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人物阅读清明杏花雨,彩凤比翼飞杜牧

北京看白癜风好点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清明杏花雨彩凤比翼飞

杏花村里酒,桥上白露霜,情女林黛玉,偏爱李义山。杜牧苦心为诗,不务奇丽,借诗歌来咏史,评判古今,张扬知识分子的个性;温八叉才华横溢,领花间派风骚,吊古伤情,针砭时弊,气韵清新,风骨犹存。李商隐是写爱情诗的圣手,缠绵深挚和生死不渝是诗歌的两塔主题,细腻逼真,感情强烈,他的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清明与杜牧

俞国荣

一年四季里没有比清明节更能引发深思生死大义的日子。上坟执祭扫之礼,面向永恒的家,生死觌面。宋人高翥的名诗《清明日对酒》记述他的见闻和感想: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晚唐名家杜牧的七绝《清明》所抒发的情意,用笔婉曲,虽然看去浅显得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多雨。行人拼命奔避,谁都不想淋湿。杜牧,特立独行,他要踏春、饮酒、听雨、赏花。牧童的回答反映出诗人的理想:酒肆设在远离城市,遍开杏花的乡村──杏花村。此诗作于42岁至44岁之间,池州刺史任内。唐代池州又名池阳郡,管辖四县:秋浦、青阳、至德、石埭。池州治所秋浦县,即今之安徽贵池,杏花村在贵池县城西。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县人。万年县与长安县是京兆府县,所谓天子脚下。京兆杜氏,是魏、晋以来数百年的高门望族,远祖西晋杜预拜将封侯,又注《左传》,名垂青史。杜家在唐代尤其显赫,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是文韬武略了得,抱负远大,志趣高洁的杜牧,要么做幕,要么守僻左,终其不足半百之年的一生,有志难伸,离开人间的最后一年虽然当了中书舍人,也不过是起草诏诰,皇帝的文告撰写者,到了皇帝身边还是无法实现平生大愿。他的政治理想是辅佐皇帝做尧、舜那样杰出的政治领袖:削平藩镇,加强统一,平靖外侮,收复失地,使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风俗清淳。事实上,晚唐君主昏庸,政治混浊,人民的苦难日深一日,所以睿智的杜牧一直生活在美好理想与丑陋现实的苦斗中。

杜牧不仅诗文出众,还继承了祖父杜佑经世致用之学,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谈兵论政,令人折服,他注解的《孙子兵法》,闪烁着不朽的光芒。在《赤壁》一诗中,他把自己跟定鼎三分天下的儒将周瑜做了比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他认为之所以未能做到周瑜的成绩,只因怀才不遇于时。周瑜的成功全靠天时。倘若东风不起,决定国家存亡的赤壁之战绝对输得很惨,大乔小乔都会掳走锁进曹操的铜雀台。而他杜牧虽落得个失败下场,但他是埋进泥沙里的折戟,千载之下铁戟犹在,铁永不会教岁月消蚀掉。后人自会持去,下一番琢磨淘洗的工夫,从而获致公正的评鉴,给予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

选自《吉林日报》有删改

赏析:

一首杏花雨,道出了杜牧对清明的感慨,对世事的感悟。清明祭祖,思念故人,面对荒冢不免生发感念。作为晚唐七言绝句的能手,杜牧常常从历史实践中得出诸多的感慨,他的诗歌题材多种多样,写景抒怀,宫怨边词,咏史状物,无所不有。选文以写清明开头,侧重介绍杜牧的诗歌特点,言辞中肯,评价客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诗人杜牧形象。

鸡声茅店月

付秀宏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曾评价晚唐温庭筠为“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文思敏捷之人,古有曹植数步成诗,而唐人温庭筠能八叉手而八韵得,故被人称“温八叉”。

相传有一年,温八叉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路经陕西商州,夜宿城北板桥小镇,这板桥镇因河上置板桥而得名。时值春节过后,客店门边的春联还在:茅店客家雄鸡报晓催君早,残月西天板桥已响踏霜声。温八叉看了春联,叹曰“俗民不俗”,竟触起了心思——自己怀才不遇,顶残月、踏清霜、住茅店,迫于生计而奔走,正是此情此景。

晚间,温八叉与店主攀谈,知此联出自店主之手,不觉话语投机。店主知对面乃是温八叉,早闻八叉才华,遂请其题诗留念,八叉挥毫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店主连说“妙而难言!”温八叉乘兴,写就《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店主如获至宝,请人裱糊,悬挂中堂。《商山早行》很快传入长安,轰动京城。

《商山早行》能声名远扬,主要得力于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而来,舍弃一切语法关系,十字写六件事物,全用名词,罗列出视觉及听觉等意象,创造了一幅清冷、辛劳的踏霜早行图,因而寂静之下的羁愁旅思历历在目。后人常以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细微处见天地的温庭筠,为何信手一挥,就才情盎然?我以为,名词组合,不用动词,手法虽简练,却是造心境之笔法。

无动词而有动妙,可谓无中见有、静中觅动,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宋代韦庄的《早发》诗云:“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它与温庭筠诗句所造的景物大体相同,情调大体相似,诗中用了“唱”、“嘶”这两个动词,却远不如温庭筠诗句来得深刻。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联句,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的高度;温庭筠的一个“霜”字,不知比欧阳修的一个“春”字,深蕴了多少真情实感?

温庭筠人称“温八叉”之外,还号“温钟馗”,因其长相异常丑陋、性情直,这钟馗大人一生不顺,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乃是坎坷经历与真性情碰撞的结果,身居宰相的欧阳修一时玩弄文字所得怎能与之相比?

反复品读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鸣声可闻,人迹可见,板桥霜印,印入心间,甚可将冬季清晨清冽的寒气吸到肺中了。把一个一个精选名词组合起来,就是渲染,如同写秦淮河可渲染为“桨声灯影”一样。

(选自《检察日报》)有删改

赏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游子在外、人在旅途,孤寂之情,思乡之苦,旅途艰辛,失意的无奈。诗句十个字,六个意象,虽是诗人信手拈来,却是他人生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晚唐诗人温庭筠,因其长相丑陋,一生不顺,然其意境深远,词句清丽的诗歌,却让他万古留名,熠熠发光。

黛玉喜欢李商隐

慢手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我一直非常奇怪为什么林黛玉要特别提出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诗当然很有奇趣,本是雨打残荷的自然景象,却反而弄出残荷为雨声留驻的反向意境,弄得残荷有情,雨声有情,听着这声响的诗人,更有情。但是李商隐最高超的艺术成就,当然还是他那些意向朦胧、似梦似幻、摄人心魄的无题诗。一直很有艺术修养的林黛玉,为什么要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呢?

在林黛玉短暂的一生中,什么是她最关切的事呢?当然是爱情。爱情是她唯一倾注心血的事情。贾府里热火朝天的争权夺利,蝇营狗苟,她老人家能看明白,但是却置若罔闻,冷冷旁观。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和宝玉在一起,找到一个她认为的身心的全然依靠。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她才会听到牡丹亭的歌词就潸然泪下,看到西厢记的句子就没齿难忘,甚至到了脱口而出,给薛宝钗留下话柄的地步。正因为这其中的女性对爱情之追逐,和她的内心丝丝相扣。

而要论爱情诗的高下,汤显祖、王实甫又怎么能比得过李商隐?现代人可能会看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可我就不信林黛玉看到这样的词句,会不心神领会?会不心驰神往?她能欣赏略显浅白香艳的明曲,就欣赏不了更加高雅深情的唐诗?

所以,林黛玉不仅不讨厌李商隐,而是正相反,她非常喜欢李商隐。她之所以说出“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不过是她太怕别人(我看尤其是薛宝钗)从李义山的诗中,联想到她的心事,从而窥探出她内心里爱的汹涌与渴望。这种汹涌与渴望,是那个社会体系里所绝不容许的,是会遭周遭的人所鄙薄的。

只不过,她为了撇清自己,未免表态得太夸张太急切了,黛玉啊,在我看来,你这句评价,根本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

选自《新闻晚报》

赏析:

哪个才子不爱美?哪个才女不逐情?黛玉口说不喜欢李商隐,你要知道“此地无银”是本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读了心里滴血,眼里流泪,心神领会,心驰神往。文章借黛玉之口,赞扬了李商隐在诗歌上的成就,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歌高超的艺术魅力。

中学语文高江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ly/6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