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作为著名的古战场,历代的文人墨客途经此地时常常会驻足长叹,李白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杜甫曰“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苏轼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杜牧生平自负知兵,又好臧否古人,故集中多咏史之作,当他来到赤壁,遥想当年三国英雄成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赤壁》。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热烈掌声有请我们今天的诗君—白茅。
诗君说本篇借一把断戟起兴,其实,有没有这把戟并不重要,也许只是诗人的托词。
首句写了作者在赤壁附近的沙泥中捡到一柄断戟,铁尚未锈尽,次句仍然不急着描绘赤壁之战的惨烈并大发议论,而是说自己把它又洗又磨,认出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历朝好事者吟咏不绝。自来咏此类重大历史题材,非得极铺陈之能事不可。然而作者只打算用一首七绝的篇幅来写,这就注定只能出奇制胜。
三、四两句总该正面描写一下赤壁之战了吧?然而作者并不,他只是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当年周瑜定下火攻之计,没有东风相助的话该怎么办呢?提问已奇,而答案更奇。一般作者必然写江东生灵涂炭、社稷丘墟,而作者只用东吴的两位著名美人姊妹所可能的遭遇来轻轻回答。
当然,这种回答似乎有点轻薄,宋朝许顗的《彦周诗话》就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但二乔是东吴高贵的贵妇,她们的遭遇尚且如此,其他不问可知,可见许先生也是个不懂诗的“冬烘先生”。
前面说了,杜牧平日自负知兵,他把周瑜的成功归结为幸运女神的偶然眷顾,并表示了深深的不屑,就如同阮籍的广武之叹。这才是他真正的用意。
诗宝
诗君好,“折戟”是什么啊?
诗君
“折戟”是指折断的戟。戟,是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古代格斗兵器。
诗宝
“东风不与周郎便”中“东风”指什么?
诗君
“东风”在这里是指火烧赤壁之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此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一场战争。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诗宝那“铜雀台”在什么地方啊?诗君能讲讲“二乔”的典故吗?
诗君
“铜雀台”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即史书记载的“邺三台”。铜雀台台高10丈,有屋百余间,是曹操暮年行乐处,历代名人对铜雀台题咏甚多,因此被后人所熟知。
“二乔”,指东汉末年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与小乔,以美貌而出名。大乔为孙策妾,小乔为周瑜妻。
诗宝明白了,多谢诗君指点!
大师姐:作诗一首。
咏笔
折节无心话短长,
睢园旧迹倍堪伤。
言深白发情一字,
语浅青丝墨万行。
生死惊澜知权重,
是非黯日怕虎伥。
从来毁誉由人意,
书到汗青第几章?
龚师兄:作诗一首。
读史
歌舞骊宫逐梦开,
金戈鼙鼓带腥来。
廿年换得仓皇顾,
空为红颜醉几回。
兰师兄:书法一幅。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
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
已挫英雄百万师。
吴·赤壁
孙元晏
会猎书来举国惊,
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
赤壁功传万古名。
诗友秀秀秀今天要晒的是学诗四班和九班诗友的作品。
沁园春
Winda
身缚教室,心寄长空,百无聊赖。望洪荒巨流,白云苍狗,光阴如昼。知途漫漫,兴趣惨淡,枯坐在此,竟为一纸文凭忧。自沉沦,怀一腔燃情,黄龙徒梦!
人生匆匆几许,哪得闲情在此虚度。四年如奔腾,三载狂流,壮云激荡,零落秋风。奋笔忧思,睥睨苍穹,青丝银发转眼空。待从头,怅然遥望,满目峥嵘。
次韵红楼梦供菊
吴娃
扶瓶水养晚来俦,
斜倚窗纱室更幽。
瓣紫缤缤怜妙影,
蕊黄舒卷爱清秋。
半竿夕照明花语,
一点痴心借梦游。
三朵两枝堪寄傲,
添香时候倩谁留。
预告
明天我们学习的是《泊秦淮》。
往期回顾
学诗计划|《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学诗计划|《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学诗计划|《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原创出品
诵读:孙越
声音:范雨婷晨亮(诗友)
编辑:金娅倩白璐董静雪
今天你学诗了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