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燕教授
编辑
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审查中心特邀专家委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
他者想像与自我建构
——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及中国电影海外拓展研究
当前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日渐提升和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扩容,世界各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美、法、澳、韩等国家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也越来越多。其中当好莱坞电影历经百多年发展“题材创新成为最大难题”[1],恰逢中国电影在全球化和入世背景下厚积薄发,好莱坞准确捕捉这种情势,近年来推出了《功夫熊猫》()、《变形金刚3》()、《》()、《阿凡达》()、《钢铁侠3》()等众多美国制造和《功夫之王》()、《功夫梦》()等中美合拍电影,越趋主动地拥抱中国题材和中国元素。事实上,中国观众也以空前热情回报了这股好莱坞“中国潮”,《变形金刚4》19.7亿、《阿凡达》13.7亿、《变形金刚3》10.8亿、《钢铁侠3》7.6亿、《功夫熊猫2》6.08亿、《》4.66亿等众多电影在华斩获数亿人民币票房。
如果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呈现出典型的单向性,更多是借助东方文化奇观来刻意迎合观众的“惊奇感(surprise)、悬念感(suspens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2],并通过电影娱乐生产的主导优势来实现全球市场的最大占有、进而实现某种程度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播的话,那么亚洲近邻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则因为以往社会历史的纠结、政治关系的错综、民族文化的交错碰撞,而呈现复杂的“多向性”特征,既具有异文化奇观、他市场开拓的商业创作考量,更具有借他者想像来强化自我建构的意识形态和抢占文化制高点的策略意图。
第一节
他者想像: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及中国形象建构
“所谓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的结构和力量构成的或妥协的合力结构”[3],出现在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所呈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想像物,背后承载着中国文化本身和韩国视野中的中国形象之间或认同或相异的多向意涵,因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4],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或中国形象是韩国自我意识主导之下的想像诠释与现实描述。
一
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运用
中国早在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就与韩国开始了历史文化联系,在19世纪末以来的现当代历史上更有直接而深刻的历史交汇点,另外地缘上位处朝鲜半岛的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这促使许多韩国电影很早就开始引起白癜风的原因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