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田家双
01
东风的别名
1、古人以五行配属四方与中央,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央属土。东方属木。木,其色青,故“青风”为东风。
2、古代阴阳家以春夏秋冬代表四方,东春、南夏、西秋、北冬,故“春风”为东风。
3、四季与五行: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每季末月属土,由此可推定四季风的称谓。如,木青,则春为“青风”;火赤,则夏为“赤风”;金白,则秋为“白风”;水黑,则冬为“黑风”。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曰青阳……风曰阳风、春风、暄风、柔风、惠风。”上述风,皆为东风。
4、八卦与八方:震在东,离在南,兑在西,坎在北;巽在东南,乾在西北,坤在西南,艮在东北。《兵书》:“风从震来,名婴儿风。”震位东方,故“婴儿风”为东风。《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曰条风。”高诱注:“震气所生也,一曰明庶风。”故“条风、明庶风”为东风;巽位东南,故“巽风”为东南风;艮位东北,为少男,故“艮风、少男风”为东北风。
5、五音与四方: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徵为火,羽为水,故五音与四季、四方相应。宫属土,居中央,畅四方;商属金,为秋声,西方也;角属木,为春声,东方也;徵属火,为夏声,南方也;羽属水,为冬声,北方也。如,商音之旋律,悲凉哀怨。晋陶潜《咏荆轲》:“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宋苏轼《次韵郑介夫》:“相与啮毡持汉节,何妨振履出商音。”商属金,代西方,故“商飚、商吹、商风、商信、寒商、清商”等皆为为西风。
01
东风的别名
东风
东方刮来的风。《楚辞·九歌·山鬼》:“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唐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潇潇雨。”另,指春风。《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唐李白《春日独酌》:“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宋晏几道《玉楼春》:“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宋秦观《风流子》:“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红楼梦》第五十回:“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又,代指春天。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春飙
春风,亦用作东风。南朝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春飙方舞,秋鸿初分。”
春风
春天的风,亦用作东风。战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唐元稹《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另,喻恩泽。三国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清钱谦益《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又,喻融和的气氛。喻教益、教诲。如,春风化雨。又,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又,喻美貌。如,春风面。又,喻男女间的欢爱。如,春风一度。又,指茶。宋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牙》:“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宋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发生风
春风,亦用作东风。唐薛逢《送封尚书节制兴元》:“珂临响涧声先合,旆到春山色更红。欲识真心报天子,满旗全是发生风。”
谷风
东风。《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孙炎曰:“谷之言谷。谷,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也。”汉焦赣《易林·坤之干》:“谷风布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另,山谷中的风。《淮南子·天文训》:“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云属。”三国曹植《七启》:“果毅轻断,虎步谷风。”又,《诗》篇名。《邶风·谷风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唐孟浩然《送张子容进士赴举》:“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清钱谦益《外制七·妻郑氏赠安人》:“不徒息《谷风》之刺,庶几歌《伐木》之诗。”
海棠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海棠风正值春分时节,亦用作东风。唐郑谷《蜀中春日》:“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宋陈允平《点绛唇》:“莺语愁春,海棠风里胭脂雨。”元张弘范《木兰花慢》:“记取归来时候,海棠风里相迎。”清朱彝尊《鹊桥仙》:“辛夷花落,海棠风起,朝雨一番新过。”
和风
温和的风,多指东风、春风。三国阮籍《咏怀》:“和风容与,明日映天。”唐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宋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宋曹勋《青玉案》:“正怕和风都过了。”宋赵彦端《鹧鸪天》:“檀郎若问芳笄记,二月和风弄柳条。”宋程垓《菩萨蛮》:“和风暖日西郊路。游人又踏青山去。”明薛蕙《人日》:“晖晖晴日透帘帷,冉冉和风扬鬓丝。”
花信风
人们把花开时吹过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有开花音讯的风候,多用作东风、春风。宋徐俯:“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岁时记》曰:“一月二气六候,自小寒至谷雨。四月八气二十四候,每候五日,以一花之风信应之。”宋蔡伸《生查子》:“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宋晁说之《送坛守赴阙》:“依然梦断四明山,花信风里怜梅雨。”宋梅尧臣《观刘元忠小鬟舞》:“君家歌管相催急,枝弱不胜花信风。”宋杨万里《和张寺丞功父八绝句》:“别来若有相思字,寄与江西花信风。”
惠风
和风,多用作东风。三国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唐李白《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宋张浚《南乡子》:“迟日惠风柔,桃李成阴绿渐稠。”宋毛并《风流子》:“惠风骀荡,暖蒸红雾,淑景辉迟。”宋陈岩《东藏源》:”腻雨增多树色深,惠风吹转药苗新。“另,喻仁政。汉张衡《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
蕙风
东风。晋左思《魏都赋》:“珍树猗猗,奇卉萋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唐陆龟蒙《送琴客之建康》:“蕙风杉露共泠泠,三峡寒泉漱玉清。”五代毛熙震《浣溪沙》:“弱柳万条垂翠带,残红满地碎香钿,蕙风飘荡散轻烟。”宋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宋周邦彦《看花回》:“蕙风初散轻暖,霁景澄洁。”明杨慎《江陵别内》:“蕙风悲摇心,兰露愁沾足。”
楝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楝花风正值暮春谷雨时节,多用作东风。宋于革《春晚》:“已是春寒仍禁火,楝花风急子规啼。”宋陈希声《春日田园杂兴五首》:“榆夹雨酣新水滑,楝花风软薄寒收。”宋何梦桂《和牛知事》:“白首相逢叹暮年,楝花风后草连天。”宋武衍《枕边》:“燕子梦回帘未卷,楝花风信晓寒轻。”明朱有炖《小亭即景》:“梅子雨干还有雨,楝花风过更无风。”
景风
东风。南朝任昉《王文宪集序》:“望侧阶而容贤,候景风而式典。”刘良注:“景风,东风也。”又,祥和之风。《尸子》卷上:“祥风,瑞风也。一名景风,一名惠风。”《列子·汤问》:“景风翔,庆云浮。”《法苑珠林》卷七:“李巡曰:‘景风,太平之风也。’”另,南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蕤宾,乐律名,配阴历五月。唐李白《过汪氏别业》:“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宋刘辰翁《贺新郎》:“昨上云台占云物,占得景风南至。”元侯善渊《益寿美金花》:“景风初现,宝适祥云乘九变。”又,东南风。《淮南子·地形训》:“东南曰景风,南风曰巨风。”
柳风
春风,亦用作东风。唐温庭筠《更漏子》:“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宋李曾伯《贺新郎》:“恨柳风、不为留连住。”宋刘辰翁《如梦令》:“寂历柳风斜倚,错莫梦云难记。”元贡师泰《遣怀》:“日入柳风息,月上花露多。”元郭钰《四时词》:“美人调笑渡江去,半榻柳风棋不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致。”
柳絮风
柳絮飘飞时节的风。指春风,亦用作东风。宋作向子諲《鹧鸪天》:“都将泪作梅黄雨,尽把情为柳絮风。”清钮琇《觚剩续编·棉村丽句》:“(尚棉村)次日以所作来示,片纸零书,琳琅触目……《醒》云:‘重门夜静梨花雨,孤馆春寒柳絮风。’”
绿杨风
春风,亦用作东风。唐刘禹锡《经东都安国观九仙公主旧院作》:“门开青草日,楼闭绿杨风。”唐白居易《戏醉客》:“醉客请君开眼望,绿杨风下有红旗。”唐韦庄《玉楼春》:“绿杨风送小莺声,残梦不成离玉枕。”宋贺铸《临江仙》:“鸦背夕阳山映断,绿杨风扫津亭。”宋王之道《浣溪沙》:“堤边草色翠如铺,绿杨风软鸟相呼。”宋姜夔《湖上寓居杂咏》:“堤畔画船堤上马,绿杨风里两悠悠。”
律风
指和风,多用作东风。《汉书·律历志》:“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后因以“律风”指和风。《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唐祀圆丘乐章》:“烂云普洽,律风无外。”宋晏殊《辛春日词》:“青幡乍帖宜春字,翠旆初迎入律风。”
麦信
春风。亦用作东风。宋陆游《春日小园杂赋》:“人言麦信春来好,汤饼今年虑已宽。”宋洪咨夔《对门两绝》:“深坐不知畦麦信,喜看黄液上瓶焦。”另,江淮间指农历五月的信风。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江淮船泝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
梅风
指东风,早春的风。唐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宋郑仅《调笑令》:“梅风不解相思结,忍送落花飞雪”宋曹勋《山居杂诗》:“酒酣一声笛,梅风四山起。”另,黄梅季节的风。唐李贺《湖中曲》:“横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王琦汇解引《岭南录》:“梅雨后,风曰梅风。”宋周邦彦《过秦楼》:“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梅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正值冬春交接时节,亦用作东风。宋董嗣杲《寄程申叔》:“三光五岳蟠心胸,岁寒春色梅花风。”宋史弥宁《送武冈法曹江叔文》:“赪乌喷晓金溶溶,入檐涨帽梅花风。”宋蒋捷《解佩令》:“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
明庶风
东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易纬通卦验》:“春分明庶风至。”《太平御览·时序部》:“《白虎通》曰:明庶风,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畴。”亦省作“明庶”。《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三国韦昭注:“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明文征明《进春朝贺》:“气转苍龙当法驾,风回明庶动宸游。”
牡丹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牡丹风正值暮春时节,亦用作东风。宋韩淲《浣溪沙》:“百花丛里试新妆,不许巫山枉断肠,牡丹风扬曲声长。”寒食清明间节序,宋晁冲之《如梦令》:“一阵牡丹风,香压满园花气。”宋陈三聘《浣溪沙》:“点检尊前花柳丛,于中偏占牡丹风。”宋李新《送吕兴元》:“灵凤阴寒春过晚,万山犹有牡丹风。”元程文海《临江仙》:“清霜鹦鹉月,寒食牡丹风。”
廿四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简称,多用作东风。古人把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中的每一节气分为三个候,共二十四候,每候五日,应以一花,始于梅花,终于楝花,共二十四个花期。风应花期而来,称花信风。《清代名人轶事·文艺类》卷十:“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青风
春风,按五行说,春属木,色青,故名。亦用作东风。唐李端《送杨皋擢第归江东》:“绿气千樯暮,青风万里春。”宋丘葵《移居》:“移居山北向山南,天遣青风接笑谈。”宋司马光《送吴仲庶知江宁》:“青风灵祠在,黄旗王气收。”宋龚颐正《芥隐笔记·荆公用归字》:“荆公诗‘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妙甚,盖出……李白‘寒雪梅中尽,青风柳上归’意。”宋孙锐《过震泽别业次壁间韵》:“一棹烟波震泽空,笔床茶灶满青风。”明袁宏道《竹枝词》:“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青风。”《灵枢·论勇》:“春青风,夏阳风。”
清明风
谓东南风,常用作东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宋洪咨夔《送李微之粹成都》:“散为清明风,万象皆敷与。”
融风
指东北风,诗词中常用作东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杜预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孔颖达疏:“东北曰融风。《易纬》作调风,俱是东北风。一风有二名。东北,木之始,故融风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风而盛,故融为火之始。”晋陶潜《述酒》:“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逯钦立校注:“鶗鴂鸣后,百草虽未黄落,但立春以来的融风已经消散。融风兼指祝融之风。”唐韩偓《有感》:“融风渐暖将回雁,涤水犹腥近斩蛟。”另,祝融之风,指大火。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潜火煽孽,炖于融风。”宋范成大《时叙火后意不释然诗以解之》:“潘郎晓衾梦蘧蘧,舞马竟与融风俱。”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序》:“庚寅阳月,融风为灾,插架盈箱,荡为煨烬。此集先付杀青,幸免于秦火汉灰之余,于乎怖矣。”
软风
和风,多用作东风。唐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宋赵长卿《感皇恩》:“东君有意,为怜纤腰消瘦,软风吹破眉间皱。”宋吴潜《阮郎归》:“软风轻霭弄晴晖。鹁鸠相应啼。”宋陈世崇《元夕》:“更看苏家坊傀儡,软风娇送杵歌声。”宋刘锜《题村舍呈德瞻友》:“二月阳和花正繁,软风轻扇笋斑斑。”明陆德蕴《巫山高》:“行云逗雨春迷蒙,软风吹梦春无踪。”
柔风
和风,亦用作东风。《管子·四时》:“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尹知章注:“柔,和也。”晋陆机《园葵诗》:“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吕延济注:“柔风,春风也。”唐罗隐《谗书·本农》:“丰年之民,不知甘雨柔风之力,不知生育长养之仁。”宋赵师侠《柳梢青》:“唤起娉婷。似无力、斜敧翠屏。”宋游子蒙《满江红》:“见说蟠桃花正发,柔风暖日瑶池碧。”
瑞风
祥瑞之风,翔,通“祥”,常用作东风。唐和凝《宫词》:“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舞瑞风。”唐陈标《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士》:“眼看鱼变辞凡水,心逐鹦飞出瑞风。”唐曹唐《小游仙》:“碧瓦彤轩月殿开,九天花落瑞风来。”宋王珪《依韵和王宣徽春雨》:“辇凤翔仙雾,台乌转瑞风。”
韶风
和风,多用作东风。唐杨巨源《杨花落》:“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伏惟君侯,明夺秋月,和均韶风,扫尘词场,振发文雅。”王琦注:“韶风,和风也。”宋方岳《次韵谢兄立春戏拟春帖子》:“晓供帖子琼幡重,携得韶风下殿来。”另,喻美德。《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挺清誉于弱龄,发韶风于早日。”
少男风
东北风,又称艮风。艮位东北,为少男,故称。常用作东风。《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共为欢乐。”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辂言:‘……又少男风起,众鸟和翔,其应至矣。’须臾,果有艮风鸣鸟。”宋张弋《元日》:“历以寅为正,风从艮位来。”明刘基《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天边云气来须女,湖上轻雷起少男。”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摇向花前应一笑,少男风变老人风。”
熟风
暖风,和风,多用于东风。宋晁说之《舟子语》:“吼怒夜潮落,倏忽熟风起。冲风如小人,熟风若君子。”宋叶适《再过吴江赠僧了洪》:“熟风无失舟,小艇来茫茫。”
滔风
东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高诱注:“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
条风
东风,一名明庶风,主春分四十五日。《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曰条风。”高诱注:“震气所生也,一曰明庶风。”宋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明汤显祖《紫钗记》:“青韶印,看条风拂水,画燕迎门,年年春色倍还人。”另,东北风。一名融风,主立春四十五日。《山海经·南山经》:“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郭璞注:“东北风为条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高诱注:“艮卦之风,一名融。”《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唐太宗《正日临朝》:“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桐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桐花风正值清明时节,亦用作东风。唐曹唐《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竹叶水繁更漏促,桐花风软管弦清。”宋王以宁《鹧鸪天》:“桃李纷纷春事催,桐花风定牡丹开。”
习风
和风,常用作东风。《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另,习惯风俗。
翔风
祥瑞之风,翔,通“祥”,常用作东风。汉蔡邕《文范先生陈仲弓铭》:“迁太丘长,民之治情敛欲反于端懿者,犹草木偃于翔风,百卉之挺于春阳也。”三国曹植《承露盘铭》:“和气四充,翔风所经,匪我明君,孰能经营。”晋潘尼《赠陇西太守张正治诗》:“群灵感韶运,理翮应翔风。”唐吴筠《游仙》:“翔风吹羽盖,庆霄拂霓旌。”唐戴叔伦《孤鸿篇》:“翔风一何厉,中道伤其雌。”
协风
春天温和的风,亦用作东风。《国语·周语上》:“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韦昭注:“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晋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辰晷重光,协风应律。”宋苏轼《春贴子词》:“旸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王文诰辑注引郑若庸《类隽》:“协风,立春融风也。”宋宋庠《留别知郡职方杨员外》:“下武纂丕构,协风翔四瀛。”明徐渭《代元旦贺礼部某公启》:“告协风于史氏,钦哉行夏之时。”
杏花风
春风,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的风,亦用作东风。唐羊士谔《野望》:“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宋蒋捷《解佩令》:“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宋陈着《梅山次韵》:“须记松梅满山雪,莫随桃李杏花风。”宋仇远《湖上》:“杏花风急清明近,已觉新寒似麦秋。”宋杨万里《春夜孤坐》:“梅花雪后杏花风,老面逢春只强红。”元汤式《望远行》:“杏花风习习暖透窗纱,眼巴巴颙望他。”清李经钰《阙题》:“暄晴已报杏花风,忽讶尧年鹤语同。”另,词牌名。
巽风
东南风,又称清明风、景风,常用作东风。《淮南子·地形训》:“东南曰景风。”高诱注:“巽气所生也,一曰清明风。”唐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石记》:“佻然巽风,一变至道,所得功德,不自觉知。”宋李石《题苏氏巽风阁》:“巽风起东南,大地万物小。”宋萧廷之《南乡子》:“泰卦恰相逢,猛火烧干藉巽风。”宋方回《后天易吟》:“万物生相续,南薰鼓巽风。”元王惟一《西江月》:“巽风长向坎中吹,火燥必资神水。”明朱鼎《玉镜台记·闻鸡起舞》:“午夜未央,巽风未动,即闻此声,岂非恶声耶。”
暄风
暖风,春风,亦用作东风。晋陶潜《九日闲居》:“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唐韩愈《苦寒歌》:“填窗塞户慎勿出,暄风暖景明年日。”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曰青阳……风曰阳风、春风、暄风、柔风、惠风。”宋晏几道《浣溪沙》:“卧鸭池头小苑开,暄风吹尽北枝梅。”宋方岳《山中》:“暄风已惬绿阴凉,小簟初横六尺床。”宋陆游《数日暄妍颇有春意予闲居无日不出游戏作》:“小春花蕾索春饶,已有暄风入紫貂。”
熏风
东南风,和风,多用作东风或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高诱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唐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唐柳公权《夏日联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宋王沂孙《庆清朝》:“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明徐渭《忆潘公》:“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醺风
犹和风,常用作东风。明李东阳《题蟠桃图寿邵淑人为国贤侍郎作》:“春光如画还如织,枝上仙桃红欲滴。醉曰醺风始酿成,倚云如露真消得。”
阳吹
指春风,亦用作东风。唐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幽郊昨夜阴风断,顿觉朝来阳吹暖。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
阳风
东风。三国曹植《感节赋》:“愿寄躯于飞蓬,乘阳风之远飘。亮吾志之不从,乃拊心以叹息。”隋佚名《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十一首》:“乾健坤从,阳风阴阳。”另,南风。清顾炎武《元日》:“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王蘧常汇注:“阳风句,徐(徐嘉)注:‘《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
杨柳风
谓春风,亦用作东风。前蜀牛峤《更漏子》:“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宋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元刘庭信《一枝花》:“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元萨都剌《小阑干》:“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清吴伟业《永和宫词》:“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婴儿风
东风。《灵枢经·九宫八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明王志坚《表异录》卷一引《兵书》:“风从震来,名婴儿风。”震,指东方。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