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拿荆州”,谈及三国时期必不可少的人物便为曹操。
他是汉朝末年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文学家。曹操写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中体现了他的潇洒与豪迈。
关于曹操,世人对其评价是褒贬不一。在京剧中,他是化妆为白脸的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反复无常的人物。但他创下的伟业,又被人评为乱世之枭雄。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曹操,众说纷纭,但其中有一个令后人诟病的便是他喜欢人妻。那么,曹操为何喜欢寡妇,其实这里面也有一定的原因。
史实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
关于曹操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若说他尊重皇室,可曹操却“挟天子以令诸侯”,令皇室颜面一败涂地;
若说他蔑视汉朝,可曹操又一直自称为汉家臣子,不肯称帝,直到曹丕建立魏国,才把他父亲曹操追为“魏武帝”。
因此,谈论曹操,不能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探寻,毕竟那不过是一部小说,虽然被誉为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但里面对于人物的刻画加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对于一些书中所描绘的情节,也与历史上的史实相违背。
历史书与历史小说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更能准确客观地对一个人的事迹做出描述,而后者则会把一些客观事情与作者的想象相融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作者对他阴险狡诈、变化无常这一方面,进行了扩大化描写,贬低了曹操作为乱世枭雄中所做出的一些伟大事迹。
曹操从小就立下了伟大理想,希望扫清官场上的黑暗,还黎明百姓一个清明。他手下文人武将众多,并且能够知人善任,自己还有一颗坚定的心,这一点在官渡之战中特别能体现出来。
敌我力量虽然悬殊,但却始终坚信自己必定会胜利,当大军面临颓势之时,依然沉着冷静,不动声色。
由于在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需要准确及时地做出每一项指令,而曹操十分善于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主动出击、战胜敌方,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不利局面。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不符之处,有名的空城计并不是如大家所认为的由诸葛孔明所施展,真正施展这一计谋的人物为曹操。书中所写的曹操通过献上七星宝刀来刺杀董卓,这也与史实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虽然对董卓进行了讨伐,但并没有下达矫诏去号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存在,但只能说这是“主弱臣强”的一种政治结局,而不能说曹操是“奸臣”。
喜爱人妻的曹操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要从全方面多角度来去评判他的功过是非,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多少有些偏颇,他似乎更钟爱刘备一方,连同他手下的大将都描绘的栩栩如生。
当然,《三国演义》的描述对曹操虽然有些“不公”,但有一点却写得很真实,那便是曹操喜欢人妻。
在老版本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一句话非常知名:“不知夫人今宵愿与我同席共枕否”、“汝妻我养之”......
那么,曹操为何会那么喜欢“寡妇”呢?首先第一条就是这些女人漂亮,毕竟对于一个国家的权臣来说,容貌美丽、身材姣好是最基础的条件,这样才能进入他们的法眼。
不过,若是以为曹操喜欢这些人妻,只是贪图女子的容颜,那就大错特错。古代美女的女性与现在不同,在乱世时期,很多美人的背后都存在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大家族。
说到这里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有些女子的身后有庞大的势力,她们出身于世家,曹操若想与对方的世家取得联系,并能得到对方的帮助,联姻很有必要。
毕竟再扎实的盟友关系,都没有比婚姻关系更好,更能够快速地使两个家族缔结在一起。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曹操特别讨厌儒家的思想,甚至极为厌恶。
在古代封建时期,最初还鼓励寡妇重新嫁娶,后来人们的思想渐渐开始保守起来,寡妇并不作为娶妻的第一选择,讨厌儒家思想的曹操,则并不认可这一点。
总的来说,曹操的雄心壮志,注定他不可能只贪恋于美色,其内心真正想的是把天下统一,而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抱负,任何手段都可以为其所用。
因此,对于曹操喜欢寡妇,其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这些女子背后的势力的支持。可惜的是,一心想统一天下的曹操,却由于赤壁之战的失败,导致了自己元气大伤。
火烧赤壁,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被誉为三国时期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领数十万军队与孙权、刘备进行抗争。
刘备与孙权由于实力过于薄弱,为此选择二人联盟共同抗击曹军。在这一场战争中,出现了很多的智谋比拼,《三国演义》将这段描绘得栩栩如生:
曹操以前的作战多为陆上作战,而他和他的军队并不善于水性,在船的甲板上多为摇摇晃晃,士兵们在船上行走尚且如此不便,更不知如何与敌军抗争,
出于这种原因,曹操选择了用铁链把江上的大船进行连在一起,固定起来。但这样一来却被敌方看出了破绽,曹操的战船相连在一起,虽然方便士兵们行走,但也使得船只失去了灵活性。
为此,周瑜对黄盖说,可以选择火攻,从而打败曹军。对战之时由于正刮东南风,风助长了火势的蔓延,导致曹操的战船全部被烧光,并且还蔓延到陆地上的军营之中。
这一场大战可以说是彻底断送了曹操想要立刻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只能放弃对孙刘二者的攻势,孙、刘却借此时机,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
自此,“赤壁之战”彻底奠定了曹刘孙三方的基础,从而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再加上这场战役还是作为一个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其流传千古。
后世之人多来此地怀念,宋代著名文人还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不过,曹操赤壁大败的真实历史却不是如此,他大军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不适应南方的天气,以及疾病大范围传播”。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性情豪迈、求贤若渴,但也有其阴险狡诈,暴躁可怕的一面。
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或者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来去评价曹操,无论是对其极度赞扬还是极力批判,都太过于有失偏颇。
曹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评判其功过是非,要用一种科学而又客观的态度,从史实中去追寻,从文物中去探索。至于一些文学小说,戏曲,杂技可以作为参考的一方面,但绝不可全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