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赏析
司马光(年11月17日-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他少年神童,留下司马光砸缸这一千古美谈。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是旧党领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过于冒险,一生极力反对。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其结果是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汉末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这次战役又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次战役涉及三个军事集团,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仅用了字左右的篇幅就生动形象地把它勾画出来了。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结构上安排井然有序,思路上展示明朗清晰。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赤壁会战。
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
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说孙权联刘抗曹。
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呵成。
文章以事件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的态势;其下一"竖",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其次,对话上各求理正、据足,言辞上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
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
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
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
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
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
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最后写的是周瑜对孙权讲的两段话。白天(公开),周瑜讲的也是"不可迎"。不过,所谈与鲁肃不同。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和分析了孙权在环境、威望、兵力、人才方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得出"不可迎"的结论。
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数者用兵之患",同时向孙权作出破曹许诺。从而激励了孙权的雄心,使他毅然摈斥了迎降的主张。夜里(私下)"复见孙权",针对曹操"遗权书"中所言,分析曹操来犯的实际军力("不过十五六万")及其弱点("疲病之卒"、"狐疑之众"),并再次担保破曹,从而消除了孙权在抗曹问题上最大的疑虑。《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话,点点在情合理,句句掷地有声。展示出一个生龙活虎,雄姿英发、气势非凡而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本文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刻画人物的语言。
综观全部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从文中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看,司马光也是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
这篇文章的材料散见于《三国志》和《江表传》的有关部分,作者把零碎分散的史料贯串成为完整的篇章,脉络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但是,由于选用不同的史料而未加很好的统一,个别地方的文字前后不一致。
例如第一段最后一句"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第四段写周瑜对孙权说:"瑜请得精兵数万,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前面说刘备驻扎在樊口,后面说要进驻夏口,与刘备会合,这两处记载不一致。这是因为刘备驻在樊口是据《江表传》的记载,《三国志》则说刘备进驻夏口,周瑜"进住夏口"的话也见于《三国志》,编写时疏忽了,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矛盾。
一、详略得当。
全文绝大部分(从开头到"助画方略"止,占全文五分之四以上)写战前孙、刘方面的决策过程;对交战的实况写得很少(最后两段,不到全文的五分之一)。
为什么要详写战前决策而略写交战实况呢?因为战前的战略决策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联合抗曹是孙、刘战胜曹操的根本决策,所以要详写。
在孙刘结盟中,孙权方面起决定作用,所以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孙权内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都围绕孙权的最后决策而进行,实际上介绍了孙、刘方面对战争的客观形势和敌我双方优劣虚实的反复剖析。等到孙权最后下决心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时候,战争的胜负趋向就已经预示出来了,因而后边的交战实况就用不着多费笔墨了,只是作为战前决策的一种印证而已。
另外,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也就是以历史上的兴衰来提醒最高统治者--皇帝注意统治策略,赤壁之战值得借鉴的是孙、刘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这点考虑,也应该详写战略决策而略写交战实况。
二、通过对话表现人物。
本文的对话约占全文的一半,在会谈和会议中,一个个人物的言谈风貌、语气态度都不相同。
例如同是劝说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
鲁肃劝孙权"不能迎操"的言谈话语,处处为孙权考虑,推心置腹地向孙权陈述利害;
周瑜有见识,有才干,有胆量,他反复地为孙权分析形势,并以胜利的信心坚定抗曹意志,慷慨激昂,的确是"雄姿英发"的青年统帅。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十分坚决。谨慎而又有决断,这在孙权身上完全是统一的,这是由他的处境和地位决定的。
曹操的战书,虽只有三句话,却和盘托出了他那踌躇满志、轻率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态。
语文天地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