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伟(爱思想网专栏学者)来源:爱思想摘要现在中国的首要问题是什么?笔者以为,现在中国的首要问题是休养生息,让河流休养生息,让湖泊休养生息,让山林休养生息,让草原休养生息,让大海休养生息,让大地休养生息,让农村休养生息,让城市休养生息,让各种产业休养生息,让社会休养生息,让人民休养生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遵循规律,不要折腾。年,是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四十周年。约四十年前、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即全党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为转折的四十年来,一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体量成为世界第二;另一方面,也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生态环境受到重创也许是最为沉重的代价。表现为诸多方面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提出新的发展取向,中国正面临新的抉择——中国亟须休养生息。其理由罗列如下:近年冬季雾霾和空气污染已频繁牵动上至庙堂、下至普通百姓的神经,继北方城市频频拉响重雾霾和重污染警报之后,南方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大气环境凸显的问题,形成雾霾和空气污染的成因是复杂的,很难说那个因素是罪魁祸首,更可能是整个生态环境受到重创的“形而上”表现,而“形而下”的环境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近年中国的北方城市一到冬季,有几个不在雾霾和空气污染的笼罩之下?其冬天北方城市频频拉响重雾霾和重污染警报便是明证。但也不限于北方,“成渝经济区面临的挑战已经紧随京津冀之后了。尤其成都平原地区,大气环境问题凸显,牵动百姓神经”(1)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地方竟将雾霾正式定为气候现象;一些专家则认为,农村冬季烧煤取暖、城市燃煤锅炉是形成雾霾和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疑的。据笔者所知,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农村冬季燃煤取暖(包括做饭)、其它季节用煤做饭就已经比较普遍了,用不起煤的农家用柴火取暖或做饭更是浓烟滚滚,那时是10亿人口,8亿农民;那时城市企业和其他单位用燃煤锅炉更是普遍现象,且很多住平房的城市人以燃煤取暖。如果将审视的眼光放大一点,雾霾和空气污染应该和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和河流、和湖泊、和湿地、和草原、和森林、和土地、和城市高楼、和各种密集的建设设施等等都有关系。然而雾霾和空气污染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一种表象而已,只是“形而上”的、属于环境“精神层面”的表征,请看如下“形而下”的属于环境“物质层面”的表征,哪一个不是触目惊心?中国本是以水立国的国家,但现在河流污染已经是普遍性的事实了,长江流域年废水排放总量达三百多亿吨,黑臭水体成为不少城市的顽症,更严重的是整个中国河流泾流量锐减,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之源头冰川退缩,“黄沙片片”,长江上游一些大河近年来水量大幅减少,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其源头和上游草原、高原湖泊的沙化和干涸程度十分严重,二十一世纪之初黄河的来水量仅有四五十年前的百分之一,中国许多中小河流断流,很多河接近干涸或只流着涓涓细流,能行船的河已经很少,由于污染、水电站开发、水量下降、追求急功近利的经营等原因,河流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也惊人地减少。中国历史上是以水立国的国家。农业是国家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水又是古代经济周流的主要载体。因此治水是国之大事,而循水疏浚是治水的灵魂。古代中国不仅南方河流密布,港汊无数,北方的河流水系也很发达。直到清代,西安一带的八川水系仍是完好的。江河曾是中国东西特别是南北之间交通最有效的工具。所谓“溯流而上,顺流而下”。但时至今日,中国的水真成了大问题。现在从北到南,中国的河流还有几条没被污染呢?一位徒步旅行者拍照并撰文报道:“从上海到寺背村(注:在江西省宁都县,作者的故乡),我经过几百条大大小小的河,那些小河们像极了我村里的河,填满了垃圾,几乎没有干净的,有些甚至臭气冲天。城市周围的大河总是砌起了水泥防洪堤,虽看不见很多的垃圾,但河水一般是有色的”(2)。“年2月,清单在住建部和环保部合办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上公示,条黑臭水体的详细信息一览无余。”而经过公众监督后,到是年3月上旬,“部委信息库中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数量更新至条”(3)。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那曾是中国历史的骄傲,全中国人的骄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是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亿万计人民的南中国母亲河。历史上有多少吟诵长江的诗歌,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临江豪叹。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还有一篇古《大雾垂江赋》(疑为罗贯中所作),单写大江大雾之盛景:“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濛,才隐南山之豹;继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吞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深浅;离娄之明,焉能辩乎咫尺?”这些千古名人和千古名赋,陪伴着长江一路走来。而今的长江,既难见“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更难见“长鲸千丈(用千丈形容长江大鲸),天蜈九首”,也再无颜面对这些千古名人和名赋。据二十一世纪初的有关资讯:由于冰川退缩,冰湖消失,加上沙漠化加剧,长江源头已是“黄沙片片”。沿长江第一城曲麻莱县城,10年间有公里的草场变成了沙漠。年《南方周末》以“重修长江”为题,报道了长江生态环境陷入的困境:“长江流域年废水排放总量达三百多亿吨,占全国接近五成”。“长江流域总磷污染问题突出: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段总磷浓度大幅上升,在江西、安徽段浓度下降,到江苏段再次上升,到上海入海口的朝阳农场断面达到高值。”“九三学社中央《关于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全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调研报告》提到了目前长江生态环境的七大问题:河川径流量减少、河流泥沙锐减、温滞效应明显、江湖关系改变、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河流环境容量降低、中游防洪风险仍然很大。”“环保部:长江流域开发与生态安全格局、产业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尖锐,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挑战。”结论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习近平语)”(4)。长江上游的几条大河来水量连年大幅减少。“水利部门数据显示,、年,沱江上、中、下游的水量连年下降。即使水量最大的下游,年年径流量也比多年平均值下降31.2%,比年减少20亿立方米。另据环保部门和武汉大学的相关课题研究,沱江水量年比年减少29%,年比年减少39%,每年都要从都江堰调水。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岷江,岷江水量年下降4%左右,年下降18.1%”(5)。由于上游供水量减少,长江甚至出现枯水季节大船不能航行的现象。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号称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古来黄河的气势雄伟甚至压过长江。孔子临黄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杜工部笔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太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又是何等的气势磅礴!而到新旧世纪之交,由于包括(黄河)源头区在内的青海黄河流域的草地严重退化和荒漠化(有资讯表明:到二十世纪末,青海黄河流域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黑土滩”、荒漠化草地总计面积达.6万公顷),大量“海子”(湖泊)消失,使黄河上游水量减少了23%,加上多条支流有不少干涸或接近干涸(据当时有关报道,黄河条支流几乎完全干涸),导致二十一世纪初的“黄河来水量有时仅为四五十年前的1%”,汹涌澎湃了亿万斯年的黄河居然在世纪之交出现频繁断流的现象。另外,中国北方四季不断流的中小河流还剩多少条呢?(南方雨量充沛,情况要好一些)。我家乡的滹沱河也是当地有名的河流。丁玲写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小说,其实桑干河还是滹沱河的一条支流。我在家乡务农时,夏季滹沱河就不必说,即使冬季也满眼是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离开家乡后,回去探亲时便发现滹沱河水越来越少,现在即便是夏季也只流着细细的一股水,河床大部分是青草和裸露的土地。历史上直到清末的辽河,曾有“千帆竞发、满目舟楫”的壮阔景象,它不仅是沟通海洋、深入东北内陆的水上交通要道,而且是辽人的“鱼米之乡”。现在水少得已无法行船。近年不少地方为制造景观,在河流上兴筑橡胶坝,造出一大片清水,但这动人的景观后面却是可怜的涓涓细流。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北方旱情严重的那几年,有资讯说整个北方地区大部分中小河流处于干涸或接近干涸状态。近年有关资讯称“中国50%以上的河流已经消失,留下的也少有不被污染。环保部统计,约2.8亿中国人的饮用水不安全。全国近一半的河流,不适合人类接触”(6)。中国几大著名湖泊水体面积大幅减少,曾经操练大规模水军的鄱阳湖低水位时变身“大草原”,洞庭湖早已失去了往古的澎湃浩瀚气象,“八百里洞庭”已被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昔日“鱼米之乡”的天然渔业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质分别下降为四类和五类,太湖虽经投入巨资治理,但富营养化程度仍很严重,昆明之所以为美丽的昆明是因为滇池的存在,但滇池面积和水体的缩小、透明度的大幅下降、池水的污染、传统水生植物和鱼类的骤减使其前景堪忧,新旧世纪之交和建国初期相比,整个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近一半,当年曾滋养红军的洪湖面积缩减了百分之五十八点五,“千湖之省”湖北百亩以上的湖泊由建国初期的一千三百三十二个减少到近年的五百七十四个,其中五千亩以上的湖泊由三百三十二个减少到一百二十五个,北方相当数量的平原湖泊、高原湖泊、草原湖泊消失,中国大地上不少湖泊已经永远地消失,还有一些湖泊正在走向消失,“春来湖水绿如蓝”的“江南水乡”和“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鱼米之乡”已经名不符实了。江西的鄱阳湖,亦名彭蠡湖。那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指丰水时的面积而言),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吞吐湖泊。苏轼在《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文中写“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描写的就是鄱阳湖(7)。唐朝王勃在其千古名作《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是鄱阳湖秋日的奇景和湖上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水战——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的水上对决就发生在鄱阳湖。鄱阳湖也是三国时代东吴周瑜经常操练水军的地方。周公瑾在鄱阳湖练好水军,转到扬子江(长江)打败了曹孟德的八十三万大军。所谓“谈笑间,强虏飞灰烟灭。”但“据新华社11月3日(指年11月3日)报道,继今年9月19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破12米大关,较历史同期提前54天进入低水位期后,11月3日8时,星子站水位跌至10.6米,通江水体面积平方公里,不足丰水时期的八分之一。鄱阳湖正变成‘大草原’”(8)。其实,四年前的年10月25日8时,水文部门的监测数据便显示,其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为11.97米,跌破12米,湖区水体面积平方公里,比同年8月16日的平方公里,缩小平方公里(9)。和年相比,年鄱阳湖进入低水位时间进一步提前,低水位时水体面积进一步缩小了。冬季鄱阳湖水低(枯)洲露本属正常,不正常的是低水位大大提前和水体面积大幅缩小。湖南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又称“八百里洞庭”,是长江最重要的通江湖泊,面积仅次于鄱阳湖,水量则大于鄱阳湖,而其往古本来的浩瀚气势盖过鄱阳湖。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临洞庭上张丞相》诗中是这样写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的壮阔、澄清、湖天一色,水汽充塞天地之间。而杜甫的《登岳阳楼》则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浩瀚雄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奇伟的洞庭湖竟将古吴国、楚国分割在东南两域,浩瀚的洞庭湖吞吐乾坤日夜不息!晚唐的大文豪韩愈诗下的洞庭湖是“洞庭连天九疑(九嶷山)高,蛟龙出没猩鼯(猩猩和鼯鼠)号”。中国妇孺皆耳熟能详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洞庭湖的描写可谓千古绝笔:“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道光时《洞庭湖志》还说她:“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道光年间丰水期洞庭湖的湖面面积约平方公里,由于近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围湖造田,以及泥沙淤积,到上世纪末,洞庭湖的湖面面积减少到2,平方公里,“八百里洞庭”被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而“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因大量不合理开发建设已损失容积亿立方米。”和建国初期相比,整个长江流域湖泊面积减少近一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洞庭湖局部湖区水质污染严重,富营养化趋势明显(目前洞庭湖水质为五类,鄱阳湖水质为四类),加之乱杀滥捕,导致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一些珍稀鸟类和名贵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中华鲟、中华秋沙鸭、白鹤、白鳍豚濒临灭绝的边缘,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减少,血吸虫病却卷土重来。洞庭湖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汉代司马迁、班固用“稻饭羹鱼”,“虽无千金之家,亦无饥馑之患”来形容洞庭湖畔民众的安乐。近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对湖区的过度开发、无节制捕捞以至发展到屡禁不止的酷渔滥捕,加上近年的过度养殖,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10)太湖是横跨江、浙两省的湖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因围垦和养殖,太湖湖泊面积减少13.6%,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湖荡有个,合计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以太湖、隔湖最为突出,太湖西北的马迹山岛因围湖造田已与陆地相连。隔湖的北、东、南面因加速围湖,使原有湖面大为缩小。以氮、磷指标评价,太湖富营养化的面积已占到90%以上。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污染,引发无锡市近万居民供水危机。之后三年内财政投入75亿元,经过综合治理,主要污染指标虽有明显下降,但总氮指标现在为2.74毫克每升,离国家要求的2毫克每升还有不小差距。太湖仍存在突发性水污染风险(11)。滇池古称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有盘龙江等八条河流注入,盛时面积曾有多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最大的淡水湖。杜甫诗云:“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明朝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曾在滇池训练水师。昆明因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昆明,一大片粼粼波光映出一大片隐隐城廓。登高四望,由东到北,由西到南山山相连,峰峰林立,江河湖泊,水色四溢。老人说,以前昆明有八大河八小河,蛛网般密布整个昆明城,……那美丽威尼斯岂能相比?”(12)。昆明城的母亲河、也是滋养滇池的主河盘龙江,原来其源头共有九十九泉流出。明代文人描写盘龙江当年的胜景:“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船蜂屯于城根,致川陆之万物,富昆明之众民”(13)。13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将昆明誉为“壮丽大城”。而清代昆明寒士孙翁髯作云南大观园长联一幅,上联便是对昆明滇池的赞叹:“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造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滇池水面原有平方公里,清朝缩小为平方公里,今天已不到平方公里。滇池的库容也与面积同步减少:唐宋时18.5亿立方米,到清代为16亿立方米,今天库容仅13亿立方米左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滇池草海和外海的的水质均为2类,八十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分别为5类和4类,九十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分别为超5类和5类。三十年来水质下降了3个等级。上世纪五十年代,水体的透明度草海可达2米,外海为1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清澈见底。八十年代草海的透明度0.40~0.60米,外海为0.65~0.75米。到九十年代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米,外海的透明度0.41米。原来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称为“花湖”。七十年代海菜花已寥寥无几,现在海菜花已被水葫芦取代,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过去滇池水产资源丰富,原有鱼类23种,其中土著鱼15种,以鲤鱼产量最高,金线鱼最名贵。现在土著鱼只剩下4种了。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约2亿吨左右。而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21世纪初,对滇池污染开始治理,前后投入大量资金(据有关资料投入达亿元)虽然水质有了一定提升,但污染和治污的压力仍然很大。有的来水河河段被城市建筑物覆盖,截污难度很大(14)。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凉城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岱海湖湖面面积达.46平方公里,目前仅为57平方公里。”在岱海湖边长大的某村民感叹地说:“岱海湖20多年前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现在却小得像个水泡子,一眼就能看到边”(15)。北方相当数量的平原湖泊、高原湖泊、草原湖泊消失。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干流经过的第一县),原有大小湖泊多个,到二十一世纪初有一半以上干涸。湖北省的洪湖曾是贺龙等领导的湘鄂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区域,原来面积比滇池大。那首曾唱遍中国的“洪湖水呀浪打浪”歌曲令人陶醉:“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啊”。现在的洪湖,面积已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平方公里减少到平方公里,缩减58.5%。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过度的围网养殖又使洪湖环境状况极度恶化,只水生植物便下降了60%。沙湖曾是武汉市区内环线内最大的湖泊,明洪武年间面积上万亩,如今缩减到亩。武汉是“千湖之城”,湖北是“千湖之省”。官方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面积超过百亩的湖泊共有个,面积超过0亩的湖泊个。由于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百亩以上的湖泊从个锐减为个,近些年又由于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展、倾倒垃圾、产业开发和污染等原因,进一步减少到个;其中水面0亩以上湖泊减少到个(16)。过去济南被描述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全国有名的泉城,曾有个天然泉,其中72名泉,10大泉群。现在这些泉还剩多少呢?现在还有白居易写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湖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江南吗?还有“山如黛、水如画”的江南吗?还有“江南水乡”吗?还有“鱼米之乡”吗,还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吗?全国自然海岸线告急,近海污染已成为严重问题,多个海域赤潮和浒苔频繁发生,一些近海浴场在浒苔的围攻下望去像草原一样,整个环海域有二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受污染,近十年来我国围填海面积超过三十万公顷,全国自然海岸线受损比例近三分之二,全国最大渔场曾是盛产黄鱼的舟山渔场现在盛产的是垃圾,鱼品已接近枯竭。河湖的状况是如此,那么海域呢?我国由北向南,毗邻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岸线长达3.2万公里,海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是古代人说海洋的气魄;现在是海纳百川之污,则是说今天海洋的无奈。二十一世纪初渤海的受污情况是:“来自国家海洋局的监测报告显示,渤海已有近一半的海域被污染的阴影所笼罩。目前,整个渤海水体中,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超过一类水质标准的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56%。渤海的一些海域海底泥中,重金属竟超过国家标准的0倍。这些污染源不间断地侵袭着渤海日益脆弱的肌体”(引自《渤海在呻吟中期待治理》林笛,2年6月5日《市场报》)。而到“近五年,我国多个海域赤潮和浒苔频繁发生,近海污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白癜风治疗多久能好引起白癜风原因是什么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