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12月6日22时41分,年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破亿,比年提前了24天。这一年,《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少年的你》等现象级影片燃爆市场,中国电影正处于黄金生长期。回首70年新中国文化发展,电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未来,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语境下,一路追逐的中国电影将持续提升内容的品质和水准,探索向上之力、向前之路。近期言之有范将陆续推送文化发展70年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胶片摄制的《工厂大门》与《火车进站》等活动影片,标志着电影艺术诞生。
十年后,任景丰导演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开始。此后,尽管经历着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连绵,中国民族电影工业仍然艰难生存和发展。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们告别战乱与斗争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中国电影进入新纪元。
《定军山》
—年
新中国红色经典电影时期
在我国百年电影史上,-年这一阶段的电影发展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国营电影体制的形成和探索、社会主义红色经典电影的产出为两大主题。
建国前的电影业主要以娱乐和教化为功能、私营为主体的形式活跃于历史舞台上。随着新中国成立,具有鲜明政治品质的电影肩负起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逐步完成了由私营到国营的转变。其中几个电影文件与重要事件对此转变发挥着关键作用:
年11月,中央第一个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电影工作给东北局宣传部的指示》阐明了“电影剧本的标准”应当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而不是反苏、反共、反人民民主的”,“电影剧本故事的范围”主要应该是“解放区的、现代的、中国的”,这种对新中国电影未来的期待将中国电影引向了越来越鲜明的政治事业道路。
随着-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三个国营制片厂的建立,国营电影体制形成。
在这一阶段,包括年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年底关于电影制片工作的制片厂厂长会议(即“舍饭寺会议”),年关于电影创作与生产内容的“新侨会议”召开,年设立的观众最喜爱影片“百花奖”等在内的一些重要指导思想和会议也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电影制片、放映和创作的方向,一大批优秀经典作品诞生。
年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相继问世,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年第一次与年第二次的创作高潮:
第一次在年,以国庆10周年为契机,电影界出品了80部影片,例如大众熟知的《林则徐》《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林家铺子》《战火中的青春》《五朵金花》等影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的新片展览月放映,被电影界誉为“难忘的年”。
在年的第二次高潮中,《李双双》《小兵张嘎》《英雄儿女》《早春二月》《农奴》《野火如春风斗古城》《杨门女将》《红楼梦》等成为新中国电影的典范之作。其中既有农业题材、工业题材,也有革命历史题材与少数民族题材,总体上以“工农兵”为电影主人翁,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这一批红色经典电影体现了该时期艺术家们高度社会责任感,也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电影文艺不可分割。
-年:革命电影时期
-年这一时期的电影生产以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年。在这七年中,故事片的生产和创作处于停滞状态。这个阶段的文艺以“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电影为最主要代表,从年到年总共拍摄10部。以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8个剧目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年到年,这一阶段故事片重新恢复生产,作品数量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出现了《闪闪的红星》《创业》《海霞》等作品。这一时期也不只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的时代,新闻纪录电影在此阶段占据大量的银幕空间。如歌颂铁人王进喜的英雄事迹和大庆精神的《大庆红旗》《铁人王进喜》《大庆人》,工业建设记录影片如《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等一批反映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和创造性劳动的新闻纪录影片诞生。
除此之外,还有记录中国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纪录影片《欢呼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我国成功的进行了一次新的氢弹试验》《我国又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等,为以后的科研、历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年
恢复、变革的转型电影新时期
在改革开放,思想文化多元解放的背景下,电影迈入了恢复、变革的转型新时期。至年间,以前被禁映的影片陆续复映,一批电影工作者得到平反,同时还出品了大量反“四人帮”故事片。经过调整和恢复,年中国影坛掀起了一次创作高潮,出现了《从奴隶到将军》《苦恼人的笑》《曙光》《啊,摇篮》等一批伤痕与反思电影,标志着电影进入迅速发展。
我国影史上的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在这一时期的电影舞台上发光发热,创造了中国影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首先,第三代导演迎来了艺术上的丰收期,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的他们在民族风格、艺术意蕴方面做了较多有益尝试。谢晋、谢铁骊等知名导演创作了《芙蓉镇》《今夜星光灿烂》《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一批优秀作品。
其次,以六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为主体的第四代导演接受了系统的电影理论学习,也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在八十年代探索电影新观念时大胆引入纪实美学概念。以吴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郑洞天、谢飞、颜学恕等一批导演为代表的电影人拍摄了《人生》《老井》《巴山夜雨》《我们的田野》《本命年》《野山》等作品。
到了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导演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力求标新立异的他们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极强,产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晚钟》《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活着》《一个都不能少》《那山那人那狗》等优秀作品垂名影史,在90年代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斩获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在内的多项国际电影节奖项,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导演最辉煌的一代。
陈凯歌导演《霸王别姬》
这个时期电影模式有了转变,逐渐从国营电影体制转向市场化发展。年8月国务院颁布号文件明晰了发行的分成比例与利润的留存办法。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电影业规定为企业性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年1月的3号文件《印发关于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直接触及电影业多年来的发行垄断问题,要求电影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年3月的“长沙会议”又明确赋予了电影“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形态义务。这些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电影既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针,同时面向市场化探索特点。
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正式登陆贺岁档,标志国产电影商业化的新路径和新阶段,为即将进入年的电影业提供另一种新思路。
年至今
国际化与市场化探索的电影时期
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电影产业既需直面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外来文化挑战,也需要在国内日渐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探索未来发展之道。
“入世”之前,进口电影已经在中国电影票房市场上占据了不小比例,《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比大部分国产电影更为知名。“入世”初期,进口电影与外资电影商对中国本土电影市场的冲击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国民族电影产业在借鉴与探索中快速发展,《英雄》《十面埋伏》《神话》《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等“1.0”国产大片大量出现,吸引了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
此后,如《疯狂的石头》《泰囧》《失恋三十三天》《美人鱼》《捉妖记》《流浪地球》等商业类型电影,《找到你》《烈日灼心》《亲爱的》《推拿》《山河故人》《嘉年华》《我不是药神》等现实题材电影,以及《智取威虎山》《建国大业》《战狼2》《红海行动》等主旋律电影全方位的展现国产电影进入市场化、多元化发展的全新面貌。
多个规定和文件为进入年后的电影产业保驾护航。年12月国务院通过的《电影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电影制片的降低了市场准入条件,使民营企业可以进入电影发行、放映行业,促进电影产业化发展。
年是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中广电总局共出台了16份文件,连续颁布了4个广电总局令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迅速发展,电影票房、观影人次、电影院与银幕数,每年都在高速扩张,中国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产业化发展。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年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又给进入新时代电影产业的长足发展做了诸多政策保障。
结语
从年全国电影发行收入.8万元到年全国电影票房超亿元,中国电影产业走过了波澜壮阔的七十年:在体制上,从建国前的私营模式转变为建国初期的国营电影体制,到改革开放后电影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再到现在的以市场化为主的运作模式;在内容上,虽然受到不同时期的政策环境的影响,但始终与历史、现实等时代命脉紧密相连。展望未来,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语境下,一路追逐的中国电影将持续提升内容的品质和水准,探索向上之力、向前之路。
参考来源:
[1]尹鸿《新中国电影史》(年)
[2]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年)
[3]钟大丰《中国电影史》(年)
[4]吴倩.国家、市场和市民——试论中国电影政策的三种话语及其变迁(—)[J].新闻爱好者,(06):29-33.
[5]王金伟.近十年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
[6]曹荣荣.试析新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演变[J].电影评介,(14):79-80+88.
[7]金宜鸿.新中国文艺政策与当代中国电影发展[D].武汉大学,.
END
了解更多关于文化70年发展内容,敬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