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疥”、“疟疾”、“首风”、“疾年”等文字的记载。“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山海经》中有疫、疠、疟、风疥的记载。商代已有麻风病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周礼》中也记载了流行性疾病和季节的关系。《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天下疫”。《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对付疫情,主要手段是设坊隔离。故瘟疫自古有之。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国有史以来的主要疫情。
从甲骨文和出土文物中发现,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人类已经养成洗脸,洗手,洗脚等个人卫生习惯。匜,古代洗手的主要工具之一,现于西周中后期。
1、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汉书·平帝纪》)这是中国最早对隔离制度的记载。 2、公元11年,新王莽始建国三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过半。(《后汉书·刘玄传》) 3、公元16年,新王莽天奉三年,丙子年,二月大疫,冯茂在句町,士卒死于疾疫者十有六七。(《后汉书·王莽传》) 4、公元22年,新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后汉书·刘吉传》) 5、38年,建武十四年,戊戌年,会稽因大疫而死者万数。(《后汉书·钟离意传》) 6、公元44年,建武二十年,甲辰年,马援在交趾,军吏经瘴疫死者十之四五。(《后汉书·马援传》) 7、公元49年,建武二十五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后汉书·马援传》) 8、公元年,延熹五年,壬寅年,皇甫规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后汉书·皇甫规传》) 9、公元年,建宁二年,己酉年,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备急千金要方·伤寒》) 10、公元年,建安元年,丙子年,南阳自此连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间,张仲景宗族两百余口,死者竟达三分之二。(《伤寒杂病论·序》) 11、公元年,建安十三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魏军吏士多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12、公元年,黄初四年,癸卯年,三月,宛许大疫,死者万数。(《三国会要》、《宋书·五行志》) 13、公元年,太元二年,壬申年,夏四月,围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14、公元年,嘉平五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宋书·五行志》) 15、公元年,泰始九年,癸巳年,吴疫,三年内仅京都死者竞达十万。(《宋书·五行志》) 16、公元年,咸宁元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宋书·五行志》) 17、公元年,永昌元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河朔亦同。(《宋书·五行志》) 18、公元年,太元元年,丙子年,冬,大疫,延至明年五月,多绝户者。(《宋书·五行志》) 19、公元年,太元五年,庚辰年,五月,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宋书·五行志》) 20、公元年,隆安元年,丁酉年,八月,北魏大疫,人与马牛死者十有五六。(《北史·魏本纪》) 21、公元年,宋景平元年,癸亥年,魏,士众大疫,死者十有二三。(《北史·魏本纪》) 22、公元年,魏皇兴二年,戊申年,十月,豫州疫,民死十四五万。(《魏书·灵徵志》) 23、公元年,魏永平三年,庚寅年,四月,平阳郡的禽昌和襄陵二县大疫,死二千七百三十人。(《魏书·世宗宣武帝纪》) 24、公元年,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年,九月,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隋书·高帝纪》) 25、公元年,隋大业八年,壬申年,大旱疫,人多死,山东尤甚。(《北史·隋本纪》) 26、公元年,唐永淳元年,壬午年,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死者枕籍于路。(《旧唐书·五行志》、《旧唐书·高宗纪》) 27、公元年,唐垂拱三年,丁亥年,是春自京师至山东疾疫,民死者众。(《旧唐书·中宗纪》) 28、公元年,唐景龙元年,丁未年,夏,自京师至山东、河北疫死者千数。(《新唐书·五行志》) 29、公元年,唐宝应元年,壬寅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新唐书·五行志》) 30、公元年,唐广德元年,癸卯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旧唐书·代宗纪》) 31、公元年,唐贞元五年,己巳年,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旧唐书·德宗纪》) 32、公元年,唐元和元年,丙戌年,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新唐书·五行志》) 33、公元年,唐广明元年,庚子年,春末,贼在信州疫疠,其徒多丧。赋众疫疠。(《旧唐书·僖宗纪》) 34、公元年,唐大顺二年,辛亥年,春,淮南大饥,军中疫疠,死者十三四。(《旧唐书·昭宗纪》) 35、公元年,南宋建炎元年,丁未年,三月,金人围汴京,城中疫死者几半。(《宋史·五行志》) 36、公元年,南宋绍兴元年,辛亥年,六月,浙西大疫,平江府以北,流尸无算。(《宋史·五行志》) 37、公元年,南宋绍兴二年,壬子年,春,涪州疫,死数千人,会稽时行痢疾。(《宋史·五行志》、《续名医类案·痢类》) 38、公元年,金正隆六年,辛巳年,诸道工匠至京师,疫死者不可胜数,天下骚然。(《金史·完颜匡传》) 39、公元年,南宋隆兴二年,甲申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绥,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是岁浙之铠饥民疫者尤众。(《宋史·五行志》) 40、公元年,南宋淳熙八年,辛丑年,行都大疫,禁旅多死。宁国府民疫,死者尤众。(《宋史·五行志》) 41、公元年,南宋绍熙二年,辛亥年,涪州疫,死数千人。(《宋史·五行志》) 42、公元年,宋嘉定二年,己巳年,夏,都民疫,死去甚众,淮民流江南者,饥与暑并,多疫死。(《宋史·五行志》) 43、公元年,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年,四月,都民多疫死。(《宋史·五行志》) 44、公元年,南宋德佑二年,丙子年,数月间城中疫气薰蒸,人之病死者,不可以数计,年,元大德元年,丁酉年,八月,真定、顺德、河间旱疫;河间之乐寿、交河疫死六千五百余人。(十二月)般阳路饥疫,兵多死于瘴疠。(《元史·成宗本纪》、《新元史·史耀传》) 45、公元年,元至大元年,戊申年,春,绍兴、庆元、台州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元史·五行志》) 46、公元年,元至顺二年,辛未年,疫疠死者十九。(《元史·文宗本纪》) 47、公元年,元至顺三年,壬申年,宜山县饥疫,死者众。(《元史·文宗本纪》) 48、公元年,明永乐六年,戊子年,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明史·五行志》) 49、公元年,明永乐八年,庚寅年,登州、临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明史·五行志》) 50、公元年,明永乐十一年,癸巳年,六月,湖州三县疫;七月,宁波五县疫;邵武大疫,绝死者万二千户。(《明史·五行志》) 51、公元年,明正统九年,甲子年,冬,绍兴、宁波、台州瘟疫大作;及明年死者三万余人。(《明史·五行志》) 52、公元年,明景泰七年,丙子年,五月,桂林疫,死者二万余人。(《明史·五行志》) 53、公元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年,八月,福建大疫,延及江西,死者无算。(《明史·五行志》) 54、公元年,明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年,新野疫疠大作,死者无虚日。(《名医类案·瘟疫》) 55、公元年,明弘治六年,癸丑年,吴中大疫,常熟尤甚,多阖门死。(《都公谭纂》) 56、公元年,明正德元年,丙寅年,六月,湖广、平溪、清凉、镇远、偏桥、四卫大疫,死者甚众,靖州诸处自七月至十二月大疫,建宁、邵武自八月始亦大疫。(《明史·五行志》) 57、公元年,明嘉靖二年,癸未年,七月,南京大疫,军民死者甚众。(《明史·五行志》) 58、公元年,明嘉靖四年,乙酉年,九月,山东疫,死者四千一百二十八人。(《明史·五行志》) 59、公元年,明嘉靖九年,庚寅年,痘灾盛行,死者过半。(《痘症理辨·序》) 60、公元年,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年,春,痘毒流行,死者十有八九。(《疫症集说》) 61、公元年,明万历十年,壬午年,四月,京师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安,患大头瘟症,死者枕籍。(《明史·五行志》、《顺天府志·祥异》) 62、公元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年,大梁瘟疫大作,甚至灭门。(《万病回春》) 63、公元2年,明天启二年,壬戌年,(时行疫痢)夏末秋初,沿门阖境患此,病势极为危迫。(《先醒斋笔记·痢门》) 64、公元年,明崇祯十年,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64、公元年,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年,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余姚痘疫盛行。(《清史稿·灾异志》、《学箕初稿·天花仁术序》) 65、公元年,清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年,春,琼州、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巨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灾异志》) 66、公元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年,春,南乐疫,河间大疫,块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荷泽疫;秋,章邱、东昌、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潍县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67、公元年,清雍正元年,癸卯年,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灾异志》) 68、公元年,清雍正五年,丁未年,夏,揭扬、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钟祥、榆明疫。(《清史稿·灾异志》) 69、公元年,清雍正十年,壬子年,崑山大疫,死者数千人;夏,会城疫。(《洄溪医案·瘟疫》) 70、公元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年,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宝山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1、公元年,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年,春,泰州、通州、合肥、赣榆、武进、苏州大疫;夏,日照、范县、莘县、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2、公元年,清道光元年,辛巳年,三月,任邱大疫;六月,冠县、武城、范县大疫,巨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元氏、新乐、通州、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滕县、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滦州、元氏、内邱、唐山、蠡县、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官、曲阳、武强、平乡大疫;九月,日照、沂水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3、公元年,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年,三月,武昌、咸宁、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宜都、石都大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黄梅、公安大疫。(《清史稿·灾异志》) 74、公元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年,夏,暑风甚剧,时疫大作,俱兼喉痛,亡者接踵。(《冷庐医话》)) 75、公元年,明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山西通忘》) 76、公元年,咸丰六年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77、公元年,同治三年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公安大疫。(《清史稿》) 78、公元—年,同治九年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同治十年五月,孝义大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79、公元年,光绪二十六年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80、公元年,光绪二十八年(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久,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 81、公元年,光绪三十三年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乱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82、公元年——年,宣统二年至三年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余人。(《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83、民国时期瘟疫频发,资料显示,民国时期,瘟疫占自然灾害的比例高达25%,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瘟疫。到年,发生于山西、绥远地区的鼠疫,是二十世纪初较东北鼠疫后又一次恶性传染病事件,造成余人死亡。年,云南猩红热疫情爆发,连“云南省长刘祖武全家传染此症不治死亡”。年,霍乱在全国横行,至少有40万人因此丧命。
84、公元年——张家口鼠疫,年10月,察哈尔省(今张家口市)爆发鼠疫,至当年11月8日,共因鼠疫死亡60多人。这次鼠疫爆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遇到的第一次疫病流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责成华北人民政府与华北军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至12月初,疫情被控制并最终消灭。
85、”~年亚洲流感”,这是一次由H2N2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年首次爆发在中国贵州,逐渐蔓延到国内其它地方,年2月蔓延到新加坡,4月到香港,6月到美国。与年大流行不同的是,这回受伤害的主要是老年人。世界各地死亡人数的估计有很大差异,从万到万不等。美国的死亡人数约为人。这比起年的结果要温和得多。年在中国境内,远离贵州的石家庄爆发了流行乙型脑炎。年北京也开始流行乙型脑炎,年广州再流行乙型脑炎。
86、公元8年——香港流感,8年7月,香港地区爆发流感疫情,8月、9月逐步向外扩散,疫症一直持续到9年。估计全球病毒活跃的8年至9年两年内有人死亡(美国有30人死亡)。
87、公元年12月——年5月,广东爆发“非典”疫情,席卷22省、市自治区、3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传染9人,死亡人。88、公元年——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中发观的新型冠状病毒。年12月8日,武汉确诊第一个病例。目前,有效抗病毒药物,以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列为国际 注[一]公羊传曰:“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何休曰:“民疾疫也,邪乱之气所生。”古今注曰:“光武建武十三年,扬徐部大疾疫,会稽江左甚。”案传,钟离意为督邮,建武十四年会稽大疫。案此则频岁也。古今注曰: “二十六年,郡国七大疫。” 延光四年冬,京都大疫。[一] 注[一]张衡明年上封事:“臣窃见京师为害兼所及,民多病死,上并猥死有灭户。人人恐惧,朝廷燋心,以为至忧。臣官在于考变禳灾,思在防救,未知所由,夙夜征营。臣闻国之大事在祀,祀莫大于郊天奉祖。方今道路流言,佥曰‘孝安皇帝南巡路崩,从驾左右行慝之臣欲征诸国王子,故不发丧,衣车还宫,优遣大臣,并祷请命’。臣处外官,不知其审,然尊灵见罔,岂能无怨!且凡夫私小有不蠲,犹为谴鼟,况以大秽,用礼郊庙?孔子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天地明察,降祸见灾,乃其理也。 又间者,有司正以冬至之后,奏开恭陵神道。陛下至不忍距逆,或发頉移尸。月令:‘仲冬土事无作,慎无发盖,及起大觽,以固而闭。地气上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疾疫,又随以丧。’厉气未息,恐其殆此二年,欲使知过改悔。五行传曰:‘六沴作见,若时共御,帝用不差,神则不怒,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臣愚以为可使公卿处议,所以陈术改过,取媚神祗,自求多福也。” 桓帝元嘉元年正月,京都大疫。二月,九江、庐江又疫。 延熹四年正月,大疫。[一] 注[一]太公六韬曰:“人主好重赋役,大宫室,多台游,则民多病温也。” 灵帝建宁四年三月,大疫。 熹平二年正月,大疫。 光和二年春,大疫。 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正月,大疫。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 注[一]魏文帝书与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魏陈思王常说疫气云:“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者。”
我们可以知道,后汉时期瘟疫频发,时间多在冬春时期。这些瘟疫,常常导致”灭户“。东汉是我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瘟疫频发时期,从公元年至年,这百年间的就历经十次大瘟疫。东汉末年,由于瘟疫流行,一些方士便以方术为人治病,公元年,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趁大疫流行,立太平道,最终发起“黄巾起义”。瘟疫流行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锐减,最终天灾人祸共同造成了后汉实质的灭亡。张仲景也是在年一年左右,著成了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之所以苦心钻研医学,其实动力也来自家人的惨死。他的家族本来人口众多,达两百余人口,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间,有三分之二死去了,其中又有七成是死于伤寒。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后汉书》的注是梁朝刘昭作的,在这一年大疫的注释中,他提到曹操的儿子,魏太子曹丕在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日,时仍在公元年,写过一篇非常有名的信,这封信今天还收录在《昭明文选》中间,信的名字叫《与朝歌令吴质书》,这封信是写给朝歌令吴质的,信中讲到了一次瘟疫的大流行。
曹丕在这封信中说:
二月三日,丕白。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
信中所徐、陈、应、刘,指的是“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中的徐干、陈琳、应瑒、刘楨,“建安七子”除了孔融被杀于建安十三年(公元),阮瑀病逝于建安十七年(公元),其余五人,全部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瘟疫中去世,曹丕没有提到的是王粲。李白对建安七子评价很高,其《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阮)瑀以(建安)十七年卒,干、琳、玚、桢二十二年卒。(魏文)帝书与元城令吴质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这段话明确说“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均死于同一场大瘟疫。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王粲)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
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说:“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惇、臧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司马)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
当年2月,曹操由居巢进攻濡须的孙权。以上三条对照,可知王粲和司马朗一样,陪曹操到居巢,遭遇“大疫”,一起死在前线。因此,“建安七子”中除徐干、陈琳、应玚、刘桢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之外,王粲也死于同一年的大瘟疫。
不同的是,徐、陈、应、刘死在河南,而王粲死在安徽。
如上所说,五子之外,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也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而东吴的鲁肃也病逝于这一年,年仅46岁。
曹植有一篇文章叫做《说疫气》,文章见于《太平御览》,似乎不是全文。
文章说道: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难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
从“建安七子”有五子集体染疫看来,曹植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不是文学夸张之辞。曹植又说,染此瘟疫的是穷人多,富人少,但是曹丕却说“亲故多离其灾”。曹丕的“亲故”大多自然是富人,而列在富人之列的五子也未免于疫,可见当时这场瘟疫确实极为严重。
曹操前线“兵士大疫”,下连队“巡视”的司马朗也染疫身亡,可见这瘟疫从河南到安徽都在流行。鲁肃既常在前线,猜测他也死于这场瘟疫,恐怕离真相不远。瘟疫如此凶猛,难怪曹操打不下去,“引军还”了。
曹操遇到瘟疫,这不是第一次,著名的赤壁之战时曹军就在相当程度上败于疫情。
建安十三年(年)冬天,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鏖战,最后败北。分析这场战役,长期大家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