,人穷志不穷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黄盖在年少时就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饱尝人间冷暖。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靠着卖点柴火勉强维持着生计,却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学习兵法。
生活的艰难,并未阻挡住他的雄心壮志,经常警戒自己,努力的读书,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追随孙氏,攘外安内
初平元年(年),孙坚举义兵,黄盖跟随了他。之后黄盖随从孙坚南讨山贼,北破董卓。而黄盖勇武异常,作战时常常身先士卒,首先登城。由于他的勇武,孙坚任命他为别部司马,以示器重。
初平二年(年),孙坚战死,黄盖先后追随孙策、孙权,披甲转战南北,冒死攻城略地。
等到孙权即位后,南方的诸山越部落常常发生叛乱,扰乱吴地后方。有些县城因为兵事,甚至都不敢有人来做官。于是孙权派黄盖去做县令。
黄盖刚去的时候很谦虚,他找了两个当地的人来当助手,任命他们为东、西掾。黄盖对他们两个说: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因为依仗一些军功才当了这里的县令,在地区治理上没有什么本事。如今到处都有军务,所以这里的事情就全权交给你们两个,你们要督查每个部门,使他们各尽其职。你们放心,即使有蒙骗奸欺的事情发生,我也不会像处理士兵那样,用鞭子鞭挞你们。你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不要被部下带坏了。
两人很高兴,工作也很卖力。时间长了,两人认为黄盖不习文事,于是开始荒废公务。黄盖派人了解,知道情况后将所有官吏请过来,设宴招待。并当场询问这两个掾史,斥责他们无所作为。黄盖对他们说:以前说过,你们犯事不鞭笞。我不会欺骗你们,来人呀,拉出去砍了。众人都震惊了,没有想到黄盖如此之狠,直接上刑到了最高惩罚,于是都震服。后黄盖又历任九县,都以重刑为震慑,同时加以惩强扶弱,笼络人心,这些县在黄盖治理下,百姓心悦诚服。
赤壁献策,一战成名
建安十三年初,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便决定向南用兵。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九月,曹军抵达新野。兵寡将少的刘备只好弃城而逃。生死存亡之际,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为刘备献上联孙抗曹之计,并亲自出使东吴去游说孙权。
后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多认为火烧赤壁之计是诸葛亮最先提出来的,而事实上首提火攻的却非周瑜和诸葛亮,而是黄盖。
黄盖跟随周瑜跟曹军于赤壁作战。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黄盖对周瑜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周瑜采纳了黄盖的火攻曹营之计。
为了取得曹操信任,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趁曹操不备之机,选取蒙冲战船几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曹军看见黄盖船只前来而毫无戒备,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当时东南风正急,当东吴战船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时,黄盖遂令燃点柴草,数十艘船同时着火,时正刮东南风,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瞬间曹操阵营乱作一团,曹军由此大败。
黄盖在战争途中不幸被流矢所中堕下水中,被救起时,吴军居然认不出是黄盖,将他安置在厕床中。黄盖唯有自己大叫呼叫韩当,韩当发现他时,流着泪地解开他衣服,才得以保留性命。
后世评价
黄盖外表形象严肃刚毅,善于照顾下属,每次出兵作战,士卒都奋勇争先,处理事情果断,从不拖延,吴国人都怀念他。其前后侍奉孙家三代,是江东元勋。陈寿称其为“江表之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