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夜话赤壁赋图(书画中国系列)
(杨士贤《赤壁赋图》30.9*.8cm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一词两赋,三咏赤壁,人生如梦,江山如画。感谢黄州赤壁,更感谢黄州赤壁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人苏东坡,如果没有那些唱吟赤壁的天籁之音,古老的中华文化一定会多了一种寂寞。惊涛拍岸,卷起的千堆浪花穿过乱石、穿越历史、穿透时空。元丰五年(公元年)的夏秋,中国文化史上不甘寂寞的年份,黄州的赤壁不再寂寞,因为贬谪于黄州的苏东坡没有选择寂寞。
乌台诗案,因言获罪,保留官籍,变相隔离,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开黄州地界,苏东坡的黄州岁月无疑处于生存的低谷,把生存的低谷打造成生活的高峰,使生命曲线得以完美地呈现,这是东坡的精彩,也是历史的精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个伫立江边的多情大叔用深邃的目光注视江天,江风吹乱了他的白发,江流濯洗着他的脚踝,没有硝烟,只有文章,那一刻的记录便是千载的永恒。东坡身陷黄州,无法亲临赤壁真正的古战场,驻地附近这座赤色的山峰便成为他怀古的寄托,有好事者说那就是周瑜谈笑中打仗的舞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尽管也是听说的,但东坡居士没有写日记,而是生成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它是散文诗的瑰宝,它是豪放词的巅峰,艺术的绝唱空谷回音,响荡千年。赤壁依旧枕长江,东风西风又何妨。千古风流文章在,哪管后浪推前浪。
(杨士贤《赤壁赋图》局部)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天上明月,江上清风,扁舟随波逐流,漂浮于石壁之下。船上已是杯盘狼藉,二三仕子击舷而歌,更有洞箫客倚歌而和,其声如怨如诉。酒后的悲伤来自一位姓杨的道友,道士比较关心生命的长度,他在一苇与万顷之间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但苏东坡不这么认为,自然是人眼中的自然,人又是自然中的人,生与死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把生命融于自然,生命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此,便可尽情地享受生命中取之无禁的清风、用之不竭的明月,从而达到永恒的境界。
(杨士贤《赤壁赋图》局部)
“是岁十月之望”,苏东坡又与二客“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深秋的景观异于夏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枯水期的江山已“不可复识”。这一次苏东坡选择了登岸攀岩,危崖之上,他“划然长啸”,声震夜空,但见“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这是人与自然的合唱,人快乐了,自然也跟着快乐。回到船上,一羽孤鹤在长鸣声中掠舟而过,半梦中的苏东坡似乎听到有羽衣道士在问:赤壁之游快乐吗?不用回答,已知结果,那飞鸣的夜鹤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快乐了,人当然也快乐。
(宋词邮票—苏轼《赤壁怀古》)
赤壁三绝,是苏东坡发自肺腑的人生思考,他和山水对话,和历史对话,和时空对话,思想在对话中得到升华。人生是有无数个刹那所组成,刹那的快乐就是人生的快乐,苦中作乐,知足常乐,与时舒卷,和光同尘。
苏东坡三唱赤壁的千古文章,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士子再创作的最佳母本,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化作立身立心的源泉。以赤壁赋为题意的绘画作品尤为突出,名家踊跃精品不断。南宋杨士贤的《赤壁赋图》(《前赤壁图》)创作时间与东坡写时比较接近,是留存至今较早年代的画卷。此画再现了苏东坡与友人夜游赤壁时的场景,陡峭的悬崖下江水急速地涌动,近岸江流形成拍打岩石后的扩散浪花,一篙渔舟起伏水面,舟子尽力平衡把稳小船,舟中主客安闲地感受江岸的景致,远山连绵,近水澎湃,幽壑纵横,层林摇曳,流光洒向整个画面,似静似动,如梦如幻。
杨士贤是北宋宣和年间画院待诏,工于山水人物,靖康之耻后流落江南,继续为南宋服务。《赤壁赋图》现存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
(明仇英《赤壁赋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局部)
引文出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后赤壁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