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句子成分分析法
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是新课改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可见,传统的“师讲生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才是根本。在文言文教学中,成分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推断词类活用情况、多义词的词义、句式中的省略情况和倒装情况,对阅读和解题有很大的帮助。在我看来,“题解文言,且看成分分析”不失为一种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接下来我就谈谈句子成分分析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有助于推断词类活用情况(一)推断名词的活用情况
1.名词作动词
①名词作动词
Eg:“吾师道也”出自《师说》
例句中“吾”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作主语;“师”和“道”都是名词,在句子成分中,名词不作主语就作宾语,而宾语一般处在句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道”应是宾语,“师”这个名词就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师”意为“学习”。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
Eg:“徐孺下陈蕃之榻”出自《滕王阁序》
例句中“徐孺”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下”本是方位名词,但是此处它带了一个宾语“榻”,所以名词“下”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此句中谓语“下”这个动作不是主语“徐孺”发出的,而是宾语“榻”发出的,所以“下”为使动用法。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
Eg:“侣鱼虾而友麋鹿”出自《赤壁赋》
例句中“侣”意为“伴侣”,“友”意为“朋友”,都是名词,它们后边的“鱼虾”和“麋鹿”也都是名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作主语就作宾语,主语一般放在句首,宾语处在句末,由此可以推断出“鱼虾”和“麋鹿”应作宾语,那么“侣”和“友”就应该活用为动词,作谓语。联系上下文,这里“侣”和“友”都是“吾与子”内心的一种想法,所以“侣”和“友”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名词作状语
Eg:“其一人夜亡”出自《苏武传》
例句中“其一人”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亡”,逃亡,是动词,作谓语;“夜”本是名词,而它用在了谓语“亡”的前面,修饰限制的是逃亡的时间,所以它该作状语。由此,我们便能推断出名词“夜”的活用情况为“名作状”。
(二)推断动词的活用情况
1.动词作名词
Eg:“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例句中第一个“君”为陈述的对象,作主语;“为”意为“给予”,是动词,作谓语;“赐”本是动词,在此句中它是谓语“为”涉及到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动词“赐”活用为名词,作宾语。
2.动词的使动用法
Eg:“外连衡而斗诸侯”出自《过秦论》
结合原文可知,此例句的主语是“秦国”。此句中“斗”是谓语,“诸侯”是宾语,但是谓语“斗”并不是主语“秦国”发出的动作,而是主语“秦国”使宾语“诸侯”相互斗争,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斗”字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动词的为动用法
Eg:“伏清白以死直兮”出自《离骚》
例句中“伏”是动词,作谓语,意为“保持”;“清白”是“伏”的宾语;“死”是动词,作谓语;“直”是形容词,它作的是“死”的宾语,所以“直”活用为名词,意为“正道”。此句中“直”不是“死”涉及的对象或事物,而是“死”的目的,所以此句中“死”是为动用法,意为:“为……而死”。
(三)推断形容词的活用情况
1.形容词作名词
Eg:“携幼入室”出自《归去来兮辞》
例句中“携”是动词,作谓语;“幼”是“携”涉及到的对象,处在了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形容词“幼”活用为名词,意为“小孩”,即前文“稚子候门”中的“稚子”。
2.形容词作动词
Eg:“善万物之得时”出自《归去来兮辞》
例句中形容词“善”带了一个宾语“万物”,它处在了谓语的位置上,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善”字应活用为动词,意为“羡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Eg:“会盟而谋弱秦”出自《过秦论》
根据原文意思,此句的主语是诸侯。细划句子成分后应为“诸侯会盟,诸侯谋,诸侯弱秦”,句中形容词“弱”是谓语,名词“秦”是它的宾语,由此可推出形容词“弱”应活用为动词。而此句中,“弱”这个谓语不是对主语“诸侯”加以陈述的,而是在陈述宾语“秦”,是主语“诸侯”使“秦”弱。所以推出此处“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且属于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Eg:“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出自《张衡传》
例句中“大将军邓骘”为陈述的对象,作主语;“才”意为“才能”,是名词,应作宾语;“奇”,意为“奇特”,是形容词,但它处在了谓语的位置上,所以“奇”应为谓语。而“奇”不是在陈述主语“大将军邓骘”,而是主语“大将军邓骘”心里认为张衡才能奇特,所以推断出“奇”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Eg:“猿猱欲度愁攀援”出自《蜀道难》
例句的主干提取出来为“猿猱愁攀援”。句中“猿猱”是主语;“愁”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应该活用为动词“发愁”;而“攀援”不是“愁”涉及的事物,而是“愁”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此句中“愁”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发愁”。
(四)推断数词的活用情况
1.数词作动词
Eg:“二三其德”出自《氓》
例句中的“其德”才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二三”是在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词,应作谓语,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数词“二三”应活用为动词,意为“有时二,有时三,即不专一”。
2.数词作形容词
Eg:“用心一也”出自《劝学》
例句中的“心”意为“心思”,作主语;“一”意为“专一”,是对主语“心”加以陈述的词,应作谓语,所以我们判断出数词“一”用作形容词。
二、句子成分分析法有助于推断文言句式(一)推断省略句
1.省略主语
Eg:“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出自《鸿门宴》
例句逗号前的部分,“度”是动词,作谓语;“我”是“度”涉及的对象,是“度”的宾语。那是谁在“度”呢?可见“度”省略了主语,根据后文我们知道“度”省略的主语是“公”。
2.省略谓语
Eg:“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出自《琵琶行》
例句中“初为《霓裳》后《六幺》”部分,“为”是动词,“《霓裳》”是动词“为”涉及到的对象,是“为”的宾语。“初”修饰动词“为”,所以是“为”的状语。“初”与“后”相对,都是表示时间,作状语。“《霓裳》”与“《六幺》”相同,都是歌曲名,皆为名词性词语,应作宾语,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六幺》”前边省略了一个谓语动词“为”。
3.省略宾语
Eg:“相如引车避匿。”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句中,“相如”是主语;“引”是动词,作谓语;“车”是动词“引”涉及的对象,作“引”的宾语。“避匿”是动词,在句子中作谓语,它是主语“相如”的谓语,而句中没有动词“避匿”涉及的对象或事物,所以我们可以推出谓语动词“避匿”省略了宾语,根据上文我们知道省略了“之”,代指廉颇。
4.省略介词
Eg:“见燕使者咸阳宫”出自《荆轲刺秦王》
例句中“见”是动词,作谓语;“燕使者”是谓语动词“见”涉及的对象,作宾语;“咸阳宫”限制的是接见的地点,应作“见”的状语。现代汉语中,一般用“在……地方”表示地点。可见,此句中“见”字前省略了介词“于”。
(二)判断倒装句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Eg:“渺渺兮予怀”出自《赤壁赋》
例句中,“予怀”意为“我的心怀”,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作主语;“渺渺兮”意为“悠远的样子”,是对主语“予怀”加以陈述的,所以它应该放在主语“予怀”的后边。显然,此句中主语“予怀”和谓语“渺渺兮”位置颠倒了。
2.宾语前置
Eg:“彼且奚适也”出自《逍遥游》
例句中,“彼”是代词,指鹏鸟,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作主语;“适”意为“到”,是动词,作谓语;“奚”意为“哪里”,是代词,应作宾语。所以,疑问代词“奚”按现代汉语顺序应该放在谓语动词“适”的后边,而此句中“奚”放在了“适”的前边,由此判断这属于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3.定语后置
Eg:“蚓无爪牙之利”出自《劝学》
例句中“蚓”是句子陈述的对象,作主语;“无”意为“没有”,作谓语;“爪牙”是谓语动词“无”涉及到的事物,作宾语;“利”意为“锋利”,是修饰名词“爪牙”的,所以它是“爪牙”的定语,按现代汉语顺序,“利”应该放在“爪牙”的前边,而此句中“利”放在了“爪牙”的后边,由此判断定语“利”位置延后了,属于定语后置的情况。
4.状语后置
Eg:“农人告余以春及”出自《归去来兮辞》
例句中“农人”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动词“告”是在对主语“农人”加以陈述,作谓语;“余”是谓语“告”涉及的对象,作宾语;“春及”意为“春天到了”,限定了“告”的信息,应作状语,按现代汉语顺序,“以春及”三个字应该放在谓语动词“告”的前边,而此句中“以春及”的位置延后至“告”的后边,所以我们能判定这属于文言句式中的状语后置现象,从而帮助我们正确翻译句子。
三、句子成分分析法有助于文言文解题(一)推断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推断下列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Eg:1.蜀之鄙有二僧。
例句中“有”是动词,应作谓语;“二僧”是谓语“有”涉及的对象,作宾语;“蜀之鄙”是谓语动词“有”陈述的对象,应作主语。“蜀”意为“蜀地”,可见“鄙”应释义为名词“边境”。
Eg:2.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例句中“我皆有礼”部分,“我”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有”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词,作谓语;“礼”是谓语“有”涉及的事物,作宾语。“我皆有礼”译为“我样样做到有礼”。“夫犹鄙我”部分,“我”是代词,处在句末,应作宾语;“鄙”处在宾语“我”之前,但它不是修饰“我”的定语,所以推断出“鄙”应为动词,作谓语。根据句子前后句意关系,我们可断定“鄙”意为“轻视”。
Eg: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例句中“肉食者”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鄙”是对主语“肉食者”加以陈述的词,应作谓语。“者”是指人,所以“鄙”是陈述人的,说明人怎么样,由此推出“鄙”应释义为“庸俗,鄙陋”。
Eg:4.人贱物亦鄙。
例句中“人”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贱”是对主语“人”加以陈述的词,说明人怎么样,作“人”的谓语。“物”与“人”相对,亦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鄙”是陈述“物”的词,“人贱”对“物鄙”,“鄙”就应是说明“物”怎么样的词,所以推出“鄙”意为“轻贱”。
(二)推断文言句子的翻译情况
Eg:1.乾宁二年,兖、鄆为汴人所攻,势渐危蹙,遣使乞师于武皇;武皇遣承嗣率三千骑假道于魏,渡河援之,时李存信屯于莘县,既而罗宏信背盟,掩角王师,因兹隔绝。及瑁、瑾失守,承嗣与朱瑾、史俨同入淮南。承嗣、史俨皆骁将也,淮人得之,军声大振。武皇深惜之,乃遣赵岳间道使于淮南,请归承嗣等。
请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划分句子成分,我们可知划线句子中“武皇”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代词“之”处于句末,是谓语“惜”涉及的事物,应作宾语,代指“承嗣、史俨等投降的事”;“惜”是谓语,并且“惜”是陈述主语“武皇”对宾语“之”的情感反应,是“武皇”对“之”感到惋惜;“深”用在“惜”的前边,修饰“惜”的程度。由此,我们可以将“武皇深惜之”译为“武皇深深地为这件事情感到惋惜”。
②句中动词“遣”意为“派遣”,是主语“武皇”的谓语;“赵岳”是派遣的对象,作“遣”的宾语;“使”是陈述“赵岳”的动词,作“赵岳”的谓语,意为“出使”;“间道”限制的是出使的方式,作“使”的状语,译为“从小路”。“于淮南”三字是表示出使的地点,所以“乃遣赵岳间道使于淮南”译为“于是派遣赵岳从小路出使到淮南。”
③句中“请”是动词,意为“请求”,根据句意,请求的对象应该是“淮南军”;“归”是动词,意为“回来”,但句子中显然不是请求“淮南军”回来,而是请求“承嗣”回来,即请求淮南军让李承嗣回来,推出“归”是使动用法。“请归承嗣等”译为“请求淮南军让李承嗣等人回来”。
综上所述,划线句译为:武皇深深地为这件事感到惋惜,于是派遣赵岳从小路出使到淮南,请求淮南军将李承嗣等人送回到武皇身边。
Eg:2.慕容廆,棘城鲜卑人也。帝拜为鲜卑都督。廆致敬于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何龛严兵引见,廆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廆曰:“主人不以礼,宾复何为哉!”龛闻而惭之,弥加敬惮。
请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划线句中“廆”指“慕容廆”,是陈述的对象,作主语;根据前文,“敬”应理解为名词“敬意”,作宾语;“致”处在了谓语位置上,应译为动词,与“敬意”搭配,所以译为“表达”;“于东夷府”限制了表达敬意的地点,是“致”的状语,此处状语后置了。“廆致敬于东夷府”翻译为“慕容廆到东夷府表达敬意”。
②划线句子“巾衣诣门”部分,“诣”是动词,作谓语,译为“到”;“门”是“诣”涉及的对象,作宾语;“巾衣”二字本是名词,但是它们修饰的是谓语动词“诣”,所以“巾衣”二字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戴上头巾穿上礼服”。
③“抗士大夫之礼”划分句子成分,“抗”是谓语,应为动词,它的宾语是“礼”,所以“抗礼”意为“行礼”;“士大夫”是修饰宾语“礼”的,作定语。
综上分析,划线句译为“慕容廆(便)到东夷府表达敬意,他戴着头巾,穿着礼服来到东夷府的门口,(打算)行士大夫之礼”。
总之,不管是在我的学习生涯中,还是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句子成分分析法对我学习文言文都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句子成分分析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也可以帮助我们推断病句考点中的成分残缺情况,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语出于心,文成于思,词妆成句,句练达意。愿大家用词语装扮自己的语言世界,划成分遨游中华文言领域,用心思绘就语文新天地!
撰稿:王燕
编辑:高海燕
审核:郑继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