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修竹翻译
于是非常快乐地饮酒,拍着船舷唱歌。唱道:“用兰和桂做的船桨,拍打着空气逆着月光漂流。我的胸怀渺茫,望着美人天各一方。”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伴奏。箫声呜呜地,好像哀怨,好像思慕,好像哭泣,好像倾诉,箫声环绕,像丝线一样不断绝。使深涧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修竹赏析
这一段是赤壁赋的第二段,也是思想感情由乐转悲的一段。
本段以“乐”开头,承接第一段的飘飘欲仙。苏轼的歌很巧妙,四句歌,前两句“击空明兮溯流光”承接第一段的“冯虚御风”,后两句化用屈原的湘夫人,美人象征君主,由对君主的思慕,把感情由乐转悲,更引出了下文人生不得意的悲凉感。其实苏轼这篇文章,各种引用化用特别多,但都不着痕迹,十分自然。
写箫声的一段不长,但绝对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写音乐的片段之一。
四个比喻,神来之笔,如怨如慕,喻体不是声音,而是人的两种心理状态,直接写出了箫声的情感。如泣如诉,喻体是人的声音,而且是忧伤的哭诉,既符合箫这种乐器音色的特点,又符合前文歌词倾慕美人的内容。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侧面描写,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里有“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但比起诗鬼李贺故弄玄虚的诡异神秘气氛,苏轼这两句主题很鲜明,就是一个字——悲。当然,这两个人的侧面描写,都不如杜甫写李白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大气磅礴。
另外,写箫声的段落是押韵的,用了u这个韵脚,声音本来就比较沉闷,悲伤,符合文章内容。赋这种文体,一般是要求对仗和押韵的,但苏轼处理的很灵活,骈散相间,韵脚多变,且都为内容服务。
修竹链接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你可能喜欢以下链接
赤壁赋(一)(北宋)苏轼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北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
临江仙(明)杨慎
定风波(北宋)苏轼
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赞美与支持。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