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月楼诗话
壹佰则
给一个地方题诗,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但是,要写出一个地方的灵魂,却要首先懂得它的地理历史民情风俗人物特产,等等,然后要准确地加于提炼概括,确实须要有深入的了解和高超的功力。写梅州的诗词,虽可车载斗量,但是能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实在不多。记得前几年,地方政府为了宣传梅州,掷巨资从全国请来十多位歌词作者和作曲家,创作了十首歌曲,并请著名歌星演唱。结果事与愿违,这些歌曲像水过鸭背,没留下任何影响。究其原因,是这些人都是走马观花地来梅州玩耍了几天,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梅州,胡乱写上几句敷衍塞责罢了。有一位全国顶尖级的资深词作家,写出来的只有几句,其中便有一句是:“盐鸡扣肉酿豆腐。”请看,这几样东西只不过是梅州人的几样地方食品而已,即盐焗鸡、梅菜扣肉、酿豆腐。三样菜中只有一样才说对了。何况,即使说对了,又怎能拿这些东西来代表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呢?此外,这样的话也算诗吗?真是笑话!平心而论,据我所知,真正在梅州人心目中认可的咏梅州诗中,还是六二年郭沫若来梅时留下的那首七律:“梅江浩浩东南去,鼓荡薰风据上游。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彻夜唱丰收。灵禽闻有翎五彩,文物由来第一流。今庆专区新建立,红旗插到九重头。”据说郭老在莅梅之前就借阅了《嘉应州志》,加上他本人就是客家人,战争年代曾几度经过梅州。所以,对梅州十分了解,诗中对韩江上游的梅江的流向,妇女把犁耕作的传统习俗,铁汉楼的历史遗址,客家山歌家喻户晓日夜飘荡的氛围,以“人文秀区”著称的客家文化,乃至“五色雀”的珍禽的传说等等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东西都准确地予于赞颂,使人心悦诚服。所以直至现在,人们还津津乐道地拿出来引用。诗词创作,也和其他样式的文学创作一样,必须对事物体察入微,才能写出有份量的作品,否则,浮光掠影,轻薄为文,只能留下文化垃圾,贻笑大方,自贱其身。
以下引用的是我的朋友周道清刚刚从 “五四”以来许多人崇尚白话诗,鄙薄旧体诗。这几年白话诗非但如毛泽东所言“迄无成功”,而且有滑落之势,又有人出来否认白话诗,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意识”的产物。但我却保持比较中庸的看法。中国本身就以“诗国”著称,全世界人说起中华文明尚且不敢侧目小看,显然,小视传统诗词的观点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观点。(当时的提倡者中确实有崇洋媚外的倾向)但是白话诗虽是泊来品,自有它与日常用语较为贴近,易为普罗大众接受等优点,不能简单粗暴地给予否定。既然“德先生、赛先生“、包括“普世价值”、资本主义经济管理方式,这些好东西都可以引入国门,何况区区一种诗体呢?
早就想就诗体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适遇道清兄议及此事,恰与余意趣相近,正好移花接木,以逸代劳,敷衍成篇,总算了却一个心愿。
看了道清兄的 在抗战期间羁旅桂林时写过一首诗:“爷有文章不济贫,桂平珠米桂如薪。杀人无力求人懒,千古伤心文化人。”今天从手机上“百度”一下,有好几个版本都把桂如薪的“桂”字改成“贵”字。想起我也曾写过类似的句子,在几种书刊选发时也被改成了“贵”字,有点哭笑不得。其实它是一个倒装句,是成语“米珠薪桂”的倒装,即:“米贵如珠,薪贵如桂”的意思。说起倒装句,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一是突出要表现的重点。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假如不倒装则句子呆板多了。一是为了压缩较长的句子,能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如郭沫若在一首写“三八”节的七律中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倒装压缩成:“幼幼及人兼老老。”是要具备很强的文言驾驭能力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的。另外,有时是为了押韵的需要,郭老在《抗战书怀》中有:“四亿人群气度雄,族于尽孝国于忠。”的句子,是“尽孝于民族,尽忠于祖国”的倒装。在阅读诗词过程中随时都会碰到此类句式,当读懂了作者用意时,定会会心地一笑。
小时候作文就知道“做人要直,为文要曲”,“文似观山不喜平”这些道理了。但当时只知道这是一种写作方法而已,在后来的社会阅历中才逐步了解到,这个“曲”,其实还包含十分丰富的內容。可能这一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为作为一个文化人,在社会上充其量只能是个附属的地位。处在清明年代,可能说话自由一点,如果碰上极权专制年代,弄不好随时都有掉脑袋,甚至家破人亡的可能。秦始皇焚书坑儒,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后来因封建馀孽根深蒂固,这种悲剧不断重演,令我们讲起这些惨史来仍然谈虎色变心有馀悸。所以,叶元章先生说:“诗多曲笔岂无因?”此类文笔在文学史和诗史中屡见不鲜。龚自珍有句云:“避席怕谈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陈寅恪说:“平生积学供埋骨,晚岁为诗欠砍头。”“著书只为颂红妆。”等,都是很值得玩味的句子。聂绀弩是最擅场此道的高手,他笔下充满幽默诙谐嘲谑的手法,如:“哀莫大于心不死。”“泪倩封神三眼流。”等等,都是绝妙佳句。因为很多作家诗人都具有知识分子的良知,都想在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讲点真话,故只能借助曲笔。聂绀弩的:“生事逼人何咄咄,牢骚发我但偷偷。”真是一句大实话。近年来偶然听到有人对聂翁亦有微词,说他的诗亦带有某种程度的“奴性”,我觉得这是对前辈的一种苛责。当然,像张志新、林昭一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英雄固然可贵,但是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来当英雄,大多数人还是尽量保留可贵的生命,但不愿丢失人格与良知。因为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简单了。所以,我很欣赏北鸟的一句诗:“在这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宁愿做一个人!”
梅州籍的当代诗人,数量很多,因为我七九年开始就在《梅江文艺》工作,许多还成了忘年交,有的保持书信往来,他们的著作基本都有送我。对旧诗,现在闭上眼睛就能默诵的,却是为数不多。盖因为本人读书皆跟着感觉走,很少地域偏好。叶帅十八岁时在他的母校东山中学背后的大东岩有一首《幽岩题壁》的七绝,少年心事,挥斥方遒,看过后一直铭记在心:“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后来从胡迎建兄所著《民国旧体诗词史稿》中得知,叶帅早年诗词受苏曼殊诗影响,但从后来出版的诗集中倒看不出多少苏诗痕迹,只是从一组早年诗作中依稀可见。他的《咏梅》:“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还有几首疑似爱情诗的七绝,也颇近曼殊风流倜傥的风格。原广东省文史馆馆长侯过,写过不少诗,有一首我印象颇深,是他到新疆时,在路边吃到家乡小食鸡蛋煮娘酒的。娘酒在酿造过程中?出来时鲜甜如蜜,因而又叫“酒娘”,又因梅州一带称鸡蛋为鸡春,所以他的诗写道:“一间小店向康庄,买得鸡春煮酒娘。不是寻常尝土产,爱他风味是家乡。”此诗以方言入诗,家乡人读起来分外亲切。杨奎章先生原为广州市文化局局长,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他的书法也极佳,他送过我一幅自书诗条幅,诗中用的是化用鲁迅文句的一首七绝,巧妙而又典雅:“战士微瑕终战士,苍蝇完美究苍蝇。文章积毁能销骨,千古仍留纸上声。”现在读起来还为前辈的谆谆教诲所动容。
聂绀弩有一首题李锐《怀念十篇》的诗我十分喜欢:“多文为富更多情,心上英雄纸上兵。是泪是花还是血,频揩老眼不分明。”对李锐老其人,人们都已耳熟能详了,然对其诗,却不一定很熟悉。他在秦城监狱坐牢时用紫色药水在马列著作中写了不少诗,后来以《龙胆紫集》为名出了一本诗集。记得集中有一首怀念田家英的诗,其中有两句:“水暖先知犹在劫,信知佛法大无边。”特别精彩。然后是他在任中组部部长期间,回湖南视察时写过十多首诗,曾转载在《新华文摘》上,中有:“喜看新竹枝枝秀,厌听官腔句句空。”!清新俊逸,公仆情怀。第一次见到李老是在湖北赤壁的一次全国诗会上,他在会上作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一路报以掌声。记得他讲到胡耀邦死前曾约他长谈了六个小时,从中午有直谈到傍晚。他已把谈话內容整理成书,准备出版。他随即朗读了他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一首悼胡诗:“天下奇冤一扫清,神州莫再有冤灵。此情此景张家界,活在人心便永生。”他又讲起王若水,他认为王若水是北大的骄傲,是个有真知灼见的很了不起的理论家。……王若水去世后拜读了李老十分深沉的悼念诗:“……横秋老气应如在,剥笋文章尚未烧。世上再无王若水,阑珊灯火黯春宵。”第二次见到李老是在前两年北京中华诗词学会换届会议上。会前照例照相留念。当时中央马凯等一批领导人都陆续到齐。队伍中不知谁突然惊呼:“李锐老到了,该鼓掌啦!”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仔细地凝视着李老,他虽然年届九旬,但仍然神采奕奕。心中忽然浮现出他《八十感言》中的诗句:“犹骑虎背进铮言。”眼睛不禁湿漉漉的。
我曾经在一则诗话中讲到,根据钱仲联先的看法,孔子的诗教中提倡的所谓“温柔敦厚”,指的主要是诗人而不是诗的本身。但是,往深处想,既然是个温柔敦厚的人,肯定不应写出与人的性情相违背的作品。现在回想起来,像黄巢的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沖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那只能是造反派之诗。文革后期传说的军內某高层将领痛斥“四人帮”的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起三落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打他三百枪!”这只能是武人之诗。痛快则痛快矣,但只能发生在特殊的时候特殊的环境。所以古人把诸如“放屁”一类的词汇入诗视为一种“诗病”,这是有道理的。在与陈永正先生的一次交谈中,他说,你不知有无注意到,现在诗词界又流行一种新“老干体”。他说的应该就是时下流行的“骂曹”式的一种诗风。这些诗与老干体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讲形象思维,不讲诗的含蓄。从老干体的一味歌功颂德走到另一个极端:发泄骂娘。应该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所处的现实中仍然不能摆脱“假恶丑”的困扰,仍然相当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偏偏诗歌却是“真善美”的天生使者。纵使是反对假恶丑的同时,也不能有失自己真善美的形象。纵观整个诗史,尽管诗有“兴、观、群、怨”,并强调“诗可以怨”,但却没有留传下粗声大气骂骂咧咧的东西。故郑板桥说:“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我很喜欢李商隐那些非常儒雅而又无比辛辣的讥刺昏庸的诗句。如:“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皆举重若轻,鞭辟入里,力重千钧。正因如此,他的诗才能百读不厌,弦诵千秋。
诗词,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但是因为它是植根于民族土壤的奇葩,自古以来就有向民歌学习的传统。看看诗三百,便知历代诗人是如何在它身上吸取精华。唐代诗人刘禹锡,便是善于从民歌中提取养料的高手。他的竹枝词,很多实际上就是民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红易衰是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等。记得苏曼殊诗中有一句:“宝镜有尘难见面。”就是客家山歌中的原句。但是,我发现许多高明的诗人,学习民歌更多的还是吸收其多姿多彩的艺术手法。客家山歌中艺术手法十分丰富。其中有一种是循环往复手法。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生树死死也缠。又如:“送妹送到五里亭,送了五里难舍情。再送五里情难舍,十分难舍有情人。”等等。郭沫若诗中便有一些诗巧妙地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仅举其赠送《屈原》一剧中扮演南后角色的演员白杨的两首绝句为例。第一首是概括南后其人:“南后聪明绝等伦,谅曾误用陷灵均。不然龟策何须问,巧笑行将事妇人。”点出其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白杨的表演却又是如此的维妙维肖,如此的出神入化。第二首便采用了循环往复的手法:“南后可憎君可爱,爱憎今日实难分。浑忘物我成神化,愈是难分愈爱君。”这是一种大而化的艺术提炼手法,使诗词魅力达到极致。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恐怕就是诗词之所以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的原因。
记得在一九九零年左右,《羊城晚报》副刊《花地》刊豋了贺苏的《无题二首》。诗文如后:
寻寻觅觅视茫茫,止止行行夜未央。
七宝楼台光暗淡,一尊泥塑影凄凉。
鬼神世界香烟少,风雨人间道路长。
坐破蒲团终彻悟,佛经不读读西厢。
其二
佛说心如明镜台,我心照见美人来。
寡情世界多情种,无限文章有限才。
暴雨狂风天易怒,忠肝义胆地难埋。
千秋怅望来时路,一路桃花带血开。
此诗后来很多诗词选本都作为当代诗词佳作选入书中。我当时正在《梅州日报》开辟了一个《当代诗词点评》的小专栏,亦推荐了这篇佳作。贺苏老是湖北大学一名老教授,逝世前我们一直有书信来往。我和诗坛前辈熊鉴、老憨三个人出版合集《同声集》时,他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诗,最后一句是:“同声都是素心人。”当前两年我在武汉孩子家小住时曾写过一首《武汉怀贺苏》的七律诗,在此录以存照,献上对这位景仰已久但未曾谋面的长者的一瓣心香:
黄鹤楼前空有台,美人仙去我方来。
百年风雨生情种,两首无题见卓才。
已许诗魂同日耀,岂堪冷雨把春埋。
瓣香欲作涪翁拜,佳句重哦块垒开。
记得在一九九零年左右,《羊城晚报》副刊《花地》刊豋了贺苏的《无题二首》。诗文如后:
寻寻觅觅视茫茫,止止行行夜未央。
七宝楼台光暗淡,一尊泥塑影凄凉。
鬼神世界香烟少,风雨人间道路长。
坐破蒲团终彻悟,佛经不读读西厢。
其二
佛说心如明镜台,我心照见美人来。
寡情世界多情种,无限文章有限才。
暴雨狂风天易怒,忠肝义胆地难埋。
千秋怅望来时路,一路桃花带血开。
此诗后来很多诗词选本都作为当代诗词佳作选入书中。我当时正在《梅州日报》开辟了一个《当代诗词鉴赏》的小专栏,亦推荐了这篇佳作。贺苏老是湖北大学一名老教授,逝世前我们一直有书信来往。我和诗坛前辈熊鉴、老憨三个人出版合集《同声集》时,他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诗,最后一句是:“同声都是素心人。”当前两年我在武汉孩子家小住时曾写过一首《武汉怀贺苏》的七律诗,在此录以存照,献上对这位景仰已久但未曾谋面的长者的一瓣心香:
黄鹤楼前空有台,美人仙去我方来。
百年风雨生情种,两首无题见卓才。
已许诗魂同日耀,岂堪冷雨把春埋。
瓣香欲作涪翁拜,佳句重哦块垒开。
古求能,广东省五华县人,年生。曾当过民办教的师,县剧团编剧。年调梅州市,历任梅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嘉应文学》主编,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等。现为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当代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酷爱诗词丶书法,已出版《同声集》(与熊鉴丶老憨合集)丶《衔月楼诗抄》丶《古求能书法集》等。有《衔月楼诗话》一百则在《梅州日报》连载,《诗刊》等多刊选载。
————————————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