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舟赤壁的晚上,明月与江水相互映衬,引发了同行之客与苏轼的一番探讨。
水气浩荡的江面如入缥缈的仙境,他们先是诵经典《诗经》,古籍中的明月以及月光下姣美少女隐约身影让文人墨客心中荡漾起如水的波澜,诵到高兴处,饮酒,扣舷,放歌江面……也许那一刻的高兴满足达到极限接着是一种虚无的感觉让人乐极生悲,害怕这精神畅游的美好场景消逝太快,又或者是思“美人”而不见的怅惘勾起来了郁郁之情,一位吹箫的客人吹奏起了如泣如诉的乐声,猛然间将一船欢乐的氛围带入到低沉的气氛。
苏轼不免伤感,问及原因。客人回答说,咱们所在的这个地方曹操曾率百万大军,浩浩荡荡挥师南下,后来被困于孙权,想当初,曹操也是一世枭雄,可是他现在不也是归于尘土了吗?虽然我与你在江上打渔砍柴,伴江河鱼虾,侣丛林麋鹿,但是,想想我们人这一生,就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天地无穷大,可我们仅仅有短暂的百年而已,须臾即过,所以我将这憾恨化为箫音,寄托在风里了。
我们知道,苏轼生平喜欢结交朋友,他在黄州时又是闲职,假设这趟泛舟真得有客人陪着苏轼的话,这位客人,既能打渔砍柴,又能吹箫,还能言辞深刻地谈哲学,那么这位客人的身份应该为一位隐士。
另外,我还有一种想法,也有可能是苏东坡的自问自答。因为客人的说法,在苏东坡的笔下也有同样表达: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被贬黄州第三年,与《赤壁赋》写于同一年。)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被贬杭州通判)
这里可以看出江山永恒,功名转瞬即逝。
那么苏轼下面的一段回答,可以说是将上面“人如蜉蝣,天地永恒。”的思想更推进一层。
苏轼回答说,拿面前的“水”和“月”来说,江水流去,所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从这个角度说,水是变化的,但是,水或者汇入了大海,或者融入了大地,水还在天地间存在,并没有消逝,水又是永恒的;我们能够看到,月亮的满月、缺月各种形态,各种变化,但明天的月亮还会出来,不代表月亮从此消失。
说到我们人身上,用不变的眼光看待这件事情,我们会发现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因为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人类绵延不断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肉体去世,精神永存也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人类在变化时,万物也在变化,如果同时在变的话,这一状态一直在向前推进,那么这也是永恒不变的。
而且,清风明月,大自然无私馈赠与我们,有如此恩惠乐趣无穷,每一刻都是我们和天地交心神会,有此乐趣为什么不享受呢?
这段开导,将个人的境界完全打开,将渺小的个人放到无穷的人类之中,摆脱了小我,同时又摆脱了俗事,将个人情趣放达高洁高雅的与自然同生同乐的境界中去。
说到此处,客人胸中郁结解开,酙酒食果,相与枕藉,一直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