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虎,摄影师:阮传菊,二人为夫妻档,在长期的深度旅行中逐渐爱上了旅途中的手工艺,夫妇两人双双离职。回到赤壁农村居住,一人文字,一人摄影,6年之中采访了近百位手艺人。微博
青鸟天际内容来源:侣行记艺
年已索然无味,照样回家过;生活无仪式感,依然昂首向前
现在是大年初六,原本是过年气氛最浓时。
可是此刻你已经告别父母,踏上了星辰大海。
你用依依惜别的表情掩盖迫不及待的心情。
因为在老家过年越来越让人感觉索然无味。
所有人都在思考:
到底是年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小时候年是什么味道?
我把时光坐标设定到30年前。
那时我和女儿现在一般大,刚开始感知外面的世界。
乡情怯,坐看年味蒸发30年。
那时,年要持续整整一个月。大约是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之间。以大年三十为界,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腊月,下半场是正月。过年期间大家习惯用阴历计时。当立法切换为阴历时,年的感觉就出来了。
大约腊月十五左右,每家每户就开始杀年猪熏腊肉,年味就是一只蛰伏的年兽,被年猪的第一声呐喊给唤醒了。
对年味儿的最初记忆来源于杀猪菜。那时食物还不像如今这样丰盛,肉不是顿顿都有的。但进入了杀猪季之后,每家每户每天都大鱼大肉:谁家杀了猪,女主人要做好一桌杀猪菜款待邻居,每人吃完饭还要拎一刀肉带走。杀猪有先后,以杀猪之名轮番做庄,顿顿有酒,家家有肉。过年就是吃百家饭,喝百家酒,听百家喜乐忧伤。
杀完年猪,当鲜猪慢慢被熏成了老腊肉时,冬日的太阳就慢慢开始变温暖。当太阳慢慢升起时,老人们就抱着孙子在屋檐下排排坐,一刀刀黑中带黄的腊肉在她们头顶的墙壁上悬挂着。老人们看看腊肉瞅瞅孙子,一面赞孙儿皮肤嫩,一面说腊肉熏得香。那手势那表情就像狼外婆2.0,吓得孙儿大哭,腊肉变形。
腊肉熏好,离过年就只有差不多一周时间了,村里就进入了起鱼时间。
村里正中心有三口相连的大水塘。我们村是围湖造田的移民村,这三口大水塘还本是那湖之底,围湖造田后它们就变成了村里的集体财产。这三口大水塘也是村里年味的风向标:当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时,水塘就开始放水干塘。水塘特别大,所以水放得特别慢。时光随着塘水一点点流逝,年味也如同水塘中鱼群一般越来越浓。
不记得水要放三天三晚还是要放五昼五夜,等待干塘的感觉就像盼过年,看起来离得特别近但要抵达却特别难。终于有一天早晨被村里的大喇叭惊醒,我睁开眼时,老爸已经穿好了齐胸深的水裤准备出发!原来在大喇叭里叫唤的是村支书,他号召全体村民火速赶到水塘边起鱼。
我也是村里的一员,和小伙伴们如麻雀一般飞向大水塘,这时才发现水塘已被围得水泄不通——起鱼是全村人的大事,全村人全体出动。男人负责下水塘捞鱼,女人负责用竹篮把男人们捞起的鱼运送到打谷场,老人和小孩负责喝彩和围观。
最终,水塘中的鱼在打谷场上堆起9座小山,全村人以9座鱼山为中心围成了9个大圈——村里有9个生产大队,而每一座鱼山都是水塘给村民的过年礼物。全村人忙了整整一天,每户人家都可以领到满满一竹篮鱼回家。
起鱼时通常在过小年前后。起完鱼的当晚,每家每户都会吃一大锅鱼头火锅过小年。第二天一大早就以鱼为原料开始准备年味:鲫鱼放在水缸里养着,过年吃新鲜的;白鲢在火塘顶上挂着,熏成腊鱼吃一年;草鱼肉被一块块刮下来,做成家乡独有的美食鱼糕……
蒸苕圆子,炸藕丸,熬麦芽糖做米炮糕,磨黄豆做豆腐……过完小年后,全村就弥漫着各种香味。
过完小年后,村里打谷场上每天一大早就锣鼓震天——村里的舞龙队已经开始排练。两条龙起舞,每条龙9人,还要派上替补若干。龙出场前要十来个虾兵蟹将随行,再加上二三十个敲脚盆鼓的鼓手助声势。整个队伍有六七十人。再加上围观看热闹的,每次龙灯出场,人都不下百号。
当大家把舞龙的动作练熟了后,就差不多到腊月二十七八了。过年的前一天,文学中年的叔叔会给我们家送来几幅他写的对联,我贴上联,妹贴下联,姐贴横批。猪圈,鸡笼太臭,留给爸妈。
当大年初二,家家户户开始拜年时,龙灯也开始出动给家家户户拜年啦!舞龙九年一周期,三年昼龙,三年夜龙,夜龙三年后,全村人会把龙送到河滩上。点蜡,焚香,祭酒,点一把火,龙化作青烟升天,舞龙暂停三年。
三年昼龙,我从跟屁虫变成虾兵蟹将;三年夜龙,我进化成脚盆鼓手;三年休整之后,我人生中寒假只剩下最后一个时,我摩拳擦掌等待着年的到来——等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成为舞龙手了,但村里扎龙的老人却迟迟没扎龙——这龙今年不舞了,以后也不舞了。
为什么呀?舞龙的习俗延续了千年,我们村在移民之前,可是舞出了九龙下海,这舞龙最高境界的村啊!
世界已经沧海桑田了,村子没办法跳出三界外。
村里越来越多人开始外出打工,只在过年前两三天才会回来。而舞龙需要先扎龙,再排练,是个耗时费力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村参与才行。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在外忙碌了一年,回家都想歇歇。对舞龙这事情的参与热情已大不如前。
不仅仅是舞龙这习俗消失,所有我熟悉的味道都在流逝。
前年我和姐姐过年开车回家,我们开车走在自己出生,长大的村庄竟然迷路了——村子成为新农村试点后,一年之间,所有老宅全变成了新楼——当老房子一夜之间全被拆除时,我们对家的记忆也全部删档。
腊月二十九,我特地进县城买春联。县城的春联摊多是机械印刷的镂金春联。我特地选了一家老大爷,不是怜悯他年龄老,而是因为他的春联现写现卖,老人家笔法苍劲有力,让我想起了去世的叔叔。叔叔是村里唯一写春联卖的人。叔叔去世后,村里绝大部分人家,就已经没了贴春联的习惯。
村里已经很少有人养猪。腊月里不再有年猪的叫唤声,年味也开始沉睡不醒。村里家家户户还有熏腊肉的传统,但因为猪肉都是从县城菜场买的,吃百家杀猪菜的场景就成为了历史。因为每家做饭都从火塘改成了液化气,一家人围炉夜话,低头炉灰中翻烤红薯,抬头见腊肉挂满头的画面也消失不见。
村里的公共鱼塘已经承包给个人,全村人出动起鱼的场景已经消失了十几年。一口水塘被填平做公园,一座鱼塘中仿造城市建起了亭台和假山。那公园,亭台和假山,我一直认为它是海市蜃楼。这水塘给我的印象,永远定格在九座鱼山和围着山的村民的喜笑颜开的那一瞬。
村里大水塘被私人承包,建起了假山亭台,不再分鱼。
大年初二一大早,家里就已经陆续有人来拜年。从小到大,我总是盼望拜年。有人来拜年,我直勾勾看着他拎的礼品。那时拜年礼物很轻,一个小塑料袋里放白糖一包、雪枣一袋、糕点若干。还未等拜年人出门,我就抢着拆封,满怀期待能发现不一样的零食。外出拜年时,老爸总是带着我。老爸背着装满礼品的布袋,而我则背着提前清空的书包。每到一户亲戚家,先抱拳作揖:“恭喜老人家年过得热闹!”老爸打开布袋拿出礼品时,我也打开空书包接老人家抓给我的糖果。年一天拜下来,老爸的布袋空了,但我的书包却鼓了。老爸背着我,我背着书包在睡梦中回家了,梦中书包打开了,满书包的年味牵梦绕。
我上一次见到舞龙时还是在南京,这舞龙的场景比起老家逊太多了。但村里舞龙人习俗已经消失了十多年。
还没到家门口,我就被震天的锣鼓和鞭炮声惊醒了:村里的龙灯到我家拜年了。小伙子们在家门前的水泥场里舞起二龙戏珠。老爸连忙放下我,冲进屋,端出一个茶盘,把茶盘里是堆成小山一样的香烟和糖果分发给众人。龙戏珠结束后,两条龙一前一后进到我家堂屋里。一位穿着中山装的头人站在板凳上开始喝彩:
头人喝:“龙灯玩的喜盈盈呐!贵户接灯好全心啊;”众人应和:“喜啊!”
头人再喝:“三茶五酒将神敬呐,喝了那家喝这家啊;”众人再和:“喜啊!”
头人再喝:“今日龙神来贵府呐,既送福来又招才啊;众人再和:“喜啊!”
……
喝完彩后,二龙冲出堂屋的一刹那,在屋外静候多时的二三十位鼓手一齐敲响悬在脖子上的脚盆鼓。那场景想起来就让人热血上涌。就如张艺谋电影《英雄》中,秦军围城时用剑击打盾牌,齐喝:“大风,大风!”
龙灯远去鼓声息后,我才回过神来,冲上阁楼把家中的脚盆鼓悬在脖子上追了上去。爸妈知道我要追随龙灯出去耍了,也不阻挡,挥一挥手说:“去吧!注意敲鼓的节奏,不许叫苦叫累哦!”
我不明白我那时为什么有那么大的热情,可以跟着龙灯走村串巷连续敲鼓好多天。
也不明白那些舞龙人怎么有那么多精力,用龙灯给不相干的人拜年拜本村拜临村。
村里舞龙时擂的脚盆鼓,是古代楚国战鼓的活化石,在赤壁,它还用于奔丧,这与庄子妻子死后,庄子在妻子坟头“鼓盆而歌”的鼓一样。
如今,大家依然你来我往拜年。但却不再大包小包也不作揖,登门后只说一句:恭喜发财!然后拿出一个红包塞给老人。我捧出一捧糖果试图往他家娃的空书包里塞,才发现他家娃根本就没有带出来。原来,如今村里已经流行用钱拜年。上孩上门拜年,大人不再给他糖果而要给钱。
给老人拜年直接给钱也许更实惠,但对小孩来说,红包真的比糖果更有味?过年,是绝大部分亲戚一年一度的见面机会,拜年时幼不拜老。同一家族中老不知幼,幼不知老,村子慢慢从熟人世界变成陌生人社会。
以前拜年,我们要背着大包步行满村跑,如今开着车带着钱包半天时间全部搞定了。接下来,一年不见的亲戚门围坐在麻将桌上边打麻将边回忆儿在一起过年时的样子。
那时我们拜完年后不麻将,一手拿着香灯,一手拿着炮,两眼放光看到牛屎就如获至宝。把炮插进牛屎堆中用香点燃引线,不知是那时年幼步子小还是儿时鞭炮威力大,一声巨响后牛屎四溅,溅到眼睛里,飞到嘴巴中。所以,哥儿几个一起回忆起儿时过年时,觉得其形眼看不真切,有点天女散花的姿态;其味嘴品起来怪怪的,竟然带着牛粪的芬芳,然后大家不约而同轰堂大笑……
初三晚上,几个因过年而短暂相聚的小兄弟聚集在打谷场上,以点燃的烟花为篝火手牵着手边吼边笑,这让低头用手机抢红包的我们也被感染了,也加入了烟花篝火之中。烟花满天,处处都是年的味道。
初四大清早,姐姐妹妹在大年初四就开车离家了。后备箱满载着豆腐乳、辣椒粉、豆豉、土鸡蛋还有刚拔的萝卜出发了。
带这些干嘛呢?这些是我们小时候完全无视的东西啊。
但这些东西现在最有味道呀。
味道?年味、家味还是光阴的味道?
为何曾经最被忽视的东西经过时光洗礼后味道才现?
我想起这个年我收到那些潮水般的拜年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