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中国摄影出版社年8月第1版)汇编原农业部发布的第一、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共39项(其中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5项)。跟随接下来这组图集,感受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与多样。
辽宁宽甸柱参传统栽培体系
标示着传统柱参种植的石柱亭和石柱子。(王娟摄)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是人参在东北的产区“南极点”,这片紧邻国境线的区域,是柱参的家乡。宽甸满族自治县有着适宜种植人参的自然条件。这里地处辽宁省南部地区、长白山余脉,林地面积多,森林覆盖率达到78%。温润的季风气候,每年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降水。当地参农模拟野山参的生长环境养参。他们培育出的柱参生长到一定年数后,药用价值接近现已濒危的野山参。近年来,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进行林下种植,让柱参的生长回归到自然中去,成为参农首选的种植方式。这一传统的种植方式,达到了参林双赢的效果。这种方式为人参的生长创造了原始的、天然的环境条件,对森林群落的恢复和资源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邹宝良摄)科尔沁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交接地区,有一片历史悠久的天然牧场——阿鲁科尔沁草原。阿鲁科尔沁草原位于今赤峰市。这里是理想的游牧场地:河流密布、草原广袤—核心区超过平方千米,使游牧活动全年都能有充足的水草资源。在此之外,大兴安岭既为它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还给生活在这里的牧民提供了制造工具的木材;这里还与农耕区接壤,牧民可以方便地获得牧区无法生产制造的用品。在讲求“智能”的当下,这里仍保留着以牛、羊、马为主要牲畜品种的传统草原游牧系统。牧民—牲畜—草原(河流)的三角依存关系在阿鲁科尔沁草原被延续至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
犹如珠链般的坎儿井灌溉了吐鲁番盆地的大片农田。(夏铨摄)吐鲁番深居中国大陆内部,温带荒漠气候让这里炎热而又少雨。与年均毫米以上的蒸发量相比,16毫米的降水量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极端干燥的气候,让吐鲁番有着“火洲”之称。这样的环境看起来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但是,吐鲁番偏偏还是沙漠中的绿洲。吐鲁番四面环山,西有阿拉山、北有博格达山脉、南邻库鲁塔格山,四周高、中间低,是典型的盆地地形。每年夏季,气温升高以后,四周山脉的积雪便开始消融,产生大量的融水。冰雪融水渗透地下,给吐鲁番带来丰富的地下水。吐鲁番地区的人们沿着地面坡度,在地下开挖水渠,并最终将地下水引到农田和民居,这便是坎儿井,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之一。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就是在干旱荒漠地区运用独特方式、引高山雪水入地下潜流、灌溉农田的农业水利生产系统。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坎儿井可以被称为“生命井”。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夏津的桑树经过多年改良,如今的葚果颗粒饱满、果肉肥厚,汁溢鲜嫩,味甘如蜜,状似草莓,不仅个头大,而且灌浆后口感甜蜜。(马志勇摄)
夏津县位于山东西北部,历史上黄河干流两次流经于此,造林固沙的信念在夏津人的心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桑树生命力旺盛,耐旱耐贫瘠,对土壤的适应性极强。它的根系发达,根幅是树冠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固沙的能手。此外,桑树兼具经济效益,成了为夏津黄河故道固沙的不二之选。
种植桑树不仅改善了夏津人们的居住环境,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明清时期,桑蚕丝织业一直是夏津人的主要劳动收入;从不迟到的桑葚,在饥荒之年,填饱了夏津人的肚子。如今,夏津黄河故道遗存的核心区亩桑树,也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桑树群。其中千年以上古桑树百余株,百年以上古桑树多株,涉及今天的1个村庄,被命名为“中国葚果之乡”,是远近闻名的“中国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
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是农业、林业、渔业相结合,在独具特色的沼泽洼地中巧妙利用垛形土地的湿地生态农业系统,已有上千年的造田耕作历史。(奚鸣君摄)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河网纵横、湖泊密布。与周围地区相比,兴化地势低洼,如同“锅底”。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宋元时期起,兴化人开始修筑垛田,在垛田上进行农业种植。垛田的雏形是架田—在沼泽地用木桩、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盖土壤,形成田块。后来,人们选择沼泽湿地中的地势稍高处,用泥土堆积起来,形成高出水面1米以上的田块。垛田的形状因河沟宽窄而变,大的不过数亩,小的仅有几分。在还没有化肥的年代,在垛田上劳作的农民,把疏浚河沟挖出来的泥浆和杂草,作为有机肥堆积到垛田上(这种方式被称作“罱泥”“扒苲”),使得垛田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逐渐增高。高出水面数米的田块,在洪水来临时,丝毫不受影响,为兴化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庇护。同时,垛田的地势高,排水良好。罱泥、扒苲的堆肥方式,使得垛田的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各种作物在垛田上都能长势良好。如今兴化垛田总面积已达47万亩,核心区6万亩,被农民种上了大面积的油菜。每当油菜花开的季节,湖荡里的块块垛田全是黄灿灿的一片,连成了“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当地农民利用田鱼除草,施肥,除虫,促进生态平衡。(汤洪文摄)青田地处瓯江流域中下游、浙江省东南部的丘陵地区,境内多山少田,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区。每年插秧的时节,也是鱼苗被投入稻田的时候。在接下来六七个月的时间里,水稻为田鱼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田鱼则为水稻松土增肥、消灭害虫。在这个过程中,水稻扮演了生产者的角色,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是消费者,而溪水中存在的细菌和真菌则是分解者。三者互利互惠、各司其职,构成了一个不需任何外界物质介入的自循环生态系统。在这种“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模式中,农业生产所需的材料在大自然中都能找到,几乎不需要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保证了稻田湿地的生态平衡,也解放了当地农民的生产力。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清晨从空中俯瞰西湖区白乐桥,民居与茶园完美地构成了一幅田园诗画。(王艳萍摄)
北纬30°是世界公认的茶叶产区黄金带。杭州西湖,恰好被这条黄金带穿过,是龙井茶的故乡。西湖西南畔的群山上空,常常氤氲着从西湖飘来的水汽。连绵的群山阻挡了北来的寒气和南来的暖流,氤氲的水汽在炎热的亚热带气候中,既遮挡了部分光照,又提供了足够的湿度。龙井茶树便在这独特的地理小气候中生长,以此培育了龙井茶叶色翠、形美、香郁、味醇的特点,以及“淡而远、香而清”的独特味道。“西湖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到今天,西湖龙井茶已经冠列中国名茶之首。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考究的采制技术也是成就西湖龙井茶的重要原因。西湖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特点:早、嫩、勤。鲜叶嫩、匀、绿是龙井茶的基本要求。在鲜叶采摘回来后,还要经过八道工序才能制成成茶。炒制过程中,对“抓、抖、(透)搭、拓(抹)、捺、推、扣、甩、磨、压”十大炒制手法的灵活运用,是考验一个茶农是否成熟的标志。湖北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
赤壁羊楼洞的茶园。(夏正锋摄)
羊楼洞镇位于湖北蒲圻(今赤壁市)西南,是湘、鄂两省的交界之处,属幕埠山脉北麓余峰、湘鄂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带,是茶马古道的三大源头之一。这里从汉晋时期开始种茶。唐代以后,茶叶种植全面铺开,蒲圻地区“唯以植茶为业”,茶叶成为羊楼洞的主要产业。湖北赤壁羊楼洞砖茶文化系统,就是以茶叶种植和青砖茶加工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青砖茶又称“砖茶”,属于黑茶类,因外形像砖而得名。黑茶特指颜色为褐色的后发酵茶类,唐朝就有“渠江有薄片,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之说,那是因为古时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减少货物体积,于是将茶蒸压成团块。在加工成团的过程中,要经过湿坯堆积,所以毛茶的色泽逐渐由绿变黑,成品团块茶叶的色泽为黑褐色,并形成了茶品的独特风味,这就是黑茶的由来。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从江加榜梯田三家寨景点,加榜梯田是国家湿地公园。(张琪摄)
从江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的群山之中。每年清明、谷雨前后,居住在从江的人们开始了一年的忙碌,这便是插秧的时节。农民把水稻秧苗栽种到水田里,同时也把鱼苗放入水田中。这种鱼是在不断的发展中,经过从江特有环境的自然选择以及劳动人民的人工培育所产出的、从江特有的稻田鲤鱼品种。
等到水稻秧苗返青、鱼儿长到三指宽的长短时,幼鸭也被投放到稻田里饲养。此时鸭子尚小,还不能对水稻和田鱼构成威胁。稻田里鸭子的投放,十分讲究。作为杂食动物,如果投放时机不对,鸭子对水稻的生存将构成威胁。从江人民大概在3个时期会把鸭子放入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是从江侗乡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其为特色而形成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正是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特点。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农业系统
冬季的龙脊梯田。(韦毅刚摄)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桂交界之处,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龙胜县有着“万山环峙、五水分流”的地理特征。这里山高水急,沟幽谷深。全县有1座海拔在米以上的山峰,龙脊梯田便隐藏在这深山之中。在梯田开创的初期,壮、瑶族人把梯田建在山腰以下,壮寨和瑶寨村庄建在山腰上,山顶的森林则被保留了下来。这个原则一直被遵循着。人们深知森林对于梯田来说有多么重要。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保证了龙胜山区有充沛的雨量供给,这些被保留下来的植被便是天然降水的存水储水装置和调节装置。茂密的植被将天然降水保留下来,并缓冲了山顶水流的速度,增强了雨水向地下渗透的能力。汩汩清泉从林中潺潺而下,在龙脊梯田区形成“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景观。内容摘编自
主编:高扬
开本:1
版次:年8月第1版
定价:98.00元
?以「影像志」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风貌和传统文明发展历程;
?按照地域分布,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特色、产品特点、气候条件和耕作技术,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
?读者得以直观地认识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探索科学的保护和传承办法;成为我国农业文化向世界展示的一扇窗!
购买方式:
1、保存下图至手机相册,
、打开手机天猫扫一扫,
3、选择该图片,即可购买
新书一份宝贵的脱贫攻坚时代影像,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创作遇瓶颈?这里有拍出佳作的10大秘诀摄影人必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摄影百科全书”
跟随耶鲁学派“引航人”托德·帕帕乔治,直抵“摄影的核心”
改变世界的十大名酒
跟随格里·巴杰,重新读懂摄影“中外摄影对着拍”画册出版5个任务清单,让你的风景摄影提升新高度5种口味!为你的照片加点料按下快门,之后呢?《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三卷本)问世一天4小时,如何用好光?文献摄影典范之作:图文映现中国匠人的痴情坚守好照片背后的规则,你知道吗?风光摄影千篇一律?不妨研读传统美学,滋养你的创作00年第一问,摄影是什么?
36种古典影像工艺,重温摄影术诞生的第一个百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
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影像致敬农业文化遗产无人机航拍,怎么拍才有趣?什么,成就了莎莉·曼?就地取材轻松取景:手把手教你用手机拍出创意!世间最美的50座城堡,浪漫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历史街拍的5个任务清单,敢来挑战吗如何让你的照片吸粉无数?50位Ins超人气博主亲身分享征集「点亮—名企业家摄影艺术丛书」征集进行时
00“岭南明珠·生态始兴”全国摄影大展
影廊影像见证40年之巨变王建中:我拍下了我磅礴的心跳——恢弘长卷《黄河三峡》出版《黄河三峡》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京举行
携手半生一道追光逐影:一对美国华裔夫妇的光影世界
雪落无声:王玉文的自觉与自省王玉文:40年奔走创作,影像定格下工业时代的肖像50幅历史影像,带您追忆97年风雨历程40年前和40年后的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在这些照片里了话题主席令使摄影不再“二等公民你的照片被侵权了,怎么办?荷赛这盘菜,你有点腻了吗?
看不懂大师作品好在哪,怎么破?
做一名摄影爱好者又何妨?
何为好照片?他们为什么受人尊敬以书证史,本摄影书了解中国摄影的来龙去脉影史甲午战争爆发时,这个英国女人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你真的了解“直接摄影”吗?摄影史绕不开的15位杰出女性摄影师38幅经典名作里的她:每个女孩都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年历史里摄影的各种“第一次”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