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中国电影的观感与认知:以泰国为例[1]
作者简介
刘帆,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兼任重庆市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重庆市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五个一工程”评审。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教育部社科项目等5项课题,在《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等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6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转载。剧本《归程》获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剧本奖,任编剧和制片人的电影《白云.苍狗》入围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并获2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国产片表彰。
摘要
本文选择泰国五个城市的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以及泰国青年对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民族气质和文化符码的认知等进行调研。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对中国电影、中国故事、中国形象的了解和认知比较局限,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认知与中国电影自身的发展状态仍有错位,他们印象中的中国电影依然在主要讲述“古老中国”的历史/神魔故事,但内地新近偶像明星在泰亦有着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明星国家形象
1背景.目标.对象
泰国,处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上的重要节点,它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亦是我国传统友好邻邦,自古以来两国经济、人文交往密切,目前,泰国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首选地。年,中国赴泰旅游人数达到了万,而我国亦成为了泰国的第一大国际客源国。
就文化交流,特别是电影交流而言,中泰亦素有渊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包括暹罗(今泰国)在内的南洋地区,即是彼时初创期中国电影主要的海外市场,神怪武侠片和稗史片尤为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由于市场广阔,收益颇丰,南洋市场和南洋观众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制片方略,形塑着中国电影的风貌品格。甚至于,在20世纪30年代初出现了“逃跑制片”,即由于国民政府查禁“神怪武侠”等片,徐琴芳等还曾赴暹罗拍摄禁片,在地销售,盖因“小公司因为在南洋暹属各地,禁片大可获利,不屑铤而走险,改往南洋各地拍演,籍此避免国内检查约束,且可获得行销上的便利”。[2]而时至今日,《初恋这件小事》《暹罗之恋》《冬荫功》等泰国电影在中国,尤其是在我国年轻族群中颇具影响,电影《天才枪手》(《BadGenius》)在中国上映的票房超过2.6亿人民币,是其泰国本土票房的十倍以上,中国市场成为了该片的第一大票仓。
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既是国际交流、国际贸易的内容,亦是国际合作、国际友好的使者,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藉由电影作为媒介与艺术品双重身份所勾勒/构建起了怎样的国家形象、民族气质与个体精神,是当下跨学科(媒介、艺术、传播、政治)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通过中泰之间在电影等文化产品方面的互动、贸易、交流,特别是通过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在泰国观众眼里,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究竟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在泰国,“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符码”是呈现出怎样的状态,以及这样的状态又是被如何建构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如何改进和擢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生命力,这些均成为值得深究和明确的问题。有鉴于此,并藉由本人于年8月至年6月赴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交流访问之机,我们启动了一个关于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与当地认知的调研课题,通过在泰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和渠道,选择了泰国5个城市的大学,进行实地调研,希望能够初步构绘一幅泰国观众心中的中国电影图谱,并以点带面,窥见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电影的认知。
孔子学院是我国汉语推广、对外文化交流与友好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借助孔子学院的渠道,我们在泰国当地可以更好的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在泰国,总计有15所孔子学院,我们的调研则借助在泰孔子学院网络,从中选择了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曼谷,泰中)、清莱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清莱,泰北)、海上丝路孔子学院(春武里,泰东)、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孔敬,泰东北)和宋卡王子大学孔子学院(普吉,泰南),历时2个月,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调研的主要对象是到当地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泰国人,其中又以孔子学院所在大学的大学生、少量泰国青年教师和中学生为主,而在其间学习的一些年龄较大的泰国进修生,我们在调研中则进行了规避。这样我们的调研对象,青年泰国人,就是当下电影消费的主流乃至核心群落,对他们的了解和认知,或许对“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将更有裨益。
本次调研在5个地区共发放问卷份,收回份,其中有效问卷份。受访者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为36岁,见图1;男性样本数为19%,女性样本数为81%;华裔为60%,非华裔为40%;有52%的受访者去过中国,48%的受访者未曾去过中国。需要说明的是,因主要的样本来自于孔子学院的泰国学生,少量样本来自该高校的其他院系,约占7%。因此,女性(更乐意修习语言和人文类课程)、华裔(族群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亲近性)和去过中国的比例较高,而是否华裔、是否去过中国、是否学习过汉语这些因素也会造成对问卷中一些问题反馈的差异,我们将在后文交叉比对。此外,调查中本科生和中学生的样本有份,占样本总量的97%,见图2。青年学生是当下主流观影人群,因此他们对于电影的态度、认知与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下泰国电影观众的主导性意见,同时对中国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和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1年龄分布
图2学历分布
2
中国电影在泰传播的基本状况
本调研问卷大致分为五个版块,分别是:一、对中国电影基本状况的了解;二、对中国电影类型、典型角色/形象的了解与认知;三、对中国电影明星的认知;四、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人形象;五、对中国电影中传递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精神”的了解和认知。问题基本遵从由浅入深,既有客观了解,亦有主观认知,既有面上观照,更注重搜集样本的深层解读和信息反馈。
在第一个版块,“近年来,中国电影大致的年出品量为多少?”这个问题的回答中,从图3可见,仅有26人,即5%的样本量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而有高达64%的受访者选择的是“不知道”。从中可窥见泰国青年学生对中国电影工业整体的了解是相当贫乏的。
图3关于近年中国电影的年出品量的回答
紧接着的问题是受访者中国电影的观影情况。如图4所示,有65%的受访者一年大约会看1-3部中国电影,年均看中国电影10部及其以上的受访者仅占比5%,而有11%的受访者则年均观看中国电影连1部都不到,而从我们的面对面访谈中亦得知,有一些调查对象多年来仅仅看过寥寥几部中国电影,多为经典港片或动作片。从中可以看出泰国青年学生对中国电影整体并不熟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