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主,黄州山水原多情
文/唐中云
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讲《赤壁赋》了,仿佛是永远也讲不厌。我爱极了此文,愿意时间停留在此刻的课堂,停留在这一片“文赤壁”的清风明月中。于是,自己开始思考,为什么我是如此喜欢这篇文章?
也许是因为刚刚走进了蜀地看了那成都的山水,也许是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变化,于生活又有了些理解,我这回感觉好像离那赤壁的清风明月更近了些。
我感觉理解此文的关键都在第一段中,那段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得非常轻松,读完读者的心也和苏轼一样飘飘乎羽化而登仙。这是初读,初读时只能看到表面的轻松的快乐,而那份忧愁和沉重则藏在文字的背后。再读,我会留意,作者反复强调这里是“赤壁”,“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这里却不是真正的打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是知道这个的,这里通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这里必须是赤壁呢?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寄托的情怀。再看时间,壬戌之秋,也就是他差点掉脑袋的“乌台诗案”过去三年后的时间,所以此文的作者是已在此赋闲三年的苏轼,是东坡种地三年的苏轼。面对赤壁的月亮,不由自主地朗诵起诗经。此时长江浩浩汤汤,驾一叶扁舟在上面自由游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别提多惬意,顿时有飘飘欲仙之感。而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暗含悲伤的因子的是作者那不由自主吟诵的诗歌《月出》,《诗经》中《月出》是怎样的呢?“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翻译出来是这样的: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的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信我心焦。正是这轮多情的月亮引起了苏子内心的悲伤的情愫,正是这首诗歌流露了苏轼在轻松外表下那沉重又失落的心情。
如果说第一段的悲伤是暗含的,那么第二段则是悲伤的放大。苏子自己仿造屈原的楚辞体来了一首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那轮月亮引起的美人,她是作者理想的象征,他远远地望着她,可望而不可即,她在遥远的地方,她藏在作者那内心的深处。这理想求之而不得的怅惘被那敏感的“客”捕捉到了,或许陪苏子游玩确实有“客”。但文中的“客”其实就是苏子内心自我的外化,因为只有他自己才最了解苏轼现在的心情,才能用萧声表达了那忠心追随理想的情愫、那倾诉哀怨却又无人理解的悲哀。
第三段,便是主人问客,箫声为什么如此悲哀?苏子的另一自我——“客”道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作者由今天的赤壁之月想到了曹操横槊赋诗时的月亮,即今月曾经照英雄,可是当年建立功绩的英雄已经消逝了。何况作者自己现在赋闲在此捕鱼打柴,平庸度过此生呢。所以作者顿时感到少年澄清天下之志的渺茫,人生苦短之感叹,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和无力的感慨。作者幻想能得道成仙,但自己又知道成仙获得永生之艰难。至此,主客的心情悲哀至极。面对仕途的坎坷、功业的无成、生命的短暂、自我的渺小无力,这道难题摆在面前,好像谁都不可能战胜它。
苏轼是个例外,他生下来仿佛是为了挑战难题的。虽然谁也没法去宽慰他,苏轼只有面对这江月从中寻求解脱。请看这月亮虽有圆缺但最终还是没有增大和减少,请看这流水像这样一直流逝,却从不曾回头。三年里他与这清风明月相伴,参悟了很多道理。他明白这里的“水”和“月”包含了“变”与“不变”的因子。解决难题的秘诀就藏在其中。如果从变化的观点来看天地宇宙,天地宇宙永远在变,正如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既然一切都在变,那么英雄的功业会变成陈迹,我的功业未成也有可能变成有为,我的倒霉可能会有时来运转。总之,变,让外物一切皆有了可能。有变,就有希望,就不必为无功名而悲哀。而如果从不变的观点来看宇宙天地呢,那么,万物和我都是静止的,瞬间就是永恒,我和万物互相包容着存在,我即万物,万物即我,一直永恒地存在。或者,我和万物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比如“道”存在于天地间,周而不殆,永恒地存在于天地间。就像庄子在书中所讲“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气。杂乎芒勿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之行也。”物和我是一样的,是长存的。既然如此,我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我什么都有,我的生命也不再短暂,更不觉得渺小。那么我又还羡慕什么呢。接着苏轼又宽慰自己,万物都有自己的主人,不是自己的,我一丝一毫也不取,功名利禄运气机会等等,都不属于我,所以也不必为没有取得而怨愤。而赤壁的清风明月却抚慰着我,它们没有主人管,我可以无拘无束地取得它们,既“无禁”又“无尽”,在这里呆三年,五年,总可以享受它们。这是化用李白《襄阳歌》中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而来。苏轼提示自己,抛却功名,因为它最终不是我的,享受清风朗月,因为它永远可以任我取用。而我和客此刻正在享受。到此,悲痛之极的情怀释然了。
“客和我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其实,我们大可理解苏轼的“本我”和“超我”在对话中达成了共识,融洽地在内心共存,矛盾化解在这“赤壁”的清风朗月中,苏子内心豁然开朗,但不知什么时候,哪个时刻达到这种融洽的。所以说“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道人生短暂、渺小的难题,屈原、曹操、李白都碰到过,世人都在痛苦地思考过,而苏轼在人生的最低谷,在“赤壁”的游玩散心时,清风明月启迪他解决了这一难题。从此苏轼释然地面对人生,达观乐观地面对困境,从而缔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文赤壁”。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经历困境、遭遇命运的重围,所以,理解《赤壁赋》、拥抱这饱含哲思的清风明月就变得尤为重要。
清风明月本无主,黄州山水原多情,它们在那守候多年,抚慰了很多迁客骚人,他人没能写出来,但经苏轼的耳目,发现了它们的灵性,经苏轼的手笔,有了化解困境的魔力。下一次,我还喜欢讲《赤壁赋》,和学生一起去游文赤壁,打开学生那双哲思的眼睛,发现更多的启迪。
唐中云,清华附中语文老师,高级教师,热爱课堂,热爱古文。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研究所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