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绍侯
文章载《历史与社会文摘》年第4期,注释从略。
?人物与事件?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双方的胜败原因
朱绍侯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其影响非常重大。前者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后者为三国鼎立创造了条件,在这两个战役中,曹操都是其中一方的统帅,而其战果却完全相反。
官渡之战袁军的统帅是袁绍,他出身门阀世家,号称“四世五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关东州郡起兵反董卓,凭世资,其被推为关东军领袖。袁绍在消灭幽州刺史公孙瓒之后,遂占有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军阀。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声名不及袁绍,基本是以自己的智能起家,在官渡战前他的实力不及袁绍,但长于谋略,善于用计,度量宽宏,不计前嫌,能使敌对人才为己所用,与袁绍的风格气度大不相同。这是官渡之战中,袁败曹胜的原因之一。
在赤壁之战中,双方统帅皆为一流军事人才。曹操在南征时,到占领荆州为止,并没有犯很大错误,由于占领荆州过于顺利,才增加了曹操的骄气,想乘胜消灭刘备和孙权,于是就犯了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凭强冒进之大错。
战争中,往往有一个误区:强势一方认为自己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器械精良,对弱势一方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一击而溃之,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失败的可能性,故易采取强攻、急攻等冒进的战术。弱势一方则知力战、急战必败,故采取以智取胜,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攻其不备,采取偷袭、设伏、诱敌深入、出奇制胜、陷敌于被动等战术。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都是强势一方,都采取了急欲求胜的强攻、冒进战术,而招致失败。
战争时期,双方阵营内部是否团结,也是胜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官渡之战时,曹军阵营政令、军令统一;曹操赏罚严明,保证了内部团结;曹操的参谋集团,如荀彧、荀攸、贾诩等人,都能提出很好的建议,曹操则言听计从,解决了很多难题。对于内部不同意见,曹操也能化解。对于反对自己的意见,为了广开言路,不仅不罚反而予以赏赐,故而人人愿为其用,实现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胜利。赤壁之战,曹操占领荆州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急欲消灭孙权,不听贾诩缓攻江东的意见。同时,曹军与荆州军内部并不和协,关西又不稳定,故曹军一败就不可收拾。这也是不团结的一大教训。而孙刘集团,原来并没有什么密切关系,是在曹操兵临城下的威胁时,才团结一致共抗曹操而取得胜利。
在官渡之战时,袁绍集团内部不和是非常明显的。他本人多谋少决,就已构成内部不稳。他的参谋集团分成两大派,危害更大。以沮授、许攸、田丰为代表的智谋之士,曾为袁绍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但以审配、郭图为代表的阴谋集团,为取得袁绍信任以掌握实权,而处处作梗,甚至加以陷害。袁绍偏听偏信,使自己屡陷困境,直至招致大败,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火攻”,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就有《火攻篇》,后世的军事家则创有“火牛”“火兵”“火车”等战法。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两次使用“火兵”战术,烧毁袁军的运粮车和存粮基地,使得袁军顷刻瓦解而取得最后胜利。想不到的是,善于运用火攻战术的曹操,也被火攻战术战败,而且败得更惨。究其原因:一是他要以强势兵力消灭孙、刘而麻痹大意;二是曹军不习水战,把战舰连锁成一片,犯了兵家大忌;三是曹操对火攻战术有误解,才招致失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双方胜败原因的分析,是就事论事,是根据那两次战争双方的具体情况而得出的胜败原因的结论,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本文对强者一方胜利连续作战,视为冒进,持否定态度。这是根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失败一方,在战前已是久战兵疲、民穷财困而得出的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对一切战争胜败原因的探讨,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完)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自《河南大学学报》年第5期
关于《史学月刊》网站的公开声明据反映和编辑部发现:近期互联网上有假冒的《史学月刊》网站,并以本刊编辑部名义组约稿件、收取费用等。对此非法破坏我刊网站、涉嫌诈骗的犯罪行为,我刊已向公安机关报警立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