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马少军赤壁赋杂记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5951583.html
少军按: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被选到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里面了,题目就叫做《赤壁赋》,这两天刚刚上完。我还是没忍住给学生讲了苏东坡,而且还没讲完,就已经下课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这是极大的一种错误,我们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本上。这几年,好多专家在强调文本解读,跟作者有关的事稍微扯得一多,就会被认为是一节失败的课。我很同意这样的观点,并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地去践行这一点。但这次我还是没忍住要讲,这和我自身的几个缺点有关。一是我废话特别多,一旦扯起来就没完没了,还非要把自己和别人都扯高兴了。二是我是一个无法彻底克制自己的人。对这一点我自己都非常讨厌,但怎么都改不了。比如现在,人到中年,胖成这个样子了,每天看一眼镜子,我都讨厌自己,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要多吃几口。前两天老同学杨亚平从陇西给我寄来了些腊肉,我一直告诫自己,这东西太咸太肥腻,绝对不能多吃。但当我一想到冰箱里还有一块腊肉,就不能专心地去干别的事了,非要去切下一片来,放在口中嚼着,才觉得心安。最后直到把那些腊肉吃得一点不剩时,就又想起减肥的事了。我做好多事都是这样的,基本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就像这次讲苏东坡,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人还比较感兴趣,希望我多说一说,我便自鸣得意,一顿胡扯,花费去了一节课的时光。关于苏东坡,我大概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我让同学们背出一首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诗,大伙异口同声背出了《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然后我问大家,这首诗跟你以前学过的唐诗相比有什么不同呀?问完了我就后悔,这问题太难,太宽泛,问这个干嘛!结果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比较意外。他们说苏东坡在这首诗里面讲哲学道理呢。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吗?我感觉这句话就说出了一点唐诗和宋词的区别。我趁机又问他们,知道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吗?结果大家没有不知道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里面明显有议论呢。由此,我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来说明宋人作诗的尴尬:“我认为一切好诗都被唐人做完。”钱锺书也在他的《宋诗选注》里说,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前面立着这么一座伟大的高峰,宋人该怎么办呢。这时候苏东坡横空出世,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努力,扩大诗的表现范围,不仅和唐人一样写景抒情,还要在里面发议论,讲道理。这本来是散文要干的事。就这样,在唐人面前,在诗的创作上,宋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也就是说,苏轼在这里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二是词。我让同学们背一首苏轼的词,不出所料,都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人在做诗这件事上,虽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但并没有干翻唐人,于是,就使劲地填词。一问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宋词大致可以分出两个流派,一个叫婉约派,一个叫豪放派。其实词的主流是婉约的。它写落花,写木叶,写禽鸟,写溪山烟水,写梧桐秋雨,写青缸案前明灭,写西风帘外销魂,写枕上诗书闲处好,写门前风景雨来佳。而写到最后,它基本成了文人案头把玩的东西。它本应该是这样的。但旷达豪放如苏东坡者明显不满足于现状。他写云海天崖,功成名遂;写大江东去,惊涛拍岸,江汉西来,狱草烟深;写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这样一来同样是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让辛弃疾这样受了一肚子窝囊气的英雄人物可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抒发一腔豪迈之气。这又成了一代宗师。三是文。提到这一点,孩子们都能说出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八大家其实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这个运动的核心理念是提倡先秦两汉优秀的散文传统,反对六朝以来讲究声律、辞藻和铺排的骈俪文字。但苏东坡似乎是个矛盾的存在,居然在这样的同时,写出了《赤壁赋》这样华美整饬的赋文来。或许这东西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才情吧,比如王勃写了《滕王阁序》,杜牧写了《阿房宫赋》,都成了天下至文。如果咱们现在说苏东坡的《赤壁赋》能代表整个宋代的文章高度,估计反对的人也不是很多。四是书法绘画。说起宋代书法,孩子们有好多都知道苏黄米蔡四大家,还有个孩子补充说,本来应该是蔡京,结果因为人太坏,换成蔡襄了。苏轼的书法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和王羲之《兰亭序》齐名的、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现在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至于绘画,好多人都认为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的开创者。第五,说点什么呢。我问孩子们有什么补充的没有,好多人一起喊东坡肘子东坡肉。一个喜欢琢磨着做点肉吃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是苏东坡身处北宋的政治漩涡中心,一生多次被贬谪,最后一直被贬到海南岛,并且死在了回来的路上。这样的生活值得去热爱吗?但他不管是被贬谪到哪里,好好吃饭,好好玩耍,而且还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所以我告诉孩子们,应该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对我们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赤壁赋文/苏轼?解读/马少军这篇文章也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乌台就是御史台,监察百官的地方。而乌台诗案本身就是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给安上了这么大的罪名,基本就是死刑了。苏东坡名气太大了,才华太过出众了,想要弄死他的人可不在少数啊。最后还是王安石救了他。他给皇帝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东坡因此得以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是,一代大文豪到黄州训练民兵去了。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觉得林语堂对王安石是带有极大的偏见的。但从乌台诗案中他对苏东坡的态度来看,王安石的格局并不像林语堂说的那么狭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七月既望,就是是七月十六日,从这个时间来看,苏东坡很有可能是奔着月亮去的。前面我还说到过,苏东坡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即使不是处在人生的最低谷,也很少专门去找一个夜晚去欣赏月亮。跟古人相比,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乏味,生命之所以单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的废物。“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居然还带着酒食。拿什么下酒呢?我们有可能会选择猪头肉,但在这样的夜晚,是多么的不相配。苏轼的下酒菜,是《诗经·陈风·月出》。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月下美人图啊。看到美人漂亮的容颜和优美的仪态,心里忽然感到很忧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月光下,江天一色。一叶小舟,自由地飘荡在这样的世界里,简直就像是在天上。观赏美景是让人十愉悦的一件事情。王羲之在他的《兰亭序》里,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直呼高兴。“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东坡说他高兴,所以就敲着船帮子唱了起来。但最后一句说他所向往的美人在天边,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了想法,他真的高兴吗?美人是谁呀?一个受过严格考试训练的学生马上回答出了这个问题,苏东坡是在说圣君贤臣的政治理想呢。我必须承认,现在的学生都太老道了,这家伙一句话就直戳苏东坡的心窝子啊。但我还是以屈原李白为例,强调了古典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段对音乐的描写,绝了。但问题是,苏东坡在那里唱,客的伴奏,为什么这么悲伤欲绝呀?这是个厉害角色,他用音乐说出了苏东坡的心事。这让苏东坡非常震惊,容色都为之改变。我想他不是被音乐打动的,而是感觉眼前这个人洞穿了自己的心事。不过这只是我自己狭隘的偏见,或许真正悲伤的,还是那个吹箫人,而苏东坡正在那里诗经下酒,纵声高歌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当苏东坡问道客为什么这样悲伤时,客用曹操作的实例,来说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伟大如曹操者,如今也灰飞烟灭,影都找不着了,何况我们普通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还是和王羲之一样,在感叹人生苦短,而且他直接说了出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苦短,自然永恒。古往今来,这永远是一个让人奔泪的话题,特别是面对一轮明月的时候。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也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但是苏东坡好像并不这么看,所以他下面对客做了一番开导。“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东坡顺着客所说的水与月展开了一番议论。他说水虽然流着,但水还是那个水,月亮虽然有着月缺月圆的变化,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这就讲到了变和不变的哲学道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他说如果从变的角度看,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关键是你要看到当下此刻,我们占有着一个美好的夜晚。那迎面吹来的风,那悬挂在山间的明月,都是需要我们去享受的东西。于是,一醉方休,一觉到天亮。从这里看出,苏轼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有热爱自然山水的美好情怀,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马少军

别忘了点赞和点“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ly/785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