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中砥
编辑|姬政鹏
就在今天(8月31日)下午三时许,《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正式超越《流浪地球》的46.54亿,跃居今年年度票房冠军和产业化以来票房亚军。至此,位居票房前三甲的影片分别是动作、动画和科幻类型,体现了不同题材类型风格的多样化繁荣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中国电影人肩负责任、担当使命,共生产故事片余部,这些影片以不断开拓的题材内容和越来越多样化的类型,展现历史变迁、反映时代脉搏,为时代进程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注脚。中国电影的题材类型也在70年中不断发展、丰富、融合,在积累经验与交流互鉴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景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七年”电影在展现工农兵形象、描写工农兵生活方面取得了开创新的进展,大批优秀影片充分展现了“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改革开放初期,在思想解放的思潮下,中国电影人大胆进行银幕探索,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片大量涌现,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产业化以来,类型不断丰富,中国式大片和魔幻题材影片大量出现,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中国社会现实、展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电影探索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商业化道路,从影像语言和拍摄手法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走出一条新主流大片之路,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也出现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电影正向着类型不断健全、产业全面发展、技术不断与国际接轨的方向稳步前进。
“十七年”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充分展现“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整体呈现出新风貌和新气象,发生了从叙述手法到影像风格的全方位改变。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电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独特的类型与题材是“十七年”电影的重要特征。电影中出现了大量的“工农兵”形象。工人、农民和战士开始在银幕上得到生动、真实的体现。工业、农业、战争等相关题材影片占据银幕主流,反特惊险片与军事题材惊险片等也在这一时期实现新发展。
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就是以铁路工人为主角,讲述铁路工人克服困难修桥的故事,首次展现了产业工人形象。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下,反映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电影大量出现:《红旗歌》《高歌猛进》《伟大的起点》等反映产业工人生活变迁,《荣誉属于谁》反映车站调度生产,还有反映第一批女火车司机长经历的《女司机》等影片。农村题材的影片以年首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农家乐》为起点,《李双双》《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便是其中的代表。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繁荣发展,其中《中华女儿》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的首个国际奖项。
此外,还有一批如《白毛女》《白衣战士》《刘胡兰》《赵一曼》《光荣人家》《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南征北战》《董存瑞》《平原游击队》《停战以后》《暴风骤雨》《白求恩大夫》《上甘岭》《铁道游击队》《五更寒》《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党的女儿》《青春之歌》《回民支队》《战火中的青春》《红旗谱》《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独立大队》《英雄儿女》《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红日》《甲午风云》《兵临城下》等优秀影片涌现。
这些影片在艺术上寻求突破,对人物进行了真实鲜活的刻画,更有多部影片和多个人物角色至今仍然脍炙人口。
惊险片作为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影片样式,在银幕上与工农兵题材影片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备受观众喜爱。这一时期的惊险片主要包括反特惊险片和军事惊险片。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无形的战线》开反特惊险片的先河,《铁道游击队》《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羊城暗哨》等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李少白等多位中国电影史学家将《智取华山》看作军事惊险片的开端,主要包括《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神秘的伴侣》《山间铃响马帮来》《猛河的黎明》《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古刹钟声》《国庆十点钟》《寂静的山林》等影片。
这一时期的现实题材影片取材广泛,主要人物涉及不同行业、不同性别,汤晓丹导演的《不夜城》第一次以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主人公,拓宽了现实题材电影的表现范围。在艺术探索上,郑君里导演的《枯木逢春》以水墨画色调和横移镜头打造山水长卷之感,大胆突破传统方式,创新意识强烈。《腐蚀》《我这一辈子》《上海姑娘》《我们夫妇之间》《霓虹灯下的哨兵》《舞台姐妹》《护士日记》《今天我休息》《老兵新传》《农奴》等都是此类影片的优秀代表,这些现实题材电影内容取材于广泛的现实生活,涵盖了知识分子、警察、护士、戏剧演员等多重职业,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与表现充满生活气息与真实的力量。
少数民族影片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涉及近20个民族50余部之多。它们或与战争、反特、歌舞等元素结合,或表现民族发展或歌颂爱情与生活,在电影语言和情感表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年《内蒙春光》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反映了地方政权更迭过程中与敌特力量的较量。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刘三姐》问世,影片围绕壮族姑娘刘三姐展开,以歌舞赞颂真善美。《哈森与加米拉》描写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五朵金花》载歌载舞,呈现苍山洱海的秀美风景,在大理民歌中展现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草原上的人们》《金银滩》《阿诗玛》《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影片也留下了诸多少数民族的银幕想象。
电影戏曲片成为标志时代特征的片种。从年第一部戏曲片《小姑贤》到年《游乡》等4部戏曲片,这一时期共计出品约余部,覆盖大小剧种50余个。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彩色戏曲片,《天仙配》《游园惊梦》《红楼梦》《杨门女将》《野猪林》《刘巧儿》《罗汉钱》《洪湖赤卫队》等也是这一时期戏曲片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的儿童片、动画片、木偶片受到重视,数量有所增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提倡,出现了像《祖国的花朵》《鸡毛信》《风筝》(中法合拍)《小铃铛》《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优秀影片。
其中,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小英雄》开创新中国木偶片的先河,年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诞生,随后《渔童》《济公斗蟋蟀》《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的剪纸动画片相继面世。年万籁鸣和唐澄执导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面世,二十年间斩获多个国际大奖,声名远播,不仅对中国动画影响深远,也对许多日本动漫家起到了启蒙作用。
喜剧片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讽刺喜剧到歌颂喜剧、轻喜剧的转型。《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如此多情》《球场风波》《寻爱记》等成为讽刺喜剧的代表,这类喜剧以“笑”的形式对官场溜须拍马、个人道德品质不佳等多种行为进行了讽刺。《李双双》《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满意不满意》《锦上添花》《抓壮丁》等是歌颂喜剧、轻喜剧的代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名著改编影片在这一时期获得较高艺术成就,包括:《我这一辈子》《祝福》《家》《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这些影片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极大发挥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保持了政治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
纪录片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既有《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烟花儿女翻身记》《六亿人民的意志》等记载历史进程的大型纪录片,也有短小精悍的《新闻简报》等。
人物传记片涌现出《聂耳》《李时珍》《林则徐》等优秀代表作。此外,在体育题材、灾难类型上,谢晋拍摄的《女篮5号》为运动题材影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石挥自导自演的《雾海夜航》带有灾难片元素,这些都为中国电影此后的类型发展与融合打下了基础。
创作个性舒展、艺术影片繁荣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舞台
年电影创作开始全面恢复,迎来了第一次创新浪潮。这一时期的电影开始向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实验性电影以及多元类型交叉电影的方向发展,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开始凸显。第四代导演反思文革,探求个人命运在大时代中的跌宕。第五代导演在视听语言上进行大胆突破,一些反叛传统的作品涌现,令人耳目一新。
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经济腾飞,更造就了电影在艺术上的探索与繁荣。电影思想解放运动和创新运动蓬勃发展,不同代际的导演群体各展所长、百花争艳。艺术个性渗入不同题材类型的影片创作之中,出现了一批极具艺术探索价值的经典作品。
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反思文革、表现与“四人帮”斗争的影片成为这个时期特有的影片样式,其中以《苦恼人的笑》《泪痕》《生活的颤音》《小街》《天云山传奇》《巴山夜雨》等影片为代表,对文革中“四人帮”的罪行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电影创作者们更多将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变化,在延续中国电影“影戏”传统的基础上,对视听语言、叙事手法等大胆了创造性的革新,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气质的现实题材艺术片。郑洞天执导的《邻居》,吴天明执导的《人生》《老井》,颜学恕执导的《野山》,黄健中的《良家妇女》等影片都是当时反映现实的力作,触及了住房问题、知情返城后如何融入社会、封建婚俗问题等。
《瞧这一家子》《夕照街》《红衣少女》《女大学生宿舍》《沙鸥》《人·鬼·情》《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等一批由女性导演创作的影片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喜盈门》《人到中年》《高山下的花环》《人生》《少年犯》《芙蓉镇》《老井》《湘女潇潇》《本命年》《乡音》《见习律师》《我们的田野》《孩子王》《最后一个冬日》等影片也是现实题材的优秀代表。这些影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