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每到学校的图书馆,我都面临择书的问题,但往往都能得到解决的是,我一贯偏向于稍微老一点的文章。有时我总喜欢两者兼顾,不失偏颇。像稍微年轻一点的书,如校园爱情、恋爱的故事也是合我胃口的,毕竟还年轻。那为什么我偏爱稍微“老”一点的文章呢?
面对时间有点紧,事情太多的情况。读课外书时有时会想这是相对于专业课而做的事,如果专业课压的紧了,自己恐怕是少有时间只能空挂念着,虽然偶尔也能看看,但仿佛有被拘束的忧虑。只好尽量的读点社会上广而推之的有用文章。
这个时候我偏向于读稍微老的书还不止这一点原因。另外我觉得读年轻一点的文章,感觉文字太白太长,会让我稍微有点不自然的地方。当然不自然的情况做不自然的事是可以理解的,不能不逆流而上不读读言情小说,拒绝掉这大好时光的青春雨露呢。
读老一点的书,你会发现读到年轻一点的书里的所谓让你感到有趣和创意点的东西,说不定就是前人的创意。这时不可以单纯引用,不免引起老者咯咯笑你。所以在这里要养成把前者和后者联系起来的习惯。读书要读联系。往往一件事的发生,或是一个人的伟大都是有其背景的,而你会发现背景又被背景套用的情况,可能是两三次。
记得有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我们可以试着读完前篇再读后篇。或者反之进行也可以。来增进我们的前后联系的想法。
发现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文会有古今文章和东西方文章的同时引入。总结一下,是不是有意给我们安排一个近乎世界文化的总方面,给学生文化营养要求联系且多元的呢?应该说我们所受的教育并不片面。我们接受的是前后相连不隔断的文化。是吧?所以侧面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老书的。
每个时代会有每个时代的产物,碎片化或是空头的东西如果被包上糖纸,也能充当糖果的时候,是不是要自己主动找到相较更充实可靠的一个呢?我觉得老书就是你选择之一。
谢谢观看分享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