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陈彩麟的戏台楼
■文/陈泉辛
偶尔得知发源于鄂南地区的提琴戏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脑海中映现出一幅幅童年的画面。我的老家在赤壁市随阳林区,那里有万亩竹海茫茫,大山巍峨。有万亩的野生樱花,也有纯朴的民风民俗。村里人爱看提琴戏,历史非常久远。陈彩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记得义门陈族谱上记载,老虎岩陈姓人家都是清朝从崇阳县山下陈家迁徙到蒲圻随阳老虎岩来的,崇阳县历代流行提琴戏,陈彩麟的祖辈们也把爱听提琴戏的嗜好也带到了邻县蒲圻。所以,陈彩麟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爱看戏。家乡的戏台楼建在一进四重的宅第里,这个宅第是沿袭了明清时代的乡村建筑格局,祖辈们在设计居所时,在进大门的第一重左右的两个厢房之间搭建戏台楼,这种设计格局类似过去大户人家唱堂会的戏园子,家族的人可以在台下尽情观赏戏剧。陈彩麟的戏台楼有三米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子里一到正月就开始请戏班子唱戏,平时谁家有喜事还在戏台上挂上银幕,放几场电影。因此,戏台楼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特别深刻。可能是因为经常有戏剧团在此演出,村里人喜欢叫它戏台楼。
戏台楼舞台虽然不是很大,但有足够的纵深,完全可以满足剧团演出所需,在垂挂着的层层的帷幕后面。戏子们可以化化妆,换一换戏服。另外,在舞台一側,可以容纳六至七个人操琴和司鼓的乐队。观众席区域较大,一进三重的大堂屋可以容纳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看戏。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乡村文化娱乐不多,山里人每逢红白喜事,或者是正月里玩龙灯、划龙船,一般都要请戏班子来演出。因此,戏台楼经常演出提琴戏。提琴戏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是鄂南崇阳、通城两县人民群众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提琴戏“三生四旦带一丑”,即老生、小生、奶生、正旦、闺门旦、花旦、老旦.丑角兼代净角和摇旦。它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兼融湖南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民间道教音乐等,听起来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我们孩提时都特别喜欢听,到戏台楼演出的剧团以崇阳县较多,有很多是乡村农民利用农闲季节自己组建起来戏班子,尽管不是大名鼎鼎。但毫不影响乡亲们的看戏热情,哪怕是寒冬腊月,也能保证看戏的人场场爆满。
每年正月,陈彩麟有崇阳戏班来时,十里八乡的村民便都会不辞辛苦,打着火把,搬着小板凳步行数里山路潮水般涌来看戏。看戏的人一多,我们小伙伴越是喜欢赶往人堆里凑热闹。村前屋后到处捉迷藏,玩累了就跑到大人堆里听戏,那时年少无知,看过的家乡戏文大都忘记了,现在能够模模糊糊忆起的是《状元与乞丐》《五娘进京》《银牌记》《孟姜女》《灯笼记》《三宝记》《梁祝姻缘》《青风亭》《三元记》《天仙配》《琵琶记》等。
到九十年代后,提琴戏受到影视剧的冲击,兼之一些会演戏年轻人大都出门打工,一些戏班子不得不解散。戏台楼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荒废了。每年来演出的戏班子越来越少。没戏演时,每逢年村里办喜事或者老人庆寿,村里会放几场电影。幕布就悬挂在戏台楼的梁柱上面。每次放电影,戏台楼会重新热闹起来。
我每一次回赤壁随阳老家,路过戏台楼时,它总能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如今,乡村的农业社会已经渐行渐远,哪些在民国期间非常鼎盛提琴戏,只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以上图片来自与网络)
(本文刊载于年1月16日《湖北日报》)
陈泉辛简介
陈泉辛,年生,湖北赤壁人,高级咨询师,湖北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为止,在《诗刊》《中华诗词》《飞天》《延河》《诗林》《诗潮》《朔方》《星星诗刊》《边疆文学》《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散文百家》《中华辞赋》《岷峨诗稿》《中国铁路文艺》《陕西文学》《叄花》《长江文艺》《中国乡土文学》《世界汉诗》《江河文学》《长江丛刊》《扬子江诗刊》《人民长江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建材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楹联报》《西藏日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深圳特区报》《西江日报》《黄冈日报》《大河健康报》《诗词报》《咸宁日报》《咸宁周刊》《香城都市报》《湖北作家》等全国多家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获得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家名典》《中国精短散文-》《湖北诗歌现场》《当代中华诗词库》《中华诗词·湖北卷》《局部白癜风白癜风康复标准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