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思南摩崖石刻艺术初探

学术支持: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研究与传播中心

--

开设:

书法、美术高考书画考级

成人书画少儿创意美术

专业师资、名师指点、随到随学

贵州北辰画馆,本着弘扬中国书画艺术文化,培养书画人才的宗旨,集书画人才培养、书画作品展销为一体的艺术机构。师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组成。开设有少儿创意美术班、青少年书法美术班、书法美术高考班、成人书画班等。

黔墨古迹思南摩崖石刻艺术初探?李云琪

引文:

思南位于黔东北乌江中下游。唐时在此设置“思州”,元代分割思州,因地在邛江之南,故名思南。悠久的历史、璀璨的人文,积淀了思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思南文脉的一个重要传承方式,就是大量留存至今的摩崖石刻这是思南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后人欣赏、研究和发扬的文化遗产。本文即选取明清以来思南一些颇具典型意义的摩崖石刻,对其进行艺术和历史的考察,以期待对思南乃至贵州文化作一些初步的解读。

正文:

一、敬惜字纸:“字库体现人们对文字的尊重

字库,亦称“字库塔”或“惜字宫”,其他地区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炉”等。从称谓上当可看出此类建筑是人们因对文字的珍惜和尊重而建。认为,文字是“古圣贤心迹”,因此字纸不可秽用,应该“羽化成蝶”,而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会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其实这样的尊崇应该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对整个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对文化的一种推崇,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尊崇,继而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礼仪文化,是对文字和文化的一种礼仪,而字库塔就是这礼仪文化中的一个凝固符号。笔者经实地考察和走访,以及向当地知情人士了解到,字库塔通常被建造在镇场街口、书院寺庙之内、道路桥梁边,还有些大户人家则建于自家院里。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时已普及。此塔便是当地一姓夏的大户于甲寅咸丰四年(年)九月上旬所建,塔龛中供奉着仓颉夫子位。仓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另也有供奉文昌、孔圣等神位。

此为建于思南县青杠坡镇茶溪沟姚家坡“字库”,整塔高约3.5米,字库序为方首,碑高1.2米、宽0.53米。序文记述主要是修建字库的缘由和筹资等事宜。

建“字库”碑序文如下:

忆昔结绳,易为书契文字之兴,千古不废,特无如近世罔也矣。警惜悔多糊涂窗,拭垢拂尘,诸端秽亵,难以悉数,缘其无所统宗故矣。余于道光辛丑岁(年),约族作齐心会,各出钱略记五千文,历年放利生息,今本利共算有五千余千,世风不古,难为承掌,爰暨族众公议,建修字库一座,以端土习,亦以培文风,将众心向善。文字之传,心庶因齐心而大振也,兹值落成,是为序。

序言所述:“忆昔结绳,易为书契文字之兴,千古不废,特无如近世罔也矣。”序言中应该说的是神农氏结绳记事而兴文字,而塔龛里却是供奉着仓颉夫子。古有传说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可见仓颉造字前用的是神农氏的结绳记事,夏氏作为当时地方上的一大绅士而对文化的了解却是甚少的。但人们因对文字的敬畏和崇拜而建塔供奉的行为在当时是可理解的。关于汉字的起源,历史上有许多议论、传说和猜测。其主要有三种:“一是庖牺氏始作八卦说;二是神农氏结绳记事说;三是仓颉造字说。”此三种说法虽然记载于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文献之中,却也未有史料实物所证,其然不可信。但汉字为人所造,却是共识。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原生形体而言,汉字绝非一人一时所能创造,而是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仓颉之所以被供奉着或许是因为当时他是参与文字整理、采集、创造中成绩显著者、贡献较大者而已。

字库塔的兴起除先人对文字崇拜外,还应与国家的政制需要、科举考试之盛行有着附益关系。隋始有科举,而字库塔始建于隋之后的宋代,普及于元、明、清。古代文人要想入仕,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仕途,“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由尊重读书人,尊崇文化,进而演变为对文字的崇拜也就顺理成章,字库塔自然地逐渐成为了文字和文化的载体。

而关于所建“字库”之缘由,从序言中亦可知晓:“世风不古,难为承掌,爰暨族众公议,建修字库一座,以端土习,亦以培文风,将众心向善。”从此序中当可以看出,此“字库”是因当时的一些习惯风气不好,有违文化传统或是说与传统中“敬惜字纸”这一做法有些相背,难以承掌传统文化而所建。意在端正人们一些对字纸不好的行为习惯,亦是以培养当地民众的化风气,将众人的心向善道上引导。夏氏此举这可谓是于民有功对己有益之为,说他是当时当地的地方文化贡献的奠基人应该也不为过。作为一大绅士能有此行为亦可看出他对民族是热爱的,对文化是尊重的,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当然,现在的字库仅仅是作为历史的一个见证了,没有人去使用字库,但它始终是作为文化的一个象征,却也还有人供奉着。笔者前去实地考察时因是刚过春节,也还见着碑前烧有“纸钱”的灰迹,亦可说明字库还是有人尊敬着,即使过了几千年也还是有人把字库供奉着。或许当初的单纯的对于文字的尊重已经淡化,但还继续在字库前烧“纸钱”这一行为当可看出,当地的人们还把这种对于文字的供奉仪式延续着。

二、书院碑刻:思南文化教育的见证

“书院”始于唐,初为书集管理之用,发展于宋,后演变为地方教育组织。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在思南府文庙内存有《新修书院碑记》石碑一块,青石质,碑高1.54米,宽0.67米,立于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年)仲夏(5月),碑文如下:

郡治遵化门中,文庙左侧,旧有书院,既踞爽垣,兼远市器,近衣冠俎豆之光,为藏修息游之地,前人经□甚善也。而荒废很久,遗址仅存,肄业无所于云,经馆徒有其名耳。夫广学术,励人林手土事也,余以薄书鞅掌之余,每存□倦倦之意,岁庚戌来守是郡,览江山之形胜,睹人士之秀拔,心窃喜焉。而迩来之英俊,振兴者殊少,因念思唐古治,建学最早。自明以来,人文之甚,甲于黔中,岂真古今,人不相及也,爰捐清俸以为之倡。一时同寅及诸绅士咸出资相助,经始于春,观成于夏,升堂入室,焕然可观,抑于更有念者,敬业有地,敦品勤学,蔚为干模,是在多士,若天前□待建馆谷,无多,膏火未备,则因其基而增培焉,又不能无望于同志者尔。

赐同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署贵州思南府事西宁严宜撰

大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岁仲夏月吉旦

此序言为记述修建书院事宜。从序言郡治遵化门中,文庙左侧,旧有书院,既踞爽垣,兼远市器,近衣冠俎豆之光,为藏修息游之地,前人经□甚善也。”当可知晓,思南原就是交通枢纽之地,游人甚多商贩聚集,亦是文化教育集中的地方。这从现今思南港的交通贸易以及以乌江命名的“乌江博物馆”方可得到证实。可惜的是现在能见着的只有文庙遗址。

从《新修书院碑记》碑名知道此碑是后来新修,修此碑的缘由在序言中也可知道。“迩来之英俊,振兴者殊少,因念思唐古治,建学最早。自明以来,人文之甚,甲于黔中,岂真古今,人不相及也,爰捐清俸以为之倡。”即因思南建学较早,从明代以来,文人较多且在黔中居于第一的位置。但近来在英俊青年中能振兴的人很少,远不及以前。

“书”,原本是以习字为核心的一种书写行为,现在人们理解上的“书”则是著有文字信息供他人学习交流的一种载体工具。后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书院的功能已是推向多面化,是文人聚集之地亦是喝茶休憩之场所还是商家生意交谈的地方。总之是多功能化了,从社会发展来讲是多元化了,单在书艺发展来看却是遏制了它的深度进步。进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此时已揉杂在一起,书院已不仅仅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兼而习之。而这六艺在古代属官方为培养统治者或是高级官员所设课程,后因科举的出现,百姓也有机会做官,在民间人们为了能入仕也兼而习之“六艺”。如此看来,这也不仅是官方教化之举,也属民间人们的自觉行为。民间社会中的书学,此时已不只用于蒙学入仕,还是对大众艺术素质的普及与提升,当然,因为生活之中也经常有书信往来,学“书”也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必备技能。

推而思之,除了由于国家的政制需要而推动书法发展这一因素外,书法相比于其它艺术如音乐、绘画等来说,其实用性更强,工具简单,又易入门,只需笔、墨、纸、砚方可,且书法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家传,大到世族:东晋琅琊王氏一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等,小至普通百姓家庭都有研习。因此不同阶层和地位的人们皆可习之。这也正是书法艺术至今仍然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摩崖刻石

摩崖刻石,从此字面当可知道,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有文字石刻、石刻造像等,而思南所遗留下来的摩崖刻石主要是文字石刻,指在山崖石壁上刻写文字。摩崖刻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滥觞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摩崖石刻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而又多题于风景区或是交通枢纽地带,也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思南的摩崖刻石中也多为名人或是政治地位较高的人物所题写,如“中和”摩崖便是明代著名理学家李渭所题、“仁寿”摩崖为明代中宪大夫思南知府赵恒山题、“山高水长”摩崖为明代兵巡佥事滇中高任重题等。

“中和”摩崖,摹刻于中和山华严寺路旁一巨石上,离地1米。横长形,高1米,宽1.5米。横向楷书阴刻“中和”2字,每字0.3米见方。因常年有人焚香烧纸,字面已被烟熏得有些发黑,两字中间刻有李渭书三字。李渭,字湜之,号同野,王阳明之再传弟子,贵州思南人。基于父训其一生以研究理学为最有名气,明嘉靖十三年中举。为政勤奋,为官清廉以“不欲”二字律于己育于人。

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讲:“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又说“诗品出于人品”,“写字者,写志也。故张长史授颜鲁公曰:‘非志士高人,可与言要妙?’”

既然是“诗品出于人品”,写字就是“写志”,因此刘熙载认为,从一个人作的诗,写的字,就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志”,看到这个人的“为人”。西汉时期扬雄就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君子还是小人看作品便知晓。李渭所书“中和摩崖”平正和美、古质由然可见,所书内容与巨石揉合得是那么的自然。就“诗言志”“诗品出于人品”来看,“诗”是作者品行的代表。诗如此,字亦然。由此看来李渭当是忠义之士,心胸宽广之人,加之思南府志有记录,李渭于高州府做官,初到就有各地官吏送钱帛,都被他愤然拒绝,并说:“多欲贪财者若蛇蜥。”一生以“不欲”律己育人。当他离任升迁时,官民十里路上焚香送行。这是何等的待遇。

单从文字作为语言符号的表面现象来看,是传递文字信息,是要表述清楚一件事情、一种观点。而从艺术角度考察,则是留在纸上的墨迹、崖壁上的摩崖、石碑上的刻写除有其文字内容以外,还有情绪表达,这种情绪源于书写者的内心,是书写者心灵的图画。当然,文字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和载体,实用性任何时候都是文字书写的主要目的。

从艺术角度来看,“中和”摩崖与堪称“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有相似之处。《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具有坐标意义的,被宋代大书家黄庭坚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其书法格调高雅,意态雍容,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极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中和摩崖”于思南而言亦可说是一个“坐标”,写大字的坐标,其“中和”二字亦可说是格调高雅、意态雍容,于艺术性上也是不逊于瘗鹤铭的。艺术品之所以有其艺术性又为人们所追求,其主要在于其作品参有艺术家的情性。书法作品是一个人在历经社会生活体验之后,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性体悟、对社会的理性认知,自然而然于作品中反映流露的结果。艺术家对于世界观和界观的认识,在作品中自然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拷贝,而是在高度凝结、高度抽象之后,又高度具象地反映在线条、结构、章法之中书法家人生体味在作品中的再现,和作家比较起来,更加是潜意识的,甚至有些时候连书家本人也不是很明确,是用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亦如此“山高水长”摩崖。

该摩崖为思南城东一公里处“龙洞”右侧石壁上,离地3米,呈正方形,竖向两行篆书阴刻山高水长4字,每字0·6米见方,为明代兵巡佥事滇中高任重题。刘熙载在《书概》中讲:“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作品高古宁静、浑厚朴实,亦可看出高任重人品修养是比较高的,对于艺术家的人品和艺品,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般认为一个人的艺品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的,古人讲:“其文拙而其心正,则正心能补文字之不足;其心不正其笔妙,则不正能陷妙笔入俗贱。文,皮毛之技艺,心,乃人之根本。舍本而逐末,概今日做文者之大哀!”我认为此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两者之间也并不存在绝对的一致性。颜鲁公的书法成就也有一些“人品”的成分在里面,而鲁公的字本身就属上品,加之为人忠孝也就为他的书艺加了分。因没有收集到关于高任重先生做人处事方面的资料,也就无从知道其品行。但从此“山高水长”摩崖来看,虽摩刻于崖壁加之单字较大,却法度尽在且高古浑厚。虽不敢确定其人品修为很高,能写出气魄篆字,想来其胸襟也不会狭窄。道家把“自然”归结到形而之上的道,讲“道法自然”。自然,一般的理解即指自然界,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而在道家的理解里,自然即自在已然之存在,和谐而又天然。在中国古代美学里有把“逸”作为艺术品等级划分,且放到最高等级。“逸”,本来指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这“自然”与“逸”都属道家的精神,道家喜欢简,表现在生活形态上是简,表现在艺术形式上也是简。此“山高水长”摩崖宁静高古、简约而又和谐自然,照这样看来把它归结到“逸品”中应该也不为过。

总结:

思南古城,因山就势而建,贴壁凌空而立,是名副其实的江边山城,古人利用自然山形,摩崖题刻,抒情言志,留下古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明清以来思南一些颇具典型意义的摩崖石刻,对其进行艺术和历史的解读。除本文选取的“中和”、“山高水长”摩崖,《新修书院碑记》及“字库塔”外,还有宋代“军民界”摩崖、乌江“赤壁”摩崖、“仁寿”摩崖、“心境”摩崖、“天子万历”摩崖、“思南府学碑记”、“安化书院言是堂碑记”、“思南府儒学记”、“重修思南试院碑记”等等。只因笔者才学浅薄,解读有不到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以期待有人去作进一步的解读,为发掘思南文化做贡献。

(全文完)

主要参考文献:

1、《贵州通志》江苏广凌古籍刻印社

2、《中国书院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刻中心

3、《铜仁府志》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党委群编辑整理

4、《思南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务川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5、《思南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年10月第一次版年第二次印刷ISBN7---9/k.

6、《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7、《历代书法论文选》崔尔平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8、《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12月第16次出版

9、《思南石籍》汪育江著

10、《思南与乌江文化》汪育江著

报名时间:全年招生、艺考生7月开始集训

画馆地点: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白云南路号3楼(贵阳银行楼上,白云区地税局对面)

咨询(李老师)

扫一扫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ly/189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