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时酱最近在研究牡蛎,无意间发现,语文课本里的一位大文豪竟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他爱吃鱼、吃肉、吃豆腐,还爱荔枝、牡蛎、羊蝎子,他是谁呢?
大文豪苏东坡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一位资深老饕不仅把法国大餐里的高档食材牡蛎,当成了自己的“隐藏菜单”,还郑重其事地嘱咐儿子:
“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蚝,是牡蛎的别称。这位老饕写给儿子的信里,尽书蚝之美味,还交代儿子不要(把生蚝好吃的事)告诉朝中的众人,“恐怕他们知道后会打算南迁,来分我的蚝”。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这位可爱的老饕就是苏轼。
翻阅苏轼文集,他对外公开的文字里,赞颂荔枝、猪肉、羊骨头、河豚、竹笋等各地美味的词句不胜枚举,但确实没有关于蚝/牡蛎的只言片语。
01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一生起伏跌宕,让人敬仰和惊叹的是,命运的重锤并没有将他压扁。在颠沛流离的凄苦生活中,他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名句和精湛卓越的书画作品,尽显其豪放达观的不凡气度。
苏轼虽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人们看到豪放背后的绵绵情谊。
如此全面的文艺才子,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还为中华美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据度娘说,正统中国菜的历史里,有66道菜受了苏东坡的影响。例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等等。
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饼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不仅满足了苏轼的口腹之欲,也烹制出了他有滋有味、趣意盎然的传奇一生。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苏轼这样评价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02黄州喜提“东坡居士”
公元年,43岁的苏轼,遭遇到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苏轼因此案在牢里关押了3个月,被严刑拷打,最终在王安石的帮助下才免于死罪,被贬到偏远的黄州(湖北黄冈)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大概相当于民兵连的副连长。
黄州赤壁公园里的苏东坡雕塑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特别困窘,甚至时常食不果腹。当时的黄州通判马正卿,不忍看好友苏轼如此凄惨,破例将五十亩荒芜的军营旧地批给他,让他得以自行耕种、自给自足。由于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苏轼从此喜提“东坡居士”的雅号。
穷得揭不开锅的苏东坡,由此迎来生活的转机。一日三餐有了找落,乐天派的他得以继续“放飞自我”的老饕生涯。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宋·苏轼《猪肉颂》)
富人不屑于吃、穷人不懂得吃的猪肉,遇到东坡,仿佛遇到了猪生知己——一道滋味醇厚、肥而不腻的“东坡肉”,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仍让人一想到就忍不住口水直流。
或许有了美味的加持,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里,苏东坡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
03惠州荔枝和羊蝎子
公元年,在朝中过了十年安稳日子的苏东坡,再次因朋党之争受牵连,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至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惠州东坡纪念馆历史上,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对中原人士而言,当时的惠州是弥漫着湿瘴之气的蛮貊之邦、蛮荒之地。苏东坡从定州出发(今河北保定一带)前往惠州,一路长途跋涉,竟走了7个月之久,连头发都走白了。
在岭南的日子虽然凄苦,但生性乐(好)天(吃)的苏东坡很快发现了此地的美好。他写信给老友说:“到惠州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
果然是位“吃饱了不想家”的主儿。
说起苏东坡在惠州,最为人熟知的名作就是《惠州一绝·食荔枝》了。
惠州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
想当年,杜牧曾做“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北方的朝中人士想吃荔枝谈何容易。
写下“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东坡,内心一定充满了幸福感吧。
除了荔枝,苏东坡在惠州还开发出另一道美味——烤羊蝎子。
如今烧烤摊上喜闻乐见的羊蝎子,美食侦探苏东坡早在一千年前就安利给了弟弟苏辙。
在写给苏辙的信中,他详细介绍了烤羊蝎子的做法和美妙滋味: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他说,惠州集市虽不发达,但每天市场上都要宰一只羊。有钱人把肥美的羊肉买走了,我私下和杀羊的小贩说好,把羊脊梁骨留下。骨头缝里有些许羊肉,先煮熟、滤掉水分,再用酒腌制一下,撒一点点盐,在火上炙烤出焦香就可以吃了。每天从这样的骨头缝里剔肉吃,真是开心,就像吃螃蟹肉一样。
古人说:“君子远庖厨。”但苏东坡真算是泡在厨房里了。不知苏辙读后作何感想,反正想象着头发胡子都已花白的苏东坡,在羊骨头缝里剔肉吃,我还是有些心酸。
04舌尖上的儋州
公元年,生活依然没有放过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
时年已六十有二的苏东坡再次被贬谪,一叶孤舟将他送往朝廷的疆域想象极限——海南岛。
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身处海南儋州的苏东坡,以为自己会命绝于此,心灰意冷地写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苏东坡在儋州但爱吃的人,运气总不会差。
苏东坡很快发现了“舌尖上的儋州”并写下《食蚝》一文: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明·陆树声《清暑笔谈·东坡海南食蚝》)
大约公元年的冬至前两天,海南当地人给苏东坡送来了肥硕的生蚝。他把蚝肉剥出来,用酒将其略微煮过,一尝:哇——从未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简直又打开了一道美食大门。
他又把大个生蚝用火烤熟,大吃特吃,实在太解馋了!
他还特别写信给小儿子苏叔党:“千万不要让朝中众人知道海南的生蚝好吃,否则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请求南谪到此,分我的美味了。”
如此会吃又如此护食,大文豪苏东坡真·吃货,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