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脑洞大开赤壁赋竟然可以这样背

以《赤壁赋》为例:协同左右脑,提升背诵效率

幼儿的记忆力是奇妙、强大而惊人的,他们可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只凭机械的重复而记住大量的文字内容。随着年龄渐长,人的机械记忆力(右脑记忆)逐渐下降,而理解记忆力(左脑记忆)逐渐上升。到了高中,如果依旧沿袭初中甚至小学时背诵课文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这时候,及时转变方法,在记忆过程中更多揉进左脑的理解记忆,才能提升记忆效率,不仅记得快,也记得牢。

下边以《赤壁赋》为例,谈谈如何在记忆中运用理解记忆,即左脑记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是《赤壁赋》的第一段。首句分别交代了时间(年、季、月、日)、人物、地点和事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前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波因风起,因清风徐来(慢慢的吹来),而非疾风或狂风,故水波不兴;如是狂风,则有恶浪——这样理解到位,记住这8个字不是更简单容易了吗?我在检查一个学生背诵的时候,她顺利背出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之后,卡住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正是左脑没有参与记忆造成的。我帮她分析:这两句写景,上句写天空的月亮,接下来写江面,顺序是从上到下;且“江面被茫茫白露覆盖,水光与天空连接在一起,不正是因为月光的笼罩给苏子造成的特殊视感么?”换言之,如果理解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内在逻辑关系,背会了前句,不但更容易背会后句;且一旦卡了,靠左脑去回忆写景的顺序和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是可以大体推理出后句内容的,也就容易想起来了。这就是左脑记忆——理解记忆的特殊功能,为右脑所不具备的。

接下来,次段首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的“于是”,实际上是点明本段与上段内容上的因果关联(形式上“于是”表示承接关系):正是上段所描绘的美妙夜景,引起了苏子扣舷而歌的兴致,进而激起了客人吹洞箫伴奏的雅兴。但是,原本欢快愉悦的场面和氛围,却被客人的洞箫之音带向了悲凉的节奏,所以第三段,苏子才“愀然,正襟危坐”的问“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呢?不是好好的吗,怎么就突然吹奏出这么悲伤的乐调了呢?(何为其然也?)

而客人的回答,是分两个层次的。第一层,当时的“此情此景此地”,引发了客人自然而然的联想:从当前月夜的景色,想到“月明星稀”的诗句,又从此诗句想到诗句的作者曹操;再从特定的地点,想起赤壁大战曹操为周瑜所败……通过赤壁大战前曹操不可一世、志在必得的盛况,与后来的失败及眼前四处寂寂的氛围进行对比,得出英雄“而今安在”的悲叹。第二层,一个“况”字,说明小民百姓的我们,不但不能与英雄曹操相提并论,与大自然的伟大永恒对比,就显得愈发渺小而不足道了。客人的两层回答,正是针对苏子“何为其然也?”的提问而来,针对性逻辑性都非常强。懂得了其间的逻辑关联,背诵起来是不是容易了许多?

再以本段中最难背却最容易卡壳或者掉句的60个字为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首先要明白这是由10个排比项构成的一组排比句,每句6个字,句式整齐,这样似乎容易背;但因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并不彰显,所以真正背起来又不容易,最要命的是:似乎明明背会了,给老师背的时候又总是卡壳,而一旦卡了,就想不起来;或者干脆丢了两句,自己也不知道——诸君不信,尝试背一下试试看?

其实,如果能运用左脑,分析这10个排比项之间内容上的逻辑关联,则这60个字,几乎是可以从前往后推理出来的——背起来就非常简单了:前两句(10个排比项,每两个为一个意义单位),写客与苏子在江渚生活的简况,“一叶扁舟”“举匏樽”之简陋寒碜,与上文曹操兵临赤壁时候“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豪华和气势形成潜在的对比;次两句,进一步写“我们”的渺小,如“蜉蝣”,如“沧海一粟”,简直渺小到让人沮丧;所以接下来5-6句,一“哀”一“羡”,不仅在本意义单位内形成对比,自然天成,且与上一意义单位内容上连接自然:渺小-悲哀;第四单位,则因羡慕大自然的无穷,想到要修仙成仙,就可以和神仙一起“抱明月而长终”了;可是,再转折:修仙不仅不靠谱,也不容易,知道其无法骤然成功——最后的结论,依旧是悲哀,所以就将这种悲哀的心情,寄托到箫声里,让它随风飘散了。

读者诸君,你们读了上边的讲解分析,是不是觉得这10句,基本可以从前往后推理出来?这就是理解,及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左脑的优势。如果发挥好这一优势,怎么会背不会,背会又卡、又掉呢?笔者从来没费劲背过这60个字,但自从30多年前背会之后,就再也没忘记过。

再下一段,是苏子针对客人自述悲观原因而进行的行之有效的劝慰,亦是两个层次:先在“变与不变”的哲理层面,针对上段客人的第二个原因;再从“物各有主”针对上段客人所述的第一个原因。其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结构,真是严丝合缝。文段内部,诸如"如斯“”如彼“的对比关联;”自其变者而观之“,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对比关联,不都应该是背会前者,自然就应该联想到后者吗?又如”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间:清风在前,明月在后;所以后继句”耳“、”声“在前;”目“”色“在后——这完全是人们正常的思维和认知的顺序,有什么难背的呢?

最后一段“客喜而笑“,是苏子劝慰客人的效果显现,也是全篇情感线索(喜-悲-喜)的自然终结。接下来的一系列后续:”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句式上44-44-77非常整齐(利于右脑记忆),内容上前后因果相连:因转悲为喜而洗换了茶盅酒杯,开始大吃痛饮,山吃海喝之后当然是”杯盘“狼藉一片;这时候当然所有人都酒过三巡甚或烂醉如泥了,于是很快进酣睡梦乡,连睡觉的姿态和地点也不讲究了(相与枕藉乎舟中),一觉到天亮而浑然不知——”不知东方之既白“!

语文是感性的,也是理性和逻辑的,所以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既要通过对声音节奏的重复强化来“硬背强记”,也要重视对背诵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其的逻辑分析来辅助记忆,或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年12月17日22:53:20

lion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fc/7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