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史料说诸葛引荐了刘巴,不知道这个巴子有何能为?前文说了,大奸臣用的都是虚有其表之辈,残害压制的都是真正的忠良,并不是不用人,用的都是自己的私人,要不就是刘巴子这样的酒囊饭袋而已。
要知道齐桓公有三奸臣,刁竖,易牙、开方,仲父不去,而齐桓霸;阿斗多年委政与诸葛亮,人事、财政和军事,无一不是诸葛死党,诸葛亮的权力远超阿斗,比后世的九千岁还九千岁!你可诸葛如何报阿斗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而已。排除异己,任用私人,结党舞弊的大奸臣。
至于荆州,自古乱世能够拨乱反正之主,莫不处四面受敌之地,君臣奋发,故席卷天下。秦西有犬戎,犬戎之强,曾灭西周;南有强楚,强楚之暴,兼并百国;北有匈奴,匈奴之勇,后困汉高于白登;东有三晋,三晋之兵,天下彪悍,商鞅变法,而秦方取安邑,定函谷之险。两汉得志、魏、隋、唐、五代直至明太祖奋起濠泗,莫不决胜中原,东挡西杀,南征北讨,诸葛村妇,安之运天下之智力,无所不能?诸葛村妇,安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吴子兵法岂是这种小人儒读过的?
如诸葛,不过弄臣小丑,当以倡优蓄之,安可使之为政!
很多人认为荆州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我觉得这种难守的观点是片面的。
第一、江山之固,不在天险,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吴起最先提出的,也是为很多军事家所认同,所验证。仅仅在三国时代,曹操在兖州就是四战之地,张绣作为荆州屏障的时候也曾经两败曹军,就是刘表也曾经让江东猛虎孙坚死于非命。故此荆州能不能够守得住,在政权在人谋,不在江山也。
第二、荆州在乱世之中正因为它的要冲才能够练出犷悍之兵,才能够保证军队和政权的战斗性,最终能够一统天下。中国自古就讲究逐鹿中原,五代中正统的代表,都是在中原要冲建立政权,以后周为例,北有北汉、契丹,南有南唐,西陇、蜀,而各个击破为北宋建立政权打下基础。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说到守的人都想到的是守,而刘要想一统天下只有攻,以攻为守是最好的防守。正是因为荆州是别人的必攻,所以你拿他当政治中心是攻,不拿也是攻,而以此为刀刃,重兵囤积,反而让敌人无可攻击。这就是兵法中把别人的必攻隐藏于自己攻势最强处,让敌人无可攻的道理。
againair(轮回)
整理人:sulla.xk.(-08-:27:37),站内信件
荆州是三国时代的急所问题,对三国的关系我认为是这样的。魏国在施加军事压力,蜀国在于占领,吴国在于窥视。这是由于三国的军事和地理决定的。
先说魏国,军事力量强大,与蜀国共蜀道天险,与东吴共长江天险。全守则有余,全攻则不足,因此,魏国在赤壁之战以后的大战略应该是重点进攻。对于蜀国,因为有天险的限制,是长期消耗和瞬间时机的把握,可以采取缓攻的策略。而对于长江天险,因为其战线太长,突击点很多,故此可以采取攻势。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对东吴的攻击点选择在合肥,可谓得地理之重。因为荆州对于蜀、吴都仅仅是蜈蚣之螯,蝎子之尾,胜利不足以灭敌,失败则足受其害。就算攻取荆州,因为对另外两国都造成了致命的威胁,肯定会招致他们的联合进攻。而攻击合肥,对刘备政权没有切肤之痛。对于孙权则是卡住了他的七寸,一旦获胜,整个东吴政权将崩溃,然后卷旗而西,溯流而上,席卷荆襄,直逼巴蜀。整军数年,三路下西川,灭西蜀,擒诸葛,如探囊取物。对合肥的攻击就算一时不能够得逞,合肥以北,一马平川,东吴不过能够苟延残喘而已。所以说对荆州,魏国只需要采取重兵威胁,让刘备不能妄动。
我们再看东吴,一旦占有荆州,则战线更长,兵力不足的弊端更加突出,反而会受到另外两国更深刻的威胁,得不偿失。因此,东吴应该对魏国称臣,诱使魏国过早地去攻击蜀国,如魏国直接攻击巴蜀之地,则不可能迅速取胜,自可修生养息。若魏国攻击荆州,则静观其变,蜀胜则按兵不动,魏胜则助蜀。最关键的是加强本割据政权的国家化进程,养民,练兵,提高实力,伺机而动。东吴天生的陆军劣势,注定了它只能用两虎竞餐的计策,这个餐就是荆州。
最后谈谈刘备政权,老实说,我是对他们没有好感,而且他们因为政权基础的问题,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对于他们,如果想不死,只能够采取攻击的方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权组成在战时还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一旦在和平时期,相互倾轧,效率降低,灭亡可翘足而待。荆州虽然是交地,倾蜀国之力,守住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一旦对方攻势猛烈,就后撤至猇亭一线,以空间来减少对方兵力,以收缩防守蓄势待发,占领荆州的一方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压力。一旦魏国有事,则以西蜀兵力补充荆州防守,荆州之军直逼河洛,怂恿东吴夺取淮南,完全可以许诺取河洛后荆州全归东吴的条件。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最好防守交地的方法,就是重兵临之,就是以政治中心督战,也就是蜀国的政权中心要尽量靠近冲突中心,最远也只能退守到白帝城,一旦入蜀,就机会全无。
第一、曹操在兖州,最後能统一北方,靠的是实力;张绣作为荆州屏障的时候也曾经两败曹军,靠的是贾诩;刘表也曾经让江东猛虎孙坚死于非命,那简直是运气。
第二、请问有何证据?
第三、实际上先主所得的那一点荆州连关羽镇守的那点兵力都连连闹粮食不足,私自夺取东吴粮食也不是没有做过,如果屯大军在,从川中运输粮食去荆州一来路途遥远,煞费时日,二来使民众疲惫。
荆州自从吴蜀相争後,早便没有之前的繁华。你想的那战术,说来容易,可惜曹操多次攻东吴都没果(小胜不计)。
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时刻,请问轮兄那是何时?何人掌政?那是刘禅完全掌政时期,宠信黄皓,任用的才是真正的小人妄逆者。如黄、陈、阎等无才只会拍马屁的家伙们,便是刘禅掌政最信任的几位了。
而诸葛亮死后留下的精英,就剩下一个姜维和张翼。其他马忠、张疑、王平、蒋、费、董、等贤相良将皆相继死去。是诸葛亮任人唯亲?请兄告诉在下其中哪位是诸葛亮之亲?
“阿斗多年委政与诸葛亮,人事、财政和军事,无一不是诸葛死党,诸葛亮的权力远超阿斗,比后世的九千岁还九千岁!你可诸葛如何报阿斗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而已。排除异己,任用私人,结党舞弊的大奸臣。”
阿斗多年委政?这政非阿斗委之,是刘备啊大侠。人事?任用的皆是精英豪杰、忠心为主之臣,他所举者,就两个道德是有问题的,一个杨仪、一个魏延。此二人一人近小人,一人性孤狂。您还能举出谁是德行有缺,是诸葛亮死党?(别告诉俺说诸葛亮用的就一定是他的死党,不需要任何证据啊!)反倒是诸葛亮所举荐之人对诸葛亮死后的蜀国贡献良多,董允在宫内庭内之事就已经举了出来,如果要看其他人之功,自己参考史书。
而刘禅自己宠信重用的,搞破坏就是最精的了。
财政?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财政他的确是掌握着,可是您老先生也得看看他用往哪一处啊!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够清楚了吗?
军事?当初还不算是,江州数万兵马是掌管在李严手上的,8过嘛,李严自己犯傻,居然敢对诸葛亮动手动脚,让诸葛亮上奏废掉了。然后用了李严的儿子继续管理驻守江州的军队,这李严的儿子难道也是诸葛亮的死党?看看司马懿和曹爽那两个真正的大奸臣,他们肯不肯把军权交还给主君?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既然阁下说到蜀国上下皆已是他的爪牙,他的死党,他怎么还需要把权还于刘禅哥呢?
若阁下真有本事,就不用在此处叫嚣,骂诸葛亮这骂诸葛亮那却蹦不出半个理由来。[/COLOR]
“楼下诸葛的支持者引用史料说诸葛引荐了刘巴,不知道这个巴子有何能为?前文说了,大奸臣用的都是虚有其表之辈,残害压制的都是真正的忠良,并不是不用人,用的都是自己的私人,要不就是刘巴子这样的酒囊饭袋而已。”
刘巴传:“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酒囊饭袋?楼主不知又可以从何处看处刘巴酒囊饭袋?他哪里有吃饭不做事?他哪里有做事做得不专注不好的地方?该不会是“游戏”里吧??
“至于荆州,自古乱世能够拨乱反正之主,莫不处四面受敌之地,君臣奋发,故席卷天下。秦西有犬戎,犬戎之强,曾灭西周;南有强楚,强楚之暴,兼并百国;北有匈奴,匈奴之勇,后困汉高于白登;东有三晋,三晋之兵,天下彪悍,商鞅变法,而秦方取安邑,定函谷之险。两汉得志、魏、隋、唐、五代直至明太祖奋起濠泗,莫不决胜中原,东挡西杀,南征北讨,诸葛村妇,安之运天下之智力,无所不能?诸葛村妇,安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吴子兵法岂是这种小人儒读过的?”
君所举之主,全皆诸侯乱斗中取利,岂可与三国并谈之!若如此,为何袁术覆亡、为何董桌受害为何刘备失徐州?诸葛亮没有决胜中原之决心?要与魏国决胜,首先需要的就是足够的国力和应站军资,诸葛亮的建议就是获取关中后再与魏决战中原。(此正乃汉高祖之策),若按君言,何故高主建都南郑而非在四面受敌的宛城一带呢?一方面稳住项羽,不使其主力来阻,二来图关中,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时势异常,所用之策也应变动,能敌当敌,但是不能敌的时候当然是尽量避开其主力,增强实力再与之战了。诸葛村妇?阁下又安知固国当以何为本呢?
“第一、江山之固,不在天险,是我国古代军事家吴起最先提出的,也是为很多军事家所认同,所验证。仅仅在三国时代,曹操在兖州就是四战之地,张绣作为荆州屏障的时候也曾经两败曹军,就是刘表也曾经让江东猛虎孙坚死于非命。故此荆州能不能够守得住,在政权在人谋,不在江山也。”
江山之固,当然不在天险,但是都城之立,不在不稳的边境地区,是在一个不在前线,又调度方便的地方立都,历代以来都是这样选择,张秀那是没地方选,他就那巴掌地方,他能不在那里做根据地吗?结果是什么?还不是被曹操给吞了?为什么被吞?国力之差,地势之劣,非谋可改变。而刘表固守之荆州,他立的都城在前线么?在要冲你是说对了,可是刘表拥有的是“一个完整的荆州”啊!连同北荆州一同拥有,他当然可以立稳在那里,而刘表所立的行政中心,正好是离与孙坚战事比较远,又跟北面诸侯不相接的地方。并且一整个荆州未经战火的生产力,足可保持一支常备的有战斗力的大部队屯锯,但是这跟后来刘备所得的半个荆州而且还是最穷的半个荆州比起来,还有何必要把都城立于此地?
在政权在人谋。。。在荆州立都的危险就在政权不稳,人谋上作战就已经处于劣势,在平原地区和魏进行野战。你以为能敌得过魏国的军队吗?并且不立都于益州,派什么人去守?益州新定,刘备就回师荆州,您老先生真的就确定益州民心已服?降将降臣无二心?如果说仍然要留那么多心腹之臣和重兵在益州的话,刘备回荆州跟不回荆州区别何在呢?立都荆州这政权人谋又稳于何处?
“第二、荆州在乱世之中正因为它的要冲才能够练出犷悍之兵,才能够保证军队和政权的战斗性,最终能够一统天下。中国自古就讲究逐鹿中原,五代中正统的代表,都是在中原要冲建立政权,以后周为例,北有北汉、契丹,南有南唐,西陇、蜀,而各个击破为北宋建立政权打下基础。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荆州是要冲没错,但是您老回避着一个话题,那便是刘备拥有的,8过是半个荆州,而且是穷的那半个啊!您所提的例子,俺知道,但据俺所知,他们的都城虽在要冲,却都不在前线,而是居中指挥,调度。(除了一些根本没地方选择的)你举的那些人有没有把都城建立在连养兵都不足够能力又远离产粮基地,运输又困难的地方呢?您所设想的不无道理,但是请别空谈,联合实际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说到守的人都想到的是守,而刘要想一统天下只有攻,以攻为守是最好的防守。正是因为荆州是别人的必攻,所以你拿他当政治中心是攻,不拿也是攻,而以此为刀刃,重兵囤积,反而让敌人无可攻击。这就是兵法中把别人的必攻隐藏于自己攻势最强处,让敌人无可攻的道理。”
刘备要统一只有攻是没错,但不是盲目进攻,并且不是盲目屯兵,刘备的那个荆州所能支持的屯兵数量,不是无限的啊!!重兵屯积,反而让敌无可攻?可笑,曹操对立稳足后的刘备,都是采取防为主,他何需攻你?魏国的战略就是恢复中原之实力,再以实力取胜。你屯重兵,我也屯重兵,你首都在前,曹操根本就不用考虑怎么布置兵力去对付刘备了。因为若刘备要进攻哪里,只要谴军往你首都一跑,你刘备都得乖乖回来。(别告诉俺不在乎啊,首都一失陷全国都会发生大混乱啊!)
“最后谈谈刘备政权,老实说,我是对他们没有好感,而且他们因为政权基础的问题,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对于他们,如果想不死,只能够采取攻击的方式。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政权组成在战时还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一旦在和平时期,相互倾轧,效率降低,灭亡可翘足而待。荆州虽然是交地,倾蜀国之力,守住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一旦对方攻势猛烈,就后撤至猇亭一线,以空间来减少对方兵力,以收缩防守蓄势待发,占领荆州的一方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压力。一旦魏国有事,则以西蜀兵力补充荆州防守,荆州之军直逼河洛,怂恿东吴夺取淮南,完全可以许诺取河洛后荆州全归东吴的条件。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最好防守交地的方法,就是重兵临之,就是以政治中心督战,也就是蜀国的政权中心要尽量靠近冲突中心,最远也只能退守到白帝城,一旦入蜀,就机会全无。”
呵呵~```没注意看这段话,看了之后更觉可笑。。
“一旦魏国有事,则以西蜀兵力补充荆州防守,荆州之军直逼河洛,怂恿东吴夺取淮南,完全可以许诺取河洛后荆州全归东吴的条件。”
哈哈哈哈~``记得刘备也曾以得雍凉则还荆州,东吴又怎么会理会这种无聊的条件?东吴人谁都明白无论蜀是取了雍凉还是不河洛,结果只会是如果让刘备取得那些地方,向蜀索荆州只会变成不可能的(楼主的单一想象方向又发挥得淋漓尽致了,为了满足自己的条件,把吴人突然全假设成短视的傻瓜们)。只会同样发生刘孙对持争夺荆州,曹孟德平汉中的事情而已,但是如果此时立都在荆州,那么刘备对汉中之事,呵~~只会变得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若益州有事,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了。更别说争天下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