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黄盖诈降时,为什么要系小船在大船后面?为什么船上插的是牙旗龙幡?为什么在江中央升帆?为什么离曹军二里时点火?
大事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众多细节的完美处理,我们从细节的角度来看看赤壁的那把火。
(火烧赤壁)出发
黄盖选在一个刮东南风的天气出发的,后面解释为什么一开始就有东南风。
黄盖率领几十艘蒙冲斗舰的船队出发了,最前面的十艘轻快的大船上都装满干柴草,浇上鱼油,然后用红布盖上。
细节1,为什么盖“红色”的布?
当船点火后,没起浓烟前,红色可以让敌人发现异常的时间晚一点。
细节2,这十艘大船后面都用绳子各牵着一条走舸小船。
其作用是待大船冲向曹船时,船上人员可转移到小船,砍断绳索逃生。
(牙旗龙幡)细节3,黄盖的主舰插着牙旗龙幡。
这两样东西都不是随便插的,因为士兵看到这两样东西在哪里,就知道自己的主帅在哪里,也就是说,这两样的东西都是在战场上唯一的。
但是曹营的人怎么知道旗舰里的是黄盖来降,还是周瑜来攻?
只知道吴军只派了几十艘船来,威胁不大,可从容应战,并且还在仔细观察哪些可能是黄盖的部队,转移了注意力。
中江举帆
细节4,吴军船队行到江中央,都升起了帆。
他们是从东南而来,江心升帆加速就应证了从出发开始一直都是东南风,并没有变风向。
九年前同样的十二月,周瑜、黄盖跟随孙策在沙羡之战利用东南风烧掉黄祖的船队。
沙羡离赤壁不远,在这一带十二月刮东南风才是正常的事。
(中江举帆)升帆的船队在东南风的加持下,向曹营飞驰而来,这速度,肯定会引起曹军的警觉。
细节5,黄盖在这时举火为号,各船校尉看到了就让士兵们同时大喊:“降了!降了!”
东南风把声音很远传到了北岸曹军耳里,将士们都跑出营来到岸边看热闹。
这时的牙旗龙幡和中江起帆在曹操心中都有了解释:
原来黄盖就是这支出战的吴军的主将,原来还以为只是前锋,真是意外惊喜!
这样一支部队出战径直跑来投降了,对吴军士气的打击无疑将是巨大的,后续打败他们就容易多了!
(被带动了情绪的曹操)吴军对设计黄盖为主将还有一层考虑,那就是之前的投降信上写过,要根据战场的情况反水投诚。
如果黄盖不是主将,不反击下主将和友军,或者演得不到位,很容易让曹操怀疑。
让他设定为主将就不会有这个麻烦了,还会让曹操有意外惊喜感,能让他失去一会儿理智算一会儿。
而中江举帆,加上黄盖军大喊投降,正好反映了黄盖迫不及待希望投诚的激动心情。
眼看脱离了吴军大本营的桎梏,快到曹营这边时,加足马力不顾一切就往这边冲。
此时的曹操,心情非常好,和文武、士兵们一起乐呵呵地看着热闹,沉浸在无比惬意的感觉里。
火烧赤壁
初见对面来船,曹军外围的船队必然解开了绳索,随时准备接受迎击命令。
在黄盖军大喊投降前曹操在找寻黄盖,等确认了来船就是黄盖时,再派出战船迎接,又担心会让黄盖误以为是拦击他们,从而生变。
于是,这些船绝大多数保持了待命状态。
细节6,黄盖的船队在距离曹军两里的地方冲锋。
这个距离充分表现出了黄盖对风速、船速的把握和经验。
各船同时点火,火借风势,等曹军发现火光浓烟时,船已经离他们几百米了。
当时船的速度像箭一样快,曹军的船已经来不及反应了。
(火船冲向曹军)当曹操等人意识到有变,还没缓过神,就听到一连串的巨响,熊熊大火,浓烟遮日。
此时的东南风很雄劲,火势蔓延得很快,无数的船只在大火中轰然倒塌,灰飞烟灭。
火借风势,大火甚至烧到了曹军陆上营寨。
总攻
南岸早已蓄势待发的孙刘联军,看到曹营出现火光时,周瑜指挥轻船精锐冲在前面,擂鼓猛进,飞快地向曹军杀来。
曹军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本来军中就流行疫病,加上现在全军混乱、士气大崩,这仗没法打下去了。
“善败者不亡”,必须把损失降到最低!曹操当机立断,撒腿就逃。
孙刘联军胜利!
(孙刘联军总攻)落入冰水的黑炭
但此战的第一功臣黄盖却是九死一生。
虽然准备了小船逃生,可是这敢死队的活实在风险太大了。
火势太大,黄盖身上被严重烧伤,又被流矢射中跌落水中,当时是严冬腊月,江水寒冷。
当黄盖被吴军士兵救起来时,奄奄一息就剩一口气了,而且面目全非,就一块黑炭,根本认不出来是谁。
士兵就把他顺手放到(旁边)船舷边像椅子形的凹槽里(厕床),就不管了。
这个“厕床”可不是便器凳子,士兵可没这么变态,到处不放,偏往这上面放。
(九死一生的黄盖)听到韩当的声音,黄盖拼着命叫了一声他名字。
韩当听出来是黄盖的声音,这才知道这块冰冷的黑炭就是黄盖。看到黄盖的惨样,韩当一大老爷们儿都哭出来了。
给他解开黄盖湿透的铠甲衣服,换了身干的衣服,这才救下了他一条命。
总结
赤壁的这把火之所以能顺利点燃,而且黄盖还能捡回一条命,离不开他对各个细节的完美处理。
如果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引起多疑的曹操的警觉,造成功亏一篑。
正是周瑜、黄盖等江东将领对曹军心理和行船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精确谋划,以及黄盖面临大事时的“老”辣沉“稳”,才有这场伟大的胜利!
没有黄盖丰富的阅历和岁月的沉淀,换个人还真难说能做到这么“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