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上东坡大神的《赤壁赋》,总是觉得好,文字也精致,道理也玄妙。但这次备课,读着读着,突然想到,玄妙的道理,可能正是无力的。生死事大,所以用一种精妙的理论来改变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但真实并不能因此而改变。
苏子说,“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动;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也包括我们)都是永恒的”,这或许从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一个精巧的思考,便把我们从生命易逝的悲哀中带出来了。
但是,这只是头脑中的“风暴”罢了。而生死——或许还包括人生的中中不如意,作为确实存在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改变过。这种“风暴”或许也不过是另一种“自欺”。
于是,苏东坡转而投向清风明月,转向自我在当下,与自然的融合。
课文的结尾,“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表明苏轼被自己的道理说服了,不再纠结于人生的种种痛苦。这当然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生命境界了。我过去上课都是这么说的,但今天我却在想,是不是还有一种别的,甚至更加了不起的境界。
如果有,那应该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了。我们不妨承认衰老、死亡(当然也包括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都是必然的、都是实际存在的,我们终归一死,活着的时候也常有痛苦。但在我们之外,更好的生命仍在不断生发。这就是儒家的“生生不息”,也是天地间最大的美德。从这个意义看,教育真的是天地间最伟大、最具德性的职业。
我以前当然是喜欢东坡的,现在也还是。但现在我觉得可能有一种和他不同的,也许也是更真实、更直截了当的方式,来对待这个由自然生成终归于自然的生命。
舒老师的小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