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圆心--文本的解读,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课型及教学设计四个维度,重点选取《赤壁赋》第二课时,解析文章的音韵美、意蕴美及情感美。
关键词:赤壁赋;教学
教学设计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琢磨。教学内容的选取确实相当有难度,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做到自己深入文本。如若把语文教学比作一个圆形,文本解读就是圆心,无论是教师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需要围绕着圆心进行。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同样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同的人对《赤壁赋》的解读是多层次、多视角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要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展能力为立足点进行权衡和取舍。课标表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由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最重要的是对原文的把握。
就《赤壁赋》而言,历来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赤壁赋》蕴含哲思的探讨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上,重点分析文本语言特点的研究寥寥,且往往是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笔者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认为文本解读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本文是一篇“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二、词简意丰,换韵自由。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徘徊、横、接等词别有意味。鹿、粟、穷、风押韵换韵,读来朗朗上口。三、触景生情,由情入理。作者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文章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四、主客对答,以客衬主。主客皆是作者本人的化身,通过记叙主客间虚拟的一问一答,将文章主题自然引出。
参考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单元要求,即不但要欣赏文章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寄予的旨趣。反复阅读,体会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结合对《赤壁赋》文本的多次解读,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据,立足于单元要求,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文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作为精读课文的《赤壁赋》,文章中的通假字、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翻译文章,掌握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鉴赏文章中的语言特点、音韵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和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与作者情感变化的关系。
(2)理解“水”、“月”两个意象所蕴含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苏轼旷达超脱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直面人生的挫折与困难。
(2)领悟儒释道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
此教学目标立足于单元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考虑到文言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从文章自身出发,着手于文赋体裁,将其的赋体文章特点及散文的特点都纳入。文篇中句式、声律相较与严格的赋体文章来说相对自由灵活,并且文章的情韵和哲思也十分厚重。整个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文言文的方法,旨在实现提高学生的审美应用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本篇文章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在所有教学目标中,我将教学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1、理解并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体悟水、月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难点:分析并理解文章中景、情、理的内在联系。
此教学重、难点的设定,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又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在意蕴。《赤壁赋》作为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中的通假字、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文章的描写不仅景美,朗朗上口的句式排列,独到的虚词运用,使复杂的情感变化自然。作者苏轼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呈现了一场极致的视听盛宴。学生学习并体会景、情、理的融合,为今后的阅读分析及写作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定,我将《赤壁赋》的教学安排设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背景知识和作者,通过听、说、读等方法,整体把握文章,梳理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细读文本,通过合作探究法、讲读法等,深入分析文本内涵。第三课时:文本拓展,通过《赤壁赋》与其互文本的对比欣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其中每一课时的教学我都将贯穿这样的教材处理。一疏通字词,明“赤壁”之言。二品读句子,赏“赤壁”之文。三明析脉络,晓“赤壁”之情。四揣摩意境,悟“赤壁”之理。
且教学方法上,意象分析法及诵读法必不可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庄子说:“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是作者的意趣、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形成画面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意象分析法的教学不可或缺。诵读法,从古至今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时常听到:“书读百变,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陶行知老先生也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可见,诵读法相较于意象法两者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教学过程:以第二课时为例
一、导入
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写道: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乌台诗案”使得苏轼政途大跌,被贬黄州。苏轼会就这样一蹶不振还是乐观排遣呢?打开书本,我们一起走进《赤壁赋》。
二、整体感知
苏子与客在赤壁游玩,面对如此美景的赤壁山水、明月,苏轼的心情怎么样?和之前相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
明确: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三、赏“乐”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作者因何而“乐”?《牡丹亭》中写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苏轼月夜泛舟游览,可谓四美俱全。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在文中找出描写了哪些意象,并勾画出人生的良辰、美景、乐事、赏心来。
明确:
意象:月、江、天、船、山、星宿、露。意象是形成画面的重要因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作者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画面: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一片苇叶似的小船在茫茫的江面随意漂浮。
1.良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这里“徘徊”一词用得好,用拟人的手法,把月拟人化,写出月来回移动间一种不愿离去的意味。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横写出了白雾弥漫的广度,接有一种水天连成一色的意味,我觉得很有朦胧美。
你能用散文化的语言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学生展示)
3.乐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此时,作者的心情怎么样?原文怎么说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4.赏心:“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原句和这句“浩浩如冯虚御风,不知其所止;飘飘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有什么区别呢?虚词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究竟能不能删?为什么?不能删,删了之后读起来语速太快了,显得情感很急促。运用虚词可以对情感的表达起舒缓作用。
面对良辰、美景、乐事,诗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怡然自乐,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出这种心情呢?———舒缓、柔和。
全班女生齐读。
四、解“悲”之情
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苏子为何“愀然”呢?客子为何“悲”呢?而在苏子的一番说理之后,客又是如何转“悲”为“喜”的呢?接下来,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一、二组讨论“苏子”之悲,三、四组讨论“客”之悲,五、六组讨论“苏子”的说理,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讨论5分钟)
明确:
1.客子为何“悲”?
(1)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课后注解有提示,美人指君主或是美好愿望的意思。这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自己并未得到君主的赏识,美好愿望尚不能实现,因而愀然。
(2)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泣”“诉”,这些词翻译成现代文可以是“哭泣、哭诉”的意思,比较悲伤。而且“慕”、“诉”,结尾都押“u”韵,开口较小,也传达一种悲凉之感。
2.客子为何“悲”?
(1)物是人非之悲。
由眼前的水月联想到曹操,英雄随“大江东去”,销声匿迹,何况“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的“吾与子”,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悲。
(2)人生无常之悲。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写出了个体渺小、人生短暂,表达了人生无常之悲。
(3)现实苦闷之悲。
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来到黄州,无俸禄、无房屋、无朋友,作者生活在现实苦闷之中,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全班学生朗读第三段。
五、悟“乐”之理
既然作者如此之“悲”,苏子是怎样说理?使得客人思想上有了顿悟。
明确:
角度一,变与不变。水一刻不停,月圆月缺,总在变化,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着。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又都是永恒存在的。
角度二,取与不取。“非吾所有”不取,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东坡志林》有云:“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子讲完道理,客人释然没有?———释然了。
学生朗读。
“客人”最终“喜而笑”,二人一醉方休。这里的主和客都是苏轼自己,主代表作为道者的苏轼,是达观的;客代表作为儒者的苏轼,是悲观的。此时的喜是悟透人生之后的喜。
六、结束语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但我们看到的是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希望你们时刻谨记一句话:人生有什么坎是过不过去的呢!
七、板书设计:
赤壁赋
乐:从游之乐悲:现实之悲喜:达观之乐。
景情理
小结:
《赤壁赋》这篇课文中,苏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隽美的画面,无论是如梦如幻的江上之景,还是曹公大破周瑜的场面,都让人身临其境。第一段“壬戌之秋……凌万顷之茫然”写赤壁之景,是实写。第一段结尾是苏子在想象自己远离尘世、羽化登仙,是虚写。第二段苏子饮酒高歌和“倚歌而和”是实写。而对箫声空灵的描写则是虚实相生。这里作者连用六个比喻句并结合夸张的写法,使无形的箫声具象化。第三段,客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了曹操的战绩,是由实到虚。接着客人由“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樽以相属”的现实的处境,产生了“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的想法,最后客人又回到了现实“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由实写到虚写再到实写的变化,将客人对于自身渺小、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无奈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四段是说理,先抓住眼前的水月,从实到虚阐明物我同一的道理。最后一段实写,客人经历了乐、愀然、喜而笑的情绪变化,最后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全文作者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将景、情、理融于一体,展示了月明风清的赤壁之景、客人怀古伤今的哀叹、苏子超脱率真的性情和深邃蕴藉的精神世界,留给读者巨大的思维空间,整篇文章也更加耐人寻味。
苏轼这样一位大文豪,写作手法高超自然不必多说,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结构安排上,都有过人之处,若让高中生去学习写作技巧,则比较适合学有余力者。因而,我将《赤壁赋》教学设计的聚焦点放在“文”和“情”上。“文”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结合背景知识、人生经历从宏观上去了解苏轼以及他的思想。“情”主要是情感教育,让学生透过文字领悟并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文”和“情”目的在于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珂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育——以苏轼《赤壁赋》为例[J].才智,(04):20.
[2]高巧苹.《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J].甘肃教育,(23):-.
[3]赵雅静.《赤壁赋》教学内容的探究及设计[D].上海师范大学,.
[4]宋鑫鑫.《赤壁赋》语文教学价值的确立及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