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必修上册赤壁赋导学案

一、辨识通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冯”通“凭”

二、一词多义

(1)属

(2)如

(3)适

(4)望

(5)乎

(6)于

[答案](1)劝人饮酒/类似/嘱托/类 (2)往/好像/比得上/按照 (3)享有/到/顺从,适合/正好,恰好/往,到(4)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眺望/盼望,希望/名望,声望 (5)疑问词,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在/形容词词尾(6)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到

三、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

(2)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

(3)西望夏口()________

(4)东望武昌()________

(5)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__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

[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起舞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3)名词作状语 向西 (4)名词作状语 向东 (5)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名词作动词 攻占;向东进军 (7)名词作动词 打鱼砍柴

四、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3)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4)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五、文言句式

(1)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者客”,修饰“客”的定语放到了“客”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安在哉”应为“在安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月从东山上升起。(2)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3)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4)越过那茫茫的江面。(5)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6)然而如今在哪里呢?(7)本是一位盖世英雄。(8)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资料链接]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东坡集》《东坡乐府》。

宋神宗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原来从六月以来,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弹劾苏轼。他们认为苏轼的一些诗文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下令御史台(汉书《朱博传》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幸亏亲友的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苏轼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苏轼内心愤慨不平,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苏轼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年,苏轼又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泛舟游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

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怀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采用散文化的句式。(《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能够自由发挥,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文本鉴赏]

《赤壁赋》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答案]①凭吊古人 由乐转悲 ②议论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1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1段展示了主客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诵诗文、迎风赏月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从全文的角度看,第1段写月夜赤壁之下的江面的水光月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抒情的基调。

二、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2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意境。

4.文章的第2段,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了拟声、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以及整散结合的句式,营造了悲凉的意境,引起下文的主客问答。

5.“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美人”指诗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6.从第2和第3段的内容看,客人之悲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歌声中来(仕途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7.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三、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8.第5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睡.这个结尾具有怎样的意味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被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争。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9.《赤壁赋》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有人说作者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你同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不同意。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处境艰危,心情苦闷,有时也从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人生之道。本文借游览赤壁,探讨宇宙人生的哲理,内心深处有其复杂的思想斗争,但终究归于热爱生活,关怀世事,人生态度仍是积极的、欲有所为的。

观点二:同意。我认为本文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文中借客的回答表现了作者虚无和消极的人生观,慨叹个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可奈何。

观点三:不同意。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未被颓废厌世的浮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其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抒情,文脉流动

《赤壁赋》这篇文章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整篇文章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写法指导

运用抒情“二注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音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2)“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通过状物抒情。这是叙写风物、描摹事物类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运用抒情手法,应注意:

(1)抒情要自然。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这样,文章才能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那也只是表面华丽,没有感人的力量。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话语,就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

合肥市单丹丹教育名师工作室出品

制作团队:

单丹丹袁艳牛园园王佳邹婧李勇智孙桂东陈云杨琴何羚杰

本期责编:杨琴

审核:单丹丹

说明:本公号资源仅供师生学习使用,如涉及侵权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往期回顾

往期推荐

横渠雅韵助学资料分类汇编之课程辅导

横渠雅韵助学资料分类汇编之名师讲堂

横渠雅韵助学资料分类汇编之每期一练与情境默写

横渠雅韵助学资料分类汇编之阅读与写作

横渠雅韵助学资料分类汇编之文化、学法及其他

横渠雅韵助学资料分类汇编(NO.)之年高考语文试卷

从苏轼的20句代表性诗词中,观其灿烂一生

从那些孔子批评的人身上,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时文选读

人物阅读素材

多处文物损毁于洪灾:古建保护有多难?

“雨下得越紧,心就越是揪着”

抗洪救灾,有种超越生命的力量叫信仰

应用文写作格式+范例

这样读懂古诗词

古代诗歌的形式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区别

和高三学生谈考场作文的注意事项

做踏实人,写实在文

高考作文:题目,你一定要避开的致命点

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

写作主题素材积累——直播带货

高考作文吸睛素材

90例常考的古今异义词汇总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fc/697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