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蒲圻(现赤壁市)在唐代首建于金叠山的“学宫”;宋代座落在凤冈盖的“五岳观”;明代复修的“凤山书院”;清代置于城内的“大宗书院”、“龙门书院”、“朝阳书院”以及清代康乾年间名士张开东创办的“青园书屋”等。这些学宫、书院、书屋既是教学之场所,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其内珍藏有大量的古代书籍和字画,可惜这些建筑物荡然无存,藏书也悄然流失。
清末至民国,是蒲圻图书馆事业的萌发时期。民国二十四年(公元年),省教育厅在蒲圻设立了“省立蒲圻民众图书馆”。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省立蒲圻民众图书馆”下放交县,改名为“蒲圻县通俗图书馆”。不久县政府、县教育局无法维持只好关门停办,将图书及设备交“县民众教育馆图书阅览部”。民国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县民教馆阅览部(简称)恢复机构,馆址设在城关南门街“福音堂”,馆长由但和清担任,配有专职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圻县人民政府对发展文化极为重视,在城关“福音堂”设立了“蒲圻县人民文化馆”。图书阅览室是“蒲圻县人民文化馆”的一部分,继之拨出专款,将已接管的原民教馆移交的设施修缮一新,并且添置了一批新设备及图书,配备了专职图书管理员。
一九五八年以前,鉴于建国初期文化经费有限,图书阅览室一直隶属于文化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九五八年九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图书馆,但人员、经费、业务工作仍由文化馆统一安排。同年十月至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在蒲圻、咸宁两次合县分县期间,曾一度改名为图书室,以后又恢复为图书馆。
一九六二年,图书馆再度并入文化馆,成为文化馆下设的一个图书阅览室。
一九七六年九月,经省文化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蒲圻县图书馆”,配有副馆长一名,馆员三名,省财政厅每年向图书馆拨出专项事业经费。
直至一九八二年,图书馆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馆舍(今体育路)。一九八六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兴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图书馆,馆址选在白鹤山上,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亲自为“蒲圻县图书馆”题写馆名。从此,图书馆事业才得以健康发展。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