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描述: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曹操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大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人鉴思考五:从赵云辞妻说起在桂阳太守赵范投降赵云后,跟赵云结拜兄弟的赵范给赵云说起过一门亲事,在赵云喝酒喝得微醉的时候,赵范找来一位美女,淡妆素抹,一身缟素,有倾城倾国之色,给赵云敬酒。
大家一看这样的场景怎么这么熟悉?原来这样的事情也在吕布身上发生过。两位同为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他们对女人的态度,足以解释为什么两人在人们心中地位会有如此大的悬殊。
此女系赵范的嫂子。赵范对赵云说,他的这位嫂子守寡已经三年,别人劝她改嫁她总是不允许,并且说出她的男朋友必须具备三个特征:第一,要文武双全,天下闻名;第二,要相貌堂堂,威仪出众;第三,要跟以前婆家同姓。
按照这种说法,这女人一千多天的等待,就是为了今天的相逢,活该是赵云的。赵云文武双全,相貌堂堂,并且姓赵,天下真有这般般配的事情。这种事要发生在吕布身上,吕布又要磕头认爹了,可赵云却把桌子一掀,说,我既然跟你结为兄弟,你的嫂子就是我的嫂子,我哪能干这种违背人伦的事情!
赵范一听,心想,我好心好意把这么漂亮的嫂子给你,你不领情,还这么不讲规矩。使了个眼色,起了相害之意,赵云一看情况不对,一拳打翻赵范,就上马出城了。
在用计彻底收服了赵范后,诸葛亮跟赵云开玩笑,这是好事啊,你为什么不答应呢?
赵云回答出了关键点,赵范刚刚投降,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不知道,其心难测啊。主公刚刚安定下来,枕席未安,正是用人时候,我哪里敢拿自己私事而忘了主公大事呢。
刘备听到了问他,现在基本安定下来了,我给你成全这件事怎么样?赵云说,天下女人多得很,只要不是立身不正,何患无妻。
这是一件小事,比起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比起他的一身是胆,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赵云灵魂中深层次的东西。
赵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赵云的原话是“但恐名誉不立”,所谓的名誉,赵云一出场就用自己的做法证明了,赵云见到公孙瓒,就自我介绍“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在赵云眼里,“救民”是第一要务。
赵云跳过槽,但他的跳槽不是功利,而是这种信仰。当他第一次看到刘备时,就一眼认定刘备的大旗真正承载着他全部的理想。为了这份信仰,他放弃了那个与袁绍议和的公孙瓒,甚至不惜在伏牛山上暂时为寇,直到再遇刘备,一生追随,大慰平生。
在那个动乱扰攘的年代里,一个人的文韬武略为谁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试金石。当其时也,为一己富贵而趋炎附势、助纣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驱使者更比比皆是。赵云的选择如何呢?只为天下黎民苍生,只为匡扶汉室。就此而言,他归刘备绝不单纯出于私人感情。关羽、张飞是为了义,马超、黄忠是缘于恩,而他只是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正是这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更难得的是,赵云还懂得“后天下之乐”。刘备得了益州,稳定了天下,认为应该把成都的肥田好宅分给诸官,来奖赏文官武将。这实际上是缺乏远见、享乐主义的一种表现,不仅会遭到百姓的反对,而且对蜀汉政权的巩固与扩大也是不利的。赵云高瞻远瞩,认识到了这一点,又不怕得罪刘备,忠言直谏:“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赵云有着温纯的性格,他不但辞过妻,还辞过财。马谡失街亭后,蜀军大败,这次战役,“各处兵将败损,唯子龙不折一人一骑”,“军资什物,不曾遗弃”。因而,孔明称赞:“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卒。”赵云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且请寄府库,候今冬赐予诸军未迟。”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其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均可洞然如见。那些浅薄自负、自吹自擂之徒,岂能望其项背!孔明听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
在刘备集团内部,赵云虽为五虎上将,但手中的实权不多,而且干的都是又脏又累又操心的活:败军之际,刘备把一家老小交给他照顾;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
回望赵云的一生,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看法,似乎赵云总是那么年轻漂亮,这样的想法源于赵云的纯净,在个性上,赵云总是那么个简单执著的小男孩儿,让人怜惜。在他的生命中没有索取过任何回报,不争地位,不争钱财,甚至放弃家庭,他的一切动力都源于那种简单的爱。把这种简单放大,就成了百战不殆的赵云。
夹缝中的伟大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见惯了那些在舞台上常歌善舞的前沿人物,他们让我们崇拜,让我们为华丽喝彩,却不知许多我们看不到却又必不可少的关键力量被我们忽视,正是他们的暗劲,才让我们感受到时代风云背后另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鲁肃就是这样一个人。
鲁肃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三国割据的局面呼之欲出的时候,蜀吴联合对抗魏国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计划,而鲁肃就是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停为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奔波。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在实现这个计划的过程中,他放弃了尊严,饱受白眼与冷嘲,奔波劳累,周旋于几股势力之间。他像一剂润滑剂,缓解了两大势力的摩擦和碰撞,他又像一块吸铁石,把两股势力牢牢地吸附在一起。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大计牺牲自我,甘愿在夹缝中生存,甘当润滑剂的伟大形象。
从赤壁之战开始,他就成了一个节骨眼上的滚珠,刘表死后,鲁肃去荆州以吊唁名义进行联络,探听虚实。其实鲁肃这次去并不简单,他有两个任务,一是与刘表家族和好,一是探刘备的底,设法跟刘备联手。这是鲁肃第一次为孙刘联手出力。要知道刘表与东吴有杀父之仇,这次出使是拎着脑袋的差使,即便是不会掉脑袋,他们的冷言冷语也让人受不了。不过鲁肃没有说什么,一句话不说就去了。
后来的局势慢慢变得复杂,两个集团的明争暗斗越来越多,诸葛亮访问东吴期间,东吴群儒轮番攻击,孙权拿不定主意是战是降,正是他力排众议,说服孙权见诸葛亮。而诸葛亮对孙权一再用语言相激,弄得孙权很生气,又是鲁肃劝说孙权,最终使得孙权下定决心抗曹。在当时的情况下,孙刘两家可以说除了联合抗曹外没有别的出路,鲁肃不但能在大方面有清醒的认识,不遗余力地斡旋,在小方面也认真调和,尽力使孙刘两家将相和睦。
周瑜一向嫉妒诸葛亮,总想把诸葛亮置于死地,要知道,联合抗曹,这两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况且都是双方不可缺少的灵魂人物,一旦两人发生不愉快起了冲突,势必造成联军内讧,在大敌压境的关键时候,这种状况的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鲁肃两面当好人,忙得不亦乐乎。周瑜为了除去诸葛亮三番两次地为难他,正是鲁肃通风报信,与诸葛亮联手渡过难关。在周瑜与诸葛亮的一系列较量中,如果少了鲁肃的穿针引线,少了他的两边劝说,后果就很难说了。也正是因为他稳定了孙刘两家的良好关系,才使赤壁之战得以顺利进行,最终大败曹军。
在赤壁之战后,鲁肃依旧为孙刘两家的和好作着贡献。此时鲁肃与荆州守将关羽为邻,孙刘两军常有摩擦,而鲁肃总是好言安抚关羽。后来孙权派遣诸葛瑾向刘备“要回”荆州诸郡,刘备不从。于是孙权立即派遣吕蒙率两万人取长沙、零陵、桂阳。刘备得知后领兵五万入荆州,令关羽入益阳。孙权即又派鲁肃以一万人抵御关羽。鲁肃虽然领命来到益阳,却并不出兵,提出和解邀请,并主动邀请关羽,这才有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鲁肃自作主张,如此公然违反孙权的命令,在当时不知冒着多大的风险,孙权也说过,鲁肃“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也”,就是说鲁肃你不该让我把荆州借出去,对鲁肃颇多微言,但鲁肃以大局为重,不令孙刘联盟破裂,在他的斡旋下,两家重结盟好。终鲁肃去世以前,双方相安无事。如果说鲁肃借荆州与刘备,是体现了他深远的战略眼光,那么他周旋在两者之间则体现了他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和高超的外交手腕。可惜鲁肃过世较早,他辛辛苦苦联结起来的孙刘联盟没有坚持到最后,爆发了吴蜀战争,吴国也免不了被魏并吞的命运。
鲁肃是三国时期最优秀的谋士,不仅仅因为他有卓绝的战略眼光,还因为他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他没有周瑜那般意气风发,也没有诸葛亮那样神机妙算,他把一切看得很淡定,他无论对功名还是物质上的东西要求都不高,他做的都是最脏最累最不讨好、但又是最实际最有价值的差使。他常常需要在夹缝中生存,但也正是这点体现了他的伟大。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弥补了形形色色那么多人的不足,把一股势力牢牢地凝固在一起。也许他是最不显眼的,但他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命中,引导我们的也许是那些光彩照人华丽满身的人物,但能起到关键作用的,也许是那些在微小的地方帮我们解决不明显但很关键的问题的人。
人鉴思考六:一女轻天下孙尚香生在政治家庭,她的生活充满着政治意味,许多事情不能自己做主,但这位美女的眼中却没把政治太当回事,率性而为,鄙视权威与政治,粪土万户侯。
在个性上,孙尚香与当时的姐妹花大小乔有很大区别,为人刚强勇武,豪迈大气,甚至在自己的闺房里还摆上刀剑等暴力工具,就相当于现在女孩房间里挂着手榴弹。在新婚之际这些大杀器还不愿撤去,以至于把刘备吓得魂不附体。
刘备魂不附体的时候很多,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就因为打雷魂不附体过一次,这一次刘备旧病复发,还以为是东吴设下的计谋,要在洞房里结束他的性命。但是孙尚香听到刘备惧怕刀剑之后,说出一句足以让天下男人汗颜的话:“厮杀半生,尚惧兵器乎!”如果说她嫁的不是刘备,绝对会将刘备藐视死掉,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孙夫人的做法是:命尽撤去,令侍婢解剑伏侍。
当得知自己的婚姻是场政治婚姻后,孙尚香更显出了她不畏强权的一面,不管你是江东老大还是我亲哥哥,想把我当做政治筹码就是不行。她选择了出走,并且走得很彻底。在与刘备的归途中,孙权的追兵追了一波又一波,都被孙尚香骂了回去。当大队人马追上刘备时,孙尚香竟然拎枪上马,与赵云并马立于车旁,将士卒摆开,专候来将,俨然一副大将风范,把周瑜、孙权骂了个狗血喷头,甚至不惜一战。几员战将在孙尚香面前唯唯诺诺,硬是啃不下这块软骨头,孙尚香凭借这股霸气,最终逃离了孙权的控制。
孙尚香不仅对娘家敢爱敢恨,在婆家也是什么都干得出来。孙权设下计谋,告知孙尚香母亲病重,想看她最后一眼,想把孙尚香和阿斗骗到江东,以此要挟刘备,孙尚香当然不知就里,听知母病危急,一句话不说,便将七岁孩子阿斗载在车中,随行带三十余人,各挎刀剑,上马离了荆州城,便来江边上船。赵云得知后截江夺阿斗,孙夫人岂是容得赵云随便欺负,先是怒,再是喝,气势一次比一次高。面对常山赵子龙还敢这么泼的,恐怕只有我们的孙夫人啊,在她的眼里,母亲的安危大于一切,走就是走,凭你谁来我都不怕。及至到了东吴,才明白这是一场莫大的骗局,于是,她便开始了漫长的活寡生涯。
孙夫人放下刘备不管,并非是她无情无义,刘备死后她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在许多场合,她是作为政治工具而存在的,然而性情刚烈的孙尚香并不甘愿做政治的附庸,率意而为,有句评价她的诗说:“谁知一女轻天下。”她没有把天下放在眼里,与当时的英雄相比,她是一个清纯的英雄,在她的一生中,她都在与命运抗争,在那个视女人为玩物的时代,她用她的行动证明着女人也有自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