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大朋友们小朋友们好,欢迎来到小小猫塾。今天猫先生继续来和大家讲历史故事哈,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已经讲到了三国时期了,对于著名的赤壁之战,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应该都非常熟悉,不过《三国演义》中所讲述的赤壁之战和《三国志》中的描述有一些区别,《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元末明初时期所写的演义小说,创作基础也是基于《三国志》中正史记录中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的,有历史真实部分也有一些假想的创作内容,大家千万别和真正的历史弄混了就好。
在今天的内容里,猫先生就带着大家从历史角度去了解一下赤壁之战到底和演义中所讲的有哪些不同吧。
以下专业内容出自《细说三国》(黎东方先生著)、《中国通史》、以及百度百科……
01曹丞相的最大阻碍
赤壁之战发生之前,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他在新野打败了刘备,开始向南进军。当时负责荆州的地方领导是刘表,他死后受宠的小儿子刘琮在部将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将荆州地区让给了曹操,无奈的刘皇叔就逃到了大儿子刘琦驻守的江夏,也就是下面图中大家看到的武汉,准确的说应该是汉口地区,也就是长江南岸。
当时孙权的都城在柴桑,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在得知刘琮投降了曹操之后,东吴内部也出现了两种声音,投降还是迎战。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长江以北已经是曹操的地盘,虽然他的部队都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但是收了刘表的部队后,水战能力得到了提升,再加上兵多将广,直接迎战风险极大。
目前为止,能够阻碍曹操直接进军的唯一因素就只有一个:长江。
红色:曹军路线
蓝色:孙权军路线
绿色:刘备军路线
在古代战争中,水战是一个技术活,首先部队将领和士兵都需要具备一个必备的身体因素,那就是--不晕船。坐过船的小朋友们应该有体会的,当然这里说的不是现在的轮船,而是木头做成的帆船,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波浪中,船体非常容易出现颠簸摇晃的情况,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要站在船上的,所以如果不是从小生活在江边的人来说,没多久就吐得昏天黑地,直接躺下了……这种情况也就根本没法打仗……
曹操的部队大多数是北方人,准确的说大多数应该是没在水边生活过,没有这方面的身体条件,虽然荆州有水军,但毕竟是刚刚投降过来的人,曹丞相又相来疑心病很重,不太相信这些南方部队,因此渡江开战迟迟没有开展起来,只是让荆州水军带着北方士兵进行训练,不过并不是在江里练习,而是开凿了几个人工湖……要知道平静的湖水和滚滚长江东逝水完全不是一回事儿的……
02说服孙权的三个关键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熟悉的场景是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了孙权联刘抗曹,但其实诸葛先生只是第三个提出抗战的人,在他前面还有2位,而这两位却都是东吴自己的人。
第一个主站的人是鲁肃,也就是大家在电视剧里熟悉的那位被诸葛亮忽悠的团团转的先生,但实际上他才是第一个向孙权建议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主战派人士。在东吴内部以张昭为首的文官们劝说孙权投降的时候,鲁肃第一个站出来跟孙权讲明厉害关系,坚定了孙权抗战的决心。
然后他又作为代表去联合刘备,希望支持刘备对抗曹操,只是没想到刘皇叔输得太快了……即使如此,鲁肃依旧成功的完成了使命,联合刘备加入到抗曹联盟中。
第二个站出来主站的人就是周瑜,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周郎。
周瑜可没有鲁肃那么说话婉转,上来就是直言快语:“曹操虽说名为汉朝丞相,其实他就是一个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明威武的雄才,兼有父兄的伟烈功业,割据江东,占地几千里,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铲除奸邪祸患的时候。何况现在是曹操自己前来送死,岂可反向他投降?”(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大家看见了吗?周瑜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虽说对外宣称曹操几十万大军南下,在周瑜眼中曹丞相纯粹是自己上门送死来了……这气魄!这勇气!这魅力!
在自家亲信的鼓励下,孙权非常感动,他对这两位支持自己的人都说了同样的话:“这是老天爷把你送给了我啊!”(此天以君授孤也!)
这里猫先生要说明一下,当时的孙权年龄不到三十岁,放到当下也就是才工作没几年的青年,而且之前家族中真正建立威名的是他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这两位可惜都过早去世了),他一没有战争经验,二又缺少管理经验,在这个时候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怕内部老臣们不听他的,万一再和刘表家的老二一样被协众投降,那就惨透了……
所以这个时候鲁肃和周瑜能够挺身而出支持他,他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激动的!
有了自家人的支持,孙权坚定了抗曹的信心,但和刘备联合这件事让他也有一点担心,虽然刘备是汉室宗亲(至少当时人们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刚打完败仗,手下兵将很少,和这样的人联合靠谱么?
于是诸葛亮亲自出马,成为了第三个坚定孙权抗战决心的人,也是最关键的一位。
在和孙权的会面后,辩论高手诸葛先生成功说服了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正史里没提诸葛先生舌战群儒的事情,只是说了他用激将法刺激了一下这位孙家的热血青年……),根据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的观点,诸葛亮没来之前,孙权只是有了出兵的意向,还没有行动,有了诸葛亮先生这一下子“刺激”,意向正式转变成了行动,所以说诸葛亮先生出马是这次联合抗战的关键一步。
不过这里要说明一点,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期还不是刘备的军师呢,他真正被授予军师的头衔(也就是军师将军)是在刘备打下成都之后,被授予“军师中郎将”的头衔也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也就是刘备打下湖南省四个郡后(三国演义里收黄忠那段),所以这个时候诸葛亮也只是一个普通文官而已……
03赤壁之战其实不是水战
曹操并不是在长江里和周瑜开战,他派了陆地部队从长江南北两岸分别进军,毕竟陆战才是他最擅长的,大家想想看,曹丞相也并不傻,几十万大军去打自己不擅长的水战凭啥啊……
红色为曹军南岸部队进攻路线
蓝色为曹军北岸大部队进军路线
南北两线的陆地部队分别向夏口(也就是武汉)进军,南岸部队到达了赤壁这个地方,遭遇了孙刘联军,结果打了个败仗,撤退到了长江北岸。
所以说真实的赤壁之战其实是陆地战役,不过结果都是一样,曹丞相又打败了……(哎?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赤壁之战曹军失败的因素有几个可能:
1、孙刘联军先抵达赤壁,以逸待劳,曹军远途奔袭,身体疲惫;
2、曹军水土不服,遇到了疾病和瘟疫(有可能是痢疾和感冒……);
3、孙刘联军求胜意识强烈(毕竟关系到存亡问题,也就是哀兵必胜的道理)
基于以上几个条件,赤壁之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顺便提一下,大家如果看过吴宇森导演拍的电影《赤壁》(上)的话应该有印象,曹军和孙刘联军首先在陆地上开打,这一点倒是符合史实的,当然里面某些情节就另当别论了(比如那个八卦乌龟阵……)
《赤壁上》里的八卦阵……
北岸的主力部队抵达了赤壁对面的乌林,也就是地图上大家看到的位置,南岸的作战部队也撤退到了这里,船队集结在岸边,部队在林中扎营休息。
决定命运的时刻即将到来……
04诸葛亮不是神仙……
演义往往都比正史写的精彩,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小说而不是喜欢看历史。
对于诸葛亮在演义中的神话形象,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不过这里猫先生要很坦诚地说一句:很多关于他在赤壁之战中的“超常”表现并不存在……
首先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在正史里并没有存在,大家也可以想一下,孙权和曹操作战要是连箭矢都不足够怎么可能去迎战呢?
其次借东风这个典故也没有,毕竟诸葛亮不是跳大神的,也不是法师……东风是自己刮起来的,再说即使没有风的话,火船计划依旧可以实施,怎么做呢?依靠的是水力!在南岸上游位置将火船送入水中,沿着水流自然可以划到南岸下游的曹营,所以诸葛先生没必要花费那么多军费去设立法坛了……
05蒋干没有盗书,黄盖没有挨揍
蒋干盗书的典故并不存在,曹操也不是一个蠢人,没必要相信一个周瑜的故交能够说服成功,要这样的话还兴师动众跑这里干啥啊……大家要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本身就倾向刘备,所以他的作品里肯定有不少诋毁曹操的事情,反正也没人知道有没有,索性编出这么一个人恶心你一下……
黄盖的“苦肉计”也没有发生,不过火攻的计策确实是他提出的(不是周瑜和诸葛亮……),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于是黄盖向曹军暗中递信诈降,对于刚接受刘琮投降的曹操来说认为这非常正常,原因有几个:
1、曹操兵力比孙权多很多;
2、黄盖是孙坚的老部下,资格比周瑜老,肯定不服这个年轻人;
3、之前主动投降曹操的将领太多了,袁绍手下将领有(比如著名的张郃……),荆州的将领也都投降了,你孙权手下的将领投降太正常了;
于是……于是曹丞相就自己跳坑里了……中计了……
06火烧乌林
曹操的主力部队抵达了长江北岸的乌林(就在赤壁的对岸),也就是地图上大家看到的位置,船队抵达后在岸边停靠(注意,船可没有用锁链锁起来……),士兵在岸边的树林里扎营休息。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黄盖带着十艘装满了干柴枯草的大船,浇上了油,盖上了麻布,装成粮草船驶向北岸的乌林镇,在快接近曹营时点燃船只,船帆拉满,顺着水流直接冲向曹营,而黄盖和身边的兵士跳上提前准备好的小船,扭头向南岸驶去。
十艘火船冲进了曹军岸边停靠的兵船,所有船只挨个被点燃起火,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后四散奔逃,有人想救火也来不及了,火势瞬间蔓延到岸边的帐篷,曹军伤亡惨重,不得以向江陵撤退。
这时的孙刘联军也并没有隔岸观火,抚掌大笑,而是早就做好了准备,火势一起就乘坐战船杀向北岸,获得了战役的全面胜利。
所以真正的“火烧赤壁”应该说是“火烧乌林”才对……
那么为啥大家对赤壁印象深刻呢?
猫先生也查了一下资料,有人认为赤壁的地质情况特殊,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因此呈现红色,被后人误以为火烧曹营之后导致成这样,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火烧的是乌林而不是赤壁,所以这也和这场战役没有啥关系。
07曹操为啥非要走华容道
华容道在哪里?黎东方先生认为是汉朝华容县城旁边的一条小道,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监利县上坊东村附近(湖南也有一个华容县,不过是三国时期吴国创设的一个县,原来叫南安,在隋朝的时候被人改名为华容,和华容道没有啥关系)。
红色:曹军败退路线
船只被孙刘联军烧毁后,坐船走水路逃跑这个计划是彻底没戏了,所以只能走陆路逃跑,那么往哪儿走是很重要的,在当时曹操在江陵这个地方有城池,有军队,在这里可以防守孙刘联军的追击,所以他只能往江陵方向逃跑,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道路铺设的到处都是,想去江陵只有走华容道这一条路,所以……所以曹丞相就从这里逃跑了。
不过历史上倒是真没有写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事情,估计这也是小说家的演义出来的情节,由此体现关羽的忠义,实际上……猫先生想估计曹操在逃跑的时候可能真的会仰天长笑:“倘若在此设一伏兵……”
写在最后的题外话
真实的历史也许没有小说故事精彩,但小说故事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人物在故事中也许会非常完美,但实际上他们和我们一样,人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在喜欢他的人眼中优点大于缺点,反过来在不喜欢他的人眼中,缺点一定非常多。
当我们在读一些历史文学的时候,不妨尝试去了解一下在史籍中是否如文学作品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换个角度去看文学作品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诗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乌林之战,周公瑾一战成名,诸葛亮卧龙初醒。
小小猫塾谢谢您的打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