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任娟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
陕西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学术成果:
1、《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第33卷第2期,《浅析诗经中的孝道思想及其表现形式》;
2、《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年第9期,《诗经中弃妇的人格风貌初探》
3、《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实践的结合》
4、《试论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曲苏子之歌,
几度兴味涵咏
和春天刚刚分手,还来不及和春天挥手,就随着夏风,去感受那“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诗情画意。孟夏一季,万木并秀,“同课异构”系列活动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在山大附中华丽登场。教学即相遇,教学即对话。与名师相遇,观摩生生,师生,师与文本,生与文本的对话,幸甚至哉。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这首词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课文洋溢着英雄的豪情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豪放派的代表作,既能使学生领略豪放词的魅力,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李娜老师这节课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收获: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李老师在上课伊始,应时应景,汶川地震10周年纪念日学生集体默哀三秒钟,迅速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有人说“导入是一顶华丽的帽子”,李老师的导入摒弃了那些渲染的丽句,在平实中为整堂课谱出了动人的序曲。首先让学生以背诵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熟知的东坡诗句,学生信手拈来,声情并茂。下来是自由读,范读,全班齐读,每一次读都带着不同层级的问题,每一次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此环节在新旧知识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对新知的建构,叶圣陶有言,国文本就是用来读的学科。师生互动,情境共建,学生由读入境,由境悟情,在教师的引领下全身心投入本课的学习。
二、以生为本,品读感悟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执教中,李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品味。上阕之景特点何在?表现了东坡怎样的情,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景物的对比阅读,进一步缘景明情,最后总结出工具性的知识,即“上阕完成了咏史怀古的第一步:观眼前之景,怀古今之人。”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有温度,有厚度,且有效度,这一环节中老师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即相遇,教学即对话,教学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对话者,其中有几个师生对话的回合打地相当漂亮。老师通过点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等意象,通过动词的强调,“卷起千堆雪”中“雪”的比喻手法等,解读上阕,品味语言,通过文字这座桥梁,读者和作者相遇,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理解作者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依次生发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的怀古情思。这便解决了如何借景抒情这个难题,为下片周瑜的出场作铺垫。
三、读写结合,悟读深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和预设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课前学生阅读《周瑜传》,并为周瑜撰写颁奖辞,课上择优展示,再引导学生反观苏轼词作中的周瑜,在衬托和对比中,周瑜的形象凸显。“听说读写练”是语文的当行本色和看家本领,没有音像声光的刺激,而是实实在在的“本色语文”,用文字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文中还有哪些与历史不符的艺术再加工,用意何在?”,此题一出,千层浪起。在众多三国人物当中,作者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出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至此,苏轼为什么向往周瑜,似已有了答案。
四、联系时代背景,探讨作品主题
我们既已走进所写之景,接下来应是探讨作品所写之人了。李娜老师没有沿用先背景后文本的传统教授方法,在恰当的时机切入背景,才可以达到恰切的效果。为此,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作者为什么要向往周瑜?李老师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致君尧舜上”的梦想,乌台诗案,无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因为苏轼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啊!这正是作者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话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苏轼何周瑜对比,并让学生整理老师刚刚讲过的手法。在探讨主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评价,有人认为苏轼积极乐观,也有人认为苏轼逃避现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形成一个辩论的小高潮,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场,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讲堂。
五、问题设置具有梯度性,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六、课程意识的渗透
必修4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提到:“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李娜老师的讲解体现了课程意识。郑桂华老师曾说她自己的教学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教课文,教语文,实施语文课程。所谓的课程意识,就是,为什么是语文,为什么是这一单元,为什么是这一篇。他们各自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是什么。对课程意识理解的正误,直接决定了这节语文课课整体的走向。
不同于其他课程,语文的特点就是要在文字,文学,文化的学习中提高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能力。这也应该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吧。但现实中,我们往往或为了迎合学生,或为了迎合各种评价,采取了偏离语文核心的手段。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用影视剧,歌曲,音乐等等多种手段,企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课堂上看似热热闹,其实,用黄厚江老师的话就是“种了别家的地,慌了自家的田”。
我们应该承认,现行的教材是有自己系统的科学的逻辑系统的。比如,初中学过新闻了,高中为什么还要学。同样的文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样体裁文章的定位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被称作“高考天下第一难题”的论述文阅读,其实在必修教材中,是有这一单元的,但自己也忽略把《宇宙的边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按照论述文的特点来教。一课一得,只要每次都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最后的收获就会超乎想象。
总之,本课的教学较好地处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积极引导的关系,记之慎勿忘!
壮语盘空,
情溢大江
听完郑老师的课,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听完郑老师所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几处收获反思:
一、导语的精心设计
导入的表达是为了在第一时间营造一个诗意的意境,以渲染诗歌学习的气氛。郑刚老师由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缘分自然切题,迅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的师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接着引入自然的无限以及人生的局限性,以深情并茂的诵读先声夺人,为整堂课谱写了序曲,将学生带入情境,将教学过程顺利推至下一个流程。
二、教学过程中,在明确咏史怀古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突显诗歌教学的人文性。
很多时候教师对语文工具性的重视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被忽略。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如黄厚江所言:“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当行本色和看家本领。”
课堂上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郑刚老师先设问以及追问中穿针引线,首先提出问题“在横跨古今的时空中,人难免反思,我在历史空间中处于何位置?是情感在先,还是景物在先”,师生通过互动的解读,除了把握传统的“乱”、“拍”、“卷”等动词的作用,还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