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东坡先生的两篇名作,作者围绕赤壁话题,情景交融,古今纵横,感慨万千,体现了东坡先生既低沉伤感苦闷又豁达超然洒脱矛盾心境。
近日再读之后,文中所涉“赤壁”吸引了我的注意:黄州赤壁就是当年“火烧赤壁”之处吗?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火烧赤壁”的地点,自晋唐以来,一直众说纷纭——“黄州说”、“嘉鱼说”、“蒲圻说”、“武昌说”等观点争论不休,翻阅《中国人史纲》、《三国纪》等书籍,其中关于赤壁之战部分,也未指明火烧赤壁的具体地点。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蒲圻说”,即火烧赤壁发生在湖北省蒲圻县(今湖北省赤壁市),即百度地图上搜索“三国赤壁古战场”所示之处,这也是我支持的观点。同时,我发现,最有理由否定的便是“黄州说”。
东坡先生的这几篇佳作,是“黄州说”者秉持的主要依据。但仔细思考、多角度探究,就会发现,这个观点漏洞百出、不堪一击。
首先,从史料看当时的军事部署,火烧赤壁不可能在黄州。《三国志?周瑜传》记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先主传》又载:“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吴主传》云:“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武帝纪》曰:“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史料佐证,刘备从当阳败退后奔了夏口(与事先进驻的刘琦、关羽会合)。夏口即在今天的湖北武汉长江北岸汉水的长江入口处。同时,《荆州记》也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乌林,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蒲圻县位置文末再述)及上述“与备力逆曹公”表明,周瑜率军是逆流沿江西上的,先在夏口会师刘备军,然后才火烧曹操的,进而说明赤壁、乌林在夏口以西。因此,赤壁战场只能在武汉上游,而不在其下游。黄州赤鼻山在武汉下游,且不在大江之南,与上述逻辑及《荆州记》所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不符。所以,“黄州说”完全搞错了方位。
退一步,如果曹操击退刘备过了夏口,在黄州与周瑜会战,就意味着他将会腹背受敌,有违军事常识,曹操可没这么傻!再退一步,如果曹操灭了刘备而过夏口,那孙、刘联合破曹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曹操占领襄阳后,经荆山东侧的南北大通道一路南下,追击刘备,去夺粮草丰足的重镇江陵,然后顺江而下取东吴,走江陵是最佳路线。如果直奔黄州,曹操必定跨过汉水,经随县和江夏,这中途既无战略要地,后勤补给又是个大问题,而且,如果走这条线路,也就不会经过当阳,不会发生长坂之战了。
再次,火烧赤壁实为火烧乌林。诸葛亮派张飞、赵云去埋伏,拦截败退的曹操,约定“以乌林起火为号”。如果此乌林为黄州东坡赤壁西北团风县的乌林村,则兵败的曹操完全没必要绕一大圈跑到江陵去,直接往西北撤就得了,但这条线路距襄阳相当远,直线距离600里。而如果是在洪湖乌林战败西撤,便会路过今湖北潜江以南的古华容,到江陵总共也只有不到里的路程,这显然更符合逻辑。
最后,火烧赤壁,靠的是东南风。如果发生在长江北岸的黄州东坡赤壁,东南风只会将大火烧向自己的营寨,如此,周瑜岂非自焚?显然不合逻辑!惟蒲圻赤壁才是正解——蒲圻—乌林这一段长江,正是西南—东北走向,“中江举帆”,东南风正好将大火吹向对岸的乌林,乌林起火后,刘备的人马出兵拦截,一气呵成。
其实,“黄州说”应该认可一点:东坡先生并未言之凿凿地认为黄州就是火烧赤壁的战场,《赤壁怀古》中只是说“人道是”,人们这么说的,言外之意,不一定可信。加之东坡赤壁西北60里也有个名为乌林的村庄,大概人们以讹传讹,认为东坡赤壁就是当年的古战场了,但是要知道,在黄州赤壁的火,怎样才能烧到60里外的乌林?!
综上所述,黄州赤壁绝不是火烧赤壁的古战场。
顺议一点:“蒲圻说”与“嘉鱼说”其实并不矛盾。蒲圻县自三国时期起就在今嘉鱼县境内。自孙权在古蒲圻湖(今嘉鱼县西凉湖)竞江口置蒲圻县后,蒲圻县治在今嘉鱼境内的长江沿线东西反复迁址,直到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年),新置嘉鱼县后,古蒲圻县治才最终迁往赤马港莼川(今赤壁市区)。从这个角度看,“嘉鱼说”即“蒲圻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