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批评的文体意识,主要就体现在批评语言的优美、准确并充满生命的感悟上,而不是那种新八股文,更不是貌似有学问、其实毫无文采的材料堆砌。批评是艺术,也有对精神性、想象力和文体意识的独立要求,它也是一种写作,一种精神共享的方式。
by-谢有顺
批评是一种有思想的艺术
文
谢有顺
自从到大学工作以后,就不时会有出版社来约我写文学史。好像一个文学教授,不写一部文学史,就没有学术地位似的。但我这些年读了不少文学史,也产生了一些想法。在当下学术体制里面,文学史的学术地位在文学批评之上,但也有写文学史的学者告诉我,他们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研究,是以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成果为基础的,如果不参考这些成果,文学史根本没办法写。批评面对的往往是具体的、还未有定论的作品和问题,但这些是文学进程中的基本肌理,也是一切理论探讨的落脚点。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研究,如果不以文学批评为基础,多半会成为空论,而不是有血肉和肌理的实学。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很多学问做得好的学者,未必有艺术感觉,也未必懂得如何欣赏小说和诗歌。学问和审美不是一回事。以胡适为例,他是考证《红楼梦》的权威,却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几乎没有感觉。胡适甚至认为,《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不如《儒林外史》,也不如《海上花列传》。年代他写信给苏雪林,还专门讲《红楼梦》是一件不成熟的艺术作品。胡适考证古白话小说的方法和成就,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超越他,但他感兴趣的只是其中的知识谱系、史料钩沉,由于艺术感觉贫乏,他也就进入不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从写作类型来讲,鲁迅是真正的作家,胡适却是一个学者。胡适对知识的兴趣远远大于他对审美的兴趣,他的研究文章中,重学理,重证据,而鲁迅则有很强的艺术直觉,他对在野、民间的事物一直有浓厚的兴趣,即便治小说史,也多个人的感受和自悟,他是一个精神色调上既驳杂又深邃的艺术家。鲁迅像士人,一直有挫败感和压抑感;胡适则是君子,明亮、简易,以致在创作和研究上,他们都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面貌。但我认为,这种类型意义上的割裂,并不合理。理想的文学研究,应该二者兼具。
这令我想起很多人做文学批评,包括写作家论,因为缺少对作家的整体性把握,他的判断总是可疑。仅评一部作品,或者只研究某一个阶段的作品,都不足以看出这个作家的整体面貌。比如,很多人都做贾平凹小说的评论,但不研究他的散文,这对于一个作家的理解就不完整了。他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重要。前段时间阿来还出了一本诗集,如果研究阿来的人不读他的诗,可能就不能有效理解他小说里面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于坚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都只山东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预防白癜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