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指出,沿江重化企业布局不合理,环境风险较大。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湖北长江、汉江两江沿线15公里范围内家重化工及造纸行业企业,年共排放废水万吨、化学需氧量吨、氨氮吨,企业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但排放的污染物分别占全省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35.1%、18%和20.4%。目前,两江沿线区域尚有25%左右的企业尚未进入相应的工业园区。
《规划》要求,大力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领域精细化工、高端化学品材料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升级换代。大力推进乙烯系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开发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聚酯及涤纶纤维等乙烯系列先进高分子材料。同时,升级改造石化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坚持炼化一体化、生产精细化、物料循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建设千万吨级智慧炼厂,着力延伸乙烯下游产业链。推进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绿色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行业,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入园,提升园区环保水平,严格园区安全管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完善园区配套服务。(陈传武)
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节选)
发展目标
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对一、二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更强,能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水平、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
到年,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全面建成,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增长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支撑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湖北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因子产业发展约束
资源环境因子类型
涉及县市
禁止、限制进入产业领域
水资源缺乏地区
茅箭区、掇刀区、沙洋县、下陆区、西塞山区、黄梅县、樊城区、枣阳市、孝南区、安陆市、云梦县、曾都区、广水市、随县
1、禁止大规模水电开发、火(核)电发电项目;
2、禁止粮食转乙醇、食用植物油料转化生物燃料项目;
3、禁止填湖造景、造地的旅游项目、房地产项目;
4、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制造、纺织(印染)、化学纤维制品、饮料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产业以及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土地资源缺乏地区
宜城市、郧阳区、丹江口市、京山县、当阳市、利川市、宜恩县
1、禁止以物流中心、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等名义建设商贸市场项目;
2、限制发展占地面积大、产出效率低的产业;
3、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省级产业园区以及其他类型的工业园区,新建项目投资强度必须达到省定要求。
环境容量超载地区
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十堰市的主城区
1、禁止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业等高耗能产业;
2、禁止新建印染、电镀、酿造等污染严重的企业;禁止皮革或皮毛制造产业进入;
3、限制新建煤炭及制品批发市场。
生态脆弱、重要性地区
神农架林区、来凤县、咸丰县、宣恩县、巴东县、建始县、恩施市、鹤峰县、五峰县、长阳县、兴山县、夷陵区、谷城县、保康县、南漳县、郧阳区、丹江口、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宜城市、钟祥市、麻城市、广水市、大悟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洪湖市、赤壁市、咸安区、梁子湖区
1、禁止在水土流失区、水源涵养区等敏感区域新建旅游项目;
2、限制发展易破坏生态植被的采矿、建材等产业;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实施环境修复;
3、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力热力生产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纺织(印染)业、化学纤维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等高耗水产业;
4、生态脆弱区限制纸浆原料林基地建设。
自然灾害易发地区
神农架林区、郧阳区、丹江口市、房县、巴东县、秭归县、通山县
1、禁止在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新建或改扩建高耗水旅游设施项目;
2、限制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进行旅游项目开发;
3、进行城镇和大中型水利、电力、铁路、公路、厂矿、工业区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影响评价并做好自然灾害预防。
战略性新兴产业(节选生物产业、绿色低碳、新材料)
生物产业
1.生物医药。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全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研发中心。重点突破以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多肽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开发具有重大多发性疾病防治需求的抗肿瘤、抗感染类创新化学药,鼓励行业清洁生产。推动现代中药与民族药高端制剂的国际化发展。着力推进医学影像设备、可穿戴诊疗设备和组织工程材料等高端医疗器械的生产与应用。
2.生物制造。加快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工业生物催化技术等生物制造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促进湖北生物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规模化发展。强化对现有酶种、菌种及发酵工艺的改造和升级,加快发展新型生物基产品、发酵产品的产业化与推广应用,重点提升氨基酸、维生素、核黄素等大宗发酵产品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绿色生物工艺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在食品、化工、轻纺、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有效降低原材料、水资源及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3.生物农业。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改善、现代农业发展等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推动湖北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研制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健全湖北生物种业产业链。加快推进一批新型动物疫苗、生物兽药、生物农药、动植物营养品等重点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过程。
新材料产业
1.高性能金属材料。巩固冷轧硅钢、高强汽车板、高速重轨、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优势产品地位。围绕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及产业发展急需,重点开发热轧超高强钢、高强薄钢板、高速铁路车轴钢、航空航天用超高强度钢、核电高温合金等高端特殊钢。
2.高端化工新材料。促进新领域精细化工、高端化学品材料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升级换代。大力推进乙烯系高分子材料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开发特种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聚酯及涤纶纤维等乙烯系列先进高分子材料。
3.电子信息功能材料。重点发展通信用光电子材料与集成技术、微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用能量电子材料等信息新材料。完善新型石英晶体、塑料光纤、浅海光缆等光通信材料产业链。优化发展印制电路板专用化学材料、柔性电路板基材、电子浆料等电子材料产业链。
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壮大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实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提档升级。重点发展中高档液晶显示玻璃基片、无铅低熔封接玻璃、锗锑硒玻璃、压延微晶玻璃、零膨胀微晶玻璃、激光玻璃、长波红外玻璃等。
5.前沿新材料。积极培育新能源、生态环境、生物高分子和纳米等前沿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硅基太阳能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太阳能光电转换材料、热电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重点开发高效吸收、吸附、固化、催化转化、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等关键材料及技术。
绿色低碳产业
1.高效节能。加快高效节能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综合节能专业服务的市场主体,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改造等重大工程。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
2.先进环保。集中突破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领域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实施土壤修复、大气治理、水污染专项治理等工程。强化先进环保成套装备制造能力,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在冶金、化工、建筑材料、食品制造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治理模式,大力推进污染集中治理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提升先进环保服务水平。
3.资源循环利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和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及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城市矿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构建废弃物逆向物流交易平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积极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农林废弃物及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灌溉器材等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镇污泥等城市低值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利用现有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理固体废弃物。
4.新能源。加快发展高效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等,创造条件发展核能利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推动实施新型高性能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突破风光互补、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有序推进全钒液流电池等电站级储能材料和装备研制。加速融合储能、微网应用分布式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源-网-荷-储-用”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发展能源生产大数据精准预测、调度与运维技术,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智能化。
升级改造传统制造业之石化化工
坚持炼化一体化、生产精细化、物料循环化、产品高端化、产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建设千万吨级智慧炼厂,着力延伸乙烯下游产业链。推进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绿色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行业,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入园,提升园区环保水平,严格园区安全管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完善园区配套服务。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
武汉市
武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武汉精品钢材产业;武汉石化产业;武汉食品加工产业;武汉高端家电产业
黄石市
黄石城市矿产产业;黄石精品钢材产业;黄石模具产业;黄石(阳新)化工医药产业;黄石(阳新)汽车零部件产业;黄石下陆区铜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黄石服装产业
孝感市
孝感电子机械产业;孝感(云梦)塑料包装产业;孝感(高新区、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孝感(云梦)皮草产业集群产业;孝感(孝南)现代森工产业
鄂州市
鄂州金刚石刀具产业;鄂州经济开发区工程塑胶管材产业;
黄冈市
(麻城、浠水)汽车配件产业;鄂东新型建材产业;团风县钢结构产业;鄂东(英山、黄梅、龙感湖)纺织服装产业;黄冈现代森工产业
仙桃市
仙桃汽车零部件产业;仙桃市无纺布产业
潜江市
潜江经济开发区新型化工产业;潜江华中家居产业;
天门市
天门泵阀产业
宜昌市
宜昌精细磷化工产业;宜昌医用纺织产业;宜昌低碳化学品产业;宜昌建筑陶瓷产业
荆州市
荆州市(公安)汽车零部件产业;荆州开发区白色家电产业;荆州沙市区针纺织服装产业;荆州(公安)塑料新材产业;荆州(洪湖)石化装备制造产业;荆州区拍马林浆纸印刷包装产业;荆州家纺产业;荆州(松滋)白云边酒业产业;
荆门市
荆门新型化工产业;荆门城市矿产产业
襄阳市
襄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枣阳汽车摩擦密封材料产业;襄阳(谷城)汽车零部件产业;襄阳樊城区纺织产业
十堰市
十堰商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十堰汽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堰(丹江口)汽车零部件产业
随州市
随州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随州曾都区铸造产业;随州(广水)风机产业
恩施州
恩施富硒产业
咸宁市
咸宁机电产业集群;咸宁苎麻纺织产业集群;嘉鱼管材产业集群;赤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通城涂附磨具产业集群;崇阳钒产业集群;医用敷料产业集群;通山石材产业集群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