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想要名声响亮,似乎很容易似乎又很难。经济发达的城市,比如北上广深杭等等,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些城市经济欠发达,但是历史悠久,也被人们熟知,比如洛阳、开封、邯郸等等。中国城市数百个,每个城市都在为提高知名度想尽办法。
前几年,湖北省的历史名城襄樊更名为襄阳,引起人们的热议。古籍有云:名可名,非常名。名称作为一个称谓是暂时的,部分城市投入到改名的热潮之中,他们希望改名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庸改名为张家界、南坪改名为九寨沟、徽州改名为黄山等等,巧借改名,这些城市知名度有所提升。
大庸、南坪、徽州等地改名成功了,因为他们拥有迷人的山水景色。湖北一县城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于是也选择了改名,当然十分成功。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没错这个改名最成功的城市就是赤壁市。
赤壁市是湖北省东南方向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赤壁历史十分悠久,在三国之前,先后属于荆州云梦泽地、荆州南郡地、荆州江夏郡等。到了三国时期,此地因为湖中盛产蒲草,蒲草多用来编织蒲团,将此地设置为蒲圻县。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年的七月至十二月发生了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包括赤壁遭遇战、乌林追逐战、华容道逃窜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战场纵深三百余里。赤壁之战的结局大家都清楚,曹操因为水军战斗力薄弱,加上自负轻敌、战略不当,最终战败。刘备、孙权巧妙使用火攻,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军事案例。
赤壁之战后,曹魏实力损失过大,给南方刘备、孙权提供了发展的极佳机会,使三方实力更加接近,所以说赤壁之战使天下三分的局面初步形成。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一千八百多年,可是赤壁之战的地点在哪,这一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赤壁之战的位置从唐代开始引起讨论,持续至今,仍然没有停止的迹象。较早的文献见于唐太宗儿子李泰写的《括地志》,该著作质疑刘宋盛弘之《荆州记》中赤壁之战的位置。可见赤壁之战位置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千三百五十年。至今赤壁之战的位置问题,讨论更加激烈,出现了至少七种版本。
七种说法之中,有五种最为人们所肯定。第一种说法:武昌赤壁说,此说法依据南朝盛弘之《荆州记》,书中指出赤壁在今天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附近的赤矶山。第二种说法:汉川赤壁说,此说法认为赤壁在汉水北岸,距离长江十分远。第三种说法:汉阳赤壁说,该说法认为赤壁在今天汉阳沌口的临漳山,俗称临漳山为赤壁。第四种说法:黄州赤壁说,该观点认为,赤壁在今天的长江北岸,指黄州赤壁矶。
还有一种重要的说法:蒲圻赤壁说,该观点依据唐朝书籍《括地志》,认为赤壁在长江南岸,与乌林隔江相望。因为曹操兵败之后退走华容道,华容道位于今天的监利城关东。以上五种说法之中,只有蒲圻距离华容道最近。从这个赤壁退走华容是最合理的。
赤壁,这个普通的名字却记载了一场名垂青史的战争,记述了一代威震一世的英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汉末年,一代中华豪杰,极尽千古风流,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在这里演奏了中国古代赤壁之战豪迈的一幕。纵然时间流逝,三国古战场赤壁,宛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千里绿野之上。
赤壁之战早已结束,然而历代文人墨客仍对它念念不忘,涌现出一大批赤壁主题的优秀作品,唐朝李白的《赤壁歌送别》、唐朝杜甫的《悠悠赤壁》、唐朝杜牧的《赤壁》、北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南宋戴复古的《满江红赤壁怀古》、元朝朱桢的《赤壁石刻》、明朝王奉的《过赤壁偶成佳句》、明朝方逢时的《古战场赤壁感怀》、清朝曹雪芹的《赤壁怀古》等等。
可以看出赤壁一地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极具魅力。年6月,蒲圻更名为赤壁,之前的蒲圻寂寂无名,知名度极低,改名赤壁后大名鼎鼎,知名度大大提高。赤壁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又正位于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交汇处,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