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山的别名(喻指)例(卷二)
山顶别名
山趺
山麓。鲁迅《集外集拾遗·怀旧》:“我走及幌山,已垂暮,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色较白日为青。”
山趾
亦作“山址”。山脚。汉焦赣《易林·小畜之咸》:“原出陵足,行于山趾。”唐李翱《独孤常侍墓志》:“公寿何迫,百年中止,丧车东去,托骨山趾。”元邓牧《伯牙琴·雪窦游志》:“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
山足
山脚。《诗·大雅·早麓》“瞻彼旱麓”。毛传:“麓,山足也。”唐徐浩《谒禹庙》:“山足灵庙在,门前清镜流。”宋梅尧臣《三层瀑》:“山头出飞瀑,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三落至山足。”清唐孙华《东林寺》:“我行山足下,了不闻铃铎。”
峡崥
山足。汉扬雄《太玄·增》:“崔嵬不崩,赖彼峡崥。”范望注:“峡崥,山足也。”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十二》“遯逃乎碑”引作“岟崥”。
岩根
山麓。唐皮日休《忆洞庭湖观步十韵》:“岩根瘦似殻,杉破腹如腔。”
岩麓
山脚。南朝谢灵运《山居赋》:“葺骈梁于岩麓,栖孤栋于江源。”宋陈亮《北山普济院记》:“周显德二年,吴越王始建寺于岩麓,曰九龙。”
岩趾
山脚。宋王安石《九井》:“扪萝挽茑到岩趾,仰见吹泻何峥嵘。”
岩足
山脚。唐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晓雾望松丘,白云伴岩足”
崔嵬
山顶。《诗?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之崔嵬。”毛传注:“崔嵬,山巅也。”又指高山。
峰岑
山之最高处。《大唐西域记》:“自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余步,宽五六里。”
山巅
亦作山颠。山顶。楚宋玉《高唐赋》:“仰视山颠,肃何千千。”《诗?小雅?渐渐之石》“维其卒矣。”汉郑玄笺:“卒者崔巍也。谓山巅之末也。”唐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山额
山顶。元吴景奎《晚霁》:“烟抹林腰横束素,日廻山额半涂黄。”
嵝领
山顶。《后汉书》“瘦疏嵝领,犯历嵩岳。”李贤注引《字林》:“嵝,山巅也。”
岭头
山顶。唐杜甫《南楚》:“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唐李益《扬州送客》:“闻道望乡闻不得,梅花暗落岭头云。”宋柳永《临江仙》:“荆王魂梦,应认岭头云。”
山尖
山顶。唐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山椒
山顶。汉武帝《李夫人赋》:“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南朝服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李善注:“山椒,山顶也。”元汤式《天净沙?小景》:“翠岧峣天近山椒,绿蒙茸雨涨溪毛,白靉靆云埋树腰。”清顾炎武《劳山歌》:“何时结屋倚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山颜
山巅。宋宋祁《提刑劝农使者还嘉州》:“僰路缭山颜,駹田耨岩腹。”
山冢
山顶。《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毛传:“山顶曰冢。”又坟墓。元王恽《闻谈刘齐王故事》:“石马惨无声,山冢久芜秽。”
危巅
高山顶上。元王恽《游青莲寺》:“午枕不容诗梦就,天风吹雨下危巅。”
岩椒
山顶。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凌石菌以开营,拒岩椒而峻垒。”陈熙晋注引《释名》:“山顶曰冢,亦曰巅,亦曰椒。”
六、山谷别名
岸谷
高深的山谷。唐罗隐《汉江上作》:“云生岸谷秋阴合,树接帆樯晚思来。”
峻谷
陡深的山谷。汉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李善注引曹大家曰:“言梦临深谷欲坠,见神持葛来授我也。”北齐刘昼《新论?激通》:“登峭岭者,则欲望远;临峻谷者,必欲窥墟。”宋苏洵《攻守》:“大山峻谷,中盘绝径。”
峦谷
山谷。清周安《游道场山》:“高情属云天,长啸响峦谷。”
峭壑
陡而深的山谷。《徐霞客游记》:“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岨谷
险峻的山谷。明王守仁《水滨洞》:“送远憇岨谷,濯缨俯清流。”
玄谷
幽深的山谷。汉应玚《慜骥赋》:“赴玄谷之渐涂兮,陟高冈之峻崖。”
山壑
山谷。《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南朝梁简文帝《七励》:“淫声乱耳,未足入听,方追山壑,永弄林泉。”宋林逋《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山壑气相合,旦暮生秋阴。”
岩峡
山谷。宋张淏《艮岳记》:“岩峡洞穴,亭阁楼观,乔木茂草,或高或下,或远或近。”
七、山冈别名
重峦叠巘
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水经注》:“其山重峦叠巘,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
冈岑
山峦。晋阮籍《咏怀》:“松柏翳冈岑,飞鸟鸣相过。”晋左思《魏都赋》:“与冈岑而永固,非有期乎世祀。”
冈岵
多草木的山脊。晋左思《吴都赋》:“嶰涧阒,冈岵童,罾罘满,效获众。”刘逵注:“《尔雅》曰:山多草木曰岵。冈,山脊也。”
冈脊
山脊。《诗?大雅?公刘》“廼陟南冈”孔颖达疏:“乃又升彼南山冈脊之上,乃见其可居而为都邑者于京之地。”明钱宰《长江霁雪图》:“岷峨冈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冈峦
连绵起伏的山冈。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人在室中,极目四望,则见城堡、冈峦、溪涧、树林,森然布列。”
冈岭
山岭。《水经注》:“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阻三江。”唐张说《游龙山静胜寺》:“郁茀吐冈岭,微蒙在烟雾。”宋苏轼《放鹤亭记》:“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冈陇
山冈。唐李白《宿鰕湖》:“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
冈陀
山冈。《徐霞客游记》:“自驮朴陆行至太平,辄见冈陀盘旋,四环中坠,深者为井,浅者为田。”
峦冈
山冈。唐孙樵《出蜀赋》:“包溪怀壑而为深兮,缭峦冈而四崇。”
岭岫
山岭。唐吕岩说《灵茅赋》:“或结根于江汉之澳,或蓄苗于岭岫之中。”清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一出事君王,牧马踰岭岫。”
峻朵
高峻的山峰。元王恽《游百家岩四十韵》:“天关瞰绝巅,黛色泼峻朵。”
碕岭
绵延起伏的小山。晋郭璞《江赋》:“厓隒为之泐嵃,碕岭为之岩崿。”吕延济注:“碕岭,小山也。”李善注引许慎《淮南子》注:“碕,长边也。”
山径
山岭。《孟子?尽天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赵歧注:“山径,山之岭。”又山间小路。
山阬
高大的土山。《管子?兵法》:“凌山阬,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楫。”
危岭
高峻的山岭。明戴良《抵富阳宿县治作》:“解鞍憇危岭,倚剑望幽壑。”
岩冈
亦作“嵓冈”。犹山冈。三国曹丕《浮淮赋》:“仰嵓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晋左思《魏都赋》:“列宿分其野,荒裔带其隅,岩冈潭渊,限蛮隔夷,峻危之窍也。”唐欧阳詹《石韫玉赋》:“瓌材则韫,精气时扬,结白虹于林薄,浮清气于岩冈。”
岩岭
山岭。《水经注》:“崖峻岨,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时人谓之大李将军。”唐崔融《启母庙碑序》:“紫云合沓于溪涧,白露氛氲于岩岭。”
八、山角别名
岑石
引申为山隅。《梁书?王僧孺传》:“而犹限一吏于岑石,隔千里于泉亭,不得奉板中涓,预衣裳之会。”
峤角
犹山角。唐李洞《赠三惠大师》:“枫猿峤角别多时,二教兼修内学师。”
碕角
山嘴子。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于碕角转湾之处,依险鹘起。”
山角
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宋陈与义《观雨》:“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山廀
山角。廀,古“廋”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遵壄莽以呼风兮,步从容于山廀。”王逸注:“廀,隈也。”
山隅
亦作“山嵎”。山角、山曲。汉司马相如《美人赋》:“防火水中,避溺山隅。”三国曹植《洛神赋》:“微幽兰之芳蔼,步踟蹰于山隅。”张铣注:“徐步徘徊于山之隅角。”清侯方域《宦官论》:“昔西山之狐往见南山之虎,曰:‘子跋踄林薄之间,日一得食,何其惫也!诚能假我以皮毛与牙爪,子安坐山嵎之中,而饮食不乏。’”
山陬
山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明高道素《上元赋》:“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热之喧填。”
九、山川别名
川阜
犹山川。《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南朝任昉《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卜居郊郭,萦带川阜。”
川岫
山川。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序》:“藏金玉于川岫,弃琴瑟乎大壑。”江淹《伤友人赋》:“友人之生,川岫降明,峻调迥韵,惠志聪情。”
川岩
山川。清顾炎武《摄山》:“忘情鱼鸟天机合,适意川岩物象同。”清唐甄《潜书?非文》:“﹝图画﹞迨于末世,为川岩、为草木、为羽毛、为士女,以取悦于人,尽失其意矣。”
川岳
犹山川。南朝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德礼既普洽,川岳徧怀柔。”南朝王俭《褚渊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晖,含珪璋而挺曜。”《南齐书?高帝纪下》:“晷纬凝象,川岳表灵。”
河山
山川,代指国家疆土。唐崔涂《赤壁怀古》:“汉室河山鼎势分。”苏曼殊《海上》:“寂对河山叩国魂。”亦作山河。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江山
山川,指国家的疆土或政权。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岩濑
山川。章炳麟《东夷》:“按项出门去,恣情逐岩濑。”
十、山洞别名
峦穴
山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历僵人峡,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
嵌窦
山洞。唐杜甫《园人送瓜》:“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仇兆鳌注:“嵌窦,谓泉穴。”《太平广记》:“忽有白兔出于林中,径入崖下,寻所入而得嵌窦焉。石室宽博,中有石像二十七真。”宋苏轼《菩萨泉铭叙》:“有泉出于嵌窦间,色白而甘,号菩萨泉,人莫知其本末。”元柳贯《郑景明载醪携饷招游在溪山》:“蒸霞作岚霏,泄云出嵌窦。”
嵌窟
山洞。唐孟浩然《游明禅师西山兰若》:“结庐就嵌窟,剪苕通径行。”唐岑参《江上阻风雨》:“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嵌岩
山洞。唐卢照邻《五悲?悲昔游》:“因嵌岩以为室,就芬芳以列筵。”又山崖险峻貌。唐李白《明堂赋》:“窙惚恍以洞启,呼嵌岩而傍分。”王琦注引《韵会》:“嵌岩,山险貌。”唐孟郊《吊卢殷》:“磨一片嵌岩,书千古光辉。”
山岫
山洞。三国曹植《七启》:“出山岫之潜穴,倚峻崖而嬉游。”又山峰。晋傅玄《又答程晓》:“洪崖歌山岫,许由嗟水滨。”《水经注》:“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南朝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跃马山岫,泛舟河泾。”
山穴
山洞。《庄子?徐无鬼》:“吾尝居山穴之中。”《宋史?王嗣宗传》:“城东有灵应公庙,傍有山穴,群狐处焉。”
岩窦
即岩穴。唐李颀《答高三十五留别》:“韩康虽复在人间,王霸终思隐岩窦。”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湖湘岩窦中多石燕,附石而生。”金元好问《宝严纪行》:“遥遥金门寺,宝焰出岩窦。”清吴敏树《吴南屏听雨楼记》:“而其为山,岗阜堆复,无岩窦泉石之奇,峰岭之秀。”
岩堀
山洞。堀,同“窟”。《吕氏春秋?必己》:“单豹好术,离俗弃尘,不食谷实,不衣芮温,身处山林岩崛,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
岩窟
山洞。唐郑惟忠《古石赋》:“岁月彫讹,丘陵芜没,巅坠坑穽,枕倚岩窟。”唐白居易《岁暮言怀》:“只合居岩窟,因何入府门?”
岩堂
山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达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唐皮日休《太湖诗?包山祠》:“白云最深处,像设盈岩堂。”
岩岫
山洞。《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松吟高山,虎啸岩岫。”《大唐西域记》:“石室西南隅有岩岫,印度谓之阿素洛宫也。”又峰峦。唐戴叔伦《听霜钟》:“仿佛烟岚隔,依稀岩岫重。”
岩穴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云归而岩穴暝。”
十一、山势的喻指
昂屹
高耸。唐柳宗元《晋问》:“良久,乃始昂屹涌溢,挺拔而出,林立峰崪,穿云蔽日。”
巉剥
险峻陡峭。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两山皆四面巉剥,总莫系泊。”
巉差
险峻不平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王宰,蜀中人,多画蜀山,玲珑窳窆,巉差巧峭。”清周亮工《书影》:“巴蜀之山,巉差巧峭。”
巉巉
形容山势峭拔险峻。唐张祜《游天台山》:“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清厉鹗《东城杂记?僧了心》:“危层巉巉千仞,吾人骇目动心,疑将压焉。”唐孙樵《龙多山录》:“屹石巉巉,别为东岩。”
巉嶻
险峻貌。亦指险峻的山。
巉刻
险峻陡峭。宋苏洵《忆山送人》:“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巉绝
险峻陡峭。唐李白《江上望皖公山》:“清宴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宋苏轼《独秀峰》:“倚天巉绝玉浮屠,肯与彭郎作小姑。”潘飞声《题披秘石门》:“群山郁幽閟,巉绝排天阊。”又形容声音高亢。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五弦弹》:“赵璧五弦弹征调,征声巉绝何清峭。”
巉立
险峭耸立。《明史?陈奇瑜传》:“峡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
巉峭
险峻陡峭。《新唐书?西域传下?康》:“有铁门山,左右巉峭,石色如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福建道以海口黄碕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清杜岕《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仰观石头垒,巉峭去天尺。”
秋霜诗社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