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江汉大地上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光照史册的曹、刘、孙三军赤壁大战。由于史籍语焉不详,赤壁究竟位于何地,致使南北朝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至今日,言赤壁者有九,分布在长江南北,其中江南有四个赤壁,江北有五个赤壁。本文拟将九个赤壁的由来逐一分述,以飨同好。
一、汉川赤壁
汉川美景汈汊湖汉川赤壁,本名赤壁草市,亦名乌林,位于长江之北。此说始见于唐《汉阳郡图经》:“赤壁,一名乌林,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汊川县西八十里,跨汊川南北。”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亦云:“赤壁草市在(汊川)县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
汊川即汉川,宋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汊”作“汉”。对此说持异议者,首先是唐人杜佑,其《通典》云:“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军败方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汊川西殊为乖角……其《汉阳郡图经》及流俗皆讹谬。”清同治《汉川县志》载:“赤壁街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黄金湖北,为荆楚五赤壁之一,旧讹为孙、曹战地,大抵崇冈数里,崟嶔(yínqīn)如山,土色赤,故因而附会耳。”
二、汉阳赤壁
汉阳赤壁,本名临嶂山,亦名乌林峰,俗名城头山,位于长江之北。此说始见于南朝宋人的《荆州记》:“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周瑜破曹处。”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临嶂即沔阳也,有临嶂山,在汉阳府西六十里,今亦名城头山。”
汉阳临嶂山远离大江,近在汉水之侧,与当日大战情势不符,故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持异议说:“然曹操初败赤壁,再败乌林,乃二地,今以为一地二名,既以失之。况曹操舟师自江陵顺江而下,周瑜自柴桑溯流而上,两军相遇于赤壁,则赤壁当临大江。今临嶂及汉川,各非临江处。《通典》及《元和郡县志》皆尝辨汉川谬,则临嶂之谬亦可知。”
清同治《汉阳县志》载:“《荆州记》云:‘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况操舟自江陵直下,周瑜自江州上逆,两军相遇,赤壁当临大江。临嶂虽名胜地,究与当日战事无涉。”
三、武昌赤壁
武昌赤壁,又名江夏赤壁,本称赤矶山,一名赤圻,位于长江南岸。此说始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述江水源流至巴陵之下,郦注曰:“江水左迳上乌林南。……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又云:“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
宋人认为《水经注》以上所说与史实有异,故强调:“据此,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道元于江南诸水派足迹所未经,故以江夏赤矶山当之。其江夏黄鹄山则又以戴仲若野服居之。不知仲若所居黄鹄山乃在京口,其误,正与此同,不可为典要也。”《大清一统志》云:“赤矶山在(江夏)县西七十里,一名赤圻,一名赤壁,非周瑜破曹操处。”
四、蒲圻两赤壁
蒲圻赤壁有两种说法,一为蒲圻西北赤壁,即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与乌林相对的赤壁,亦即今人所知的蒲圻赤壁。另一个赤壁则是南朝宋人盛弘之《荆州记》中提到的与乌林东西相距里的赤壁。两个赤壁皆位于长江南岸。
(一)盛弘之《荆州记》云:“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由于盛氏言赤壁在蒲圻境内,唐人李泰在《括地志》中沿袭此说。稍后,杜佑在《通典》中引《括地志》云:“今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刘表传》亦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
盛弘之蒲圻赤壁说问世不久,因此地无有赤色崖壁,北魏人郦道元因不同意此说,故在《水经注》中指与百人山相对的武昌赤矶山为赤壁。
(二)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鄂州蒲圻县下记述说:“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李吉甫笔下的赤壁位于蒲圻县西北,本名石头口,一名石头关。此赤壁曾隶属嘉鱼,因位于嘉鱼县西南,故史书亦称之为嘉鱼西南赤壁。唐人杜牧不同意此说,他在《齐安郡晚秋》诗中将赤壁指定在黄州,并以出土折戟上的铭文为证。南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石头口初未尝以赤壁名。《嘉鱼县图经》并云‘此地无赤壁。’”《大清一统志》云:“自《元和志》以赤壁与乌林相对,新志遂以为在嘉鱼县西南,盖误以为古蒲矶山为赤壁矣。”
五、嘉鱼东北赤壁
嘉鱼东北赤壁位于长江南岸。此说始见《大清一统志》:“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按《水经注》,赤壁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且二百里。”杨守敬力主此说,并认为:“《大清一统志》所定最确。”此说是在盛弘之与郦道元笔下的两个赤壁之间之间调和折衷。问题是,此处无有赤色崖壁。
六、钟祥赤壁
钟祥赤壁位于长江之北,汉水东岸,即今钟祥县城西北五六十里的地方。其具体地点即中山口南,碾盘溪西南流入汉水处的“赤壁崖”。赤壁崖今名碾稻米山。其名始见于清代方志,亦作“赤壁岩”。武汉大学石泉先生提出的一种新说。
石先生认为,东汉末年的江陵城并不在长江边,也不在今江陵县址或其附近,而应当在汉水中游的宜城平原上,位于今宜城县南十五里郑集东侧的楚皇城遗址;古华容当在今钟祥西北境胡集附近;汉末三国巴丘城则在今钟祥县城西北六十七里、?河北岸的朱堡埠稍西处,而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华容云梦泽则应位于汉代华容县南、巴丘北的低洼地带,即今钟祥西北境、?河及朱堡埠以北的昔日沼泽区。巴丘实在钟祥赤壁(碾盘山)西(稍偏北)的汉江对岸。石先生此说是将长江主泓道进行大迁徙,与《水经?江水》的记载大相径庭,与《三国志》“公自江陵征备”的记载不符,很难自圆其说,故不为时人所重。
七、黄州赤壁
黄州赤壁,又名赤岸,俗名赤鼻山,位于长江北岸,地处汉水入江处的下游,与江南鄂州樊口隔江斜对。始见于汉人桑钦的《水经》:“江水左迳赤鼻山南。”郦道元注云:“山临侧江川。”赤岸见于汉人枚乘的《七发》、曹植的《求自试表》与东晋郭璞的《江赋》,清人赵一清《三国志补注》云:“赤岸,赤壁也,赤壁亦作赤岸。”东晋末年,龙骧将军蒯恩因纪念赤壁之战,始建横江馆于黄州赤壁。
南朝梁人庾信有“望赤壁而沾衣”之语。唐人杜牧明确指出此赤壁乃孙、曹鏖兵之处,并在横江馆题诗云:“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北宋年间,厉居正在《齐安志》、许端夫在《齐安集》、《齐安拾遗》中力主黄州赤壁为孙曹战地,李宗谔在《黄州图经》中沿袭此说。旷古奇才苏东坡的千古绝唱赤壁二赋一词,则更明确地指出黄州赤壁乃孙、曹大战之地,给后世的影响极大。
七、新洲赤壁
新洲赤壁位于长江北岸的举水入江一带。此说出自当今武钢运输部的杨采华先生。在《荆楚文史》年第二期《赤壁在今湖北新洲》一文中,杨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新洲县张渡湖东南的墩子塆、俞家塆、曹家淌处的东汉赤壁古战场,被洪水、沙碛、蔓草以及岁月烟云掩埋了一千八百年,以致它名不见经传。”
杨先生新洲赤壁说是根据东汉“建安七子”之一、赤壁之战的当事人王粲在《英雄记》中的记载推断出来的。杨先生认为:“按庾仲雍的说法,约上起于赤溪,下止于赤亭水出江处的长江北岸,全长约二十余里,王粲之‘赤壁、浦口’尽在其中……赤岸(壁)具体方位在今新洲县张渡湖东南一带。”从宏观上讲,此地实际上是黄州赤壁说的地域。
结语
明、清以来,不少人以为黄州赤壁因苏轼而名扬四海,甚至有人以为无苏轼则无黄州赤壁,这种理论显然是错误的。诚然,苏东坡的声誉曾一度湮没了三国赤壁之战的盛誉,但毕竟黄州赤壁因赤壁之战而出名,苏东坡的“二赋一词”千古绝唱只能是为三国赤壁古战场锦上添花。今天,孙曹赤壁之战事与苏轼谪居黄州都已成为历史。就其现实意义来说,黄州赤壁言“周郎赤壁”比“东坡赤壁”的意义更加深远。苏轼是历代文人咏叹黄州为孙曹战地的佼佼者,但在他之前还有诗仙李白和著名诗人杜牧等人,既然能将黄州赤壁称之为“东坡赤壁”,那么黄州赤壁亦可称“李白赤壁”或“杜牧赤壁”。
正本清源,当年大战既是在黄州赤壁发生,“东坡赤壁”理应恢复“周郎赤壁”之称谓,才名正言顺。今人所谓的文武两赤壁之说毫无出处,若以文武相论,黄州赤壁,文武双全。还是郭朝祚为黄州赤壁所撰的门楼楹联说得好:“客至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黄州东坡赤壁始建于西晋,是三国赤壁之战主战场,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创作“二赋一词”而名扬天下。↙觉得不错请分享点赞王琳祥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