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把战败归因于瘟疫到底是不是打肿脸充胖子
说到赤壁之战,想必大家不会陌生。这是三国时期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为后世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当时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刘备位于荆州。后曹操南下打荆州。秉持了“唇亡齿寒”的原则,刘备迅速与孙权组成“孙刘联军”,和曹军位于赤壁开战。两军对战,火烧赤壁,曹操败北。
其中曹操为何战败一直是历代史学家争论的中心。当时曹军足足二十万精兵,而孙刘联军只有一万五千多人,那刘备、孙权为何会获胜呢?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曹军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二是突如其来的一阵东风,火烧曹军。三是曹军内部瘟疫横行。
学者大都认同曹军战败是因为不善水战,铁索连船导致火势蔓延,曹军人马溺亡无数。然而按照当时的兵力对比,即使赤壁一战让曹军兵力损失惨重,但曹军人数仍然远远大于孙刘联军,为何不重整兵马发起反攻呢?反而,曹操向北方撤退的时候,把本没有起火的战船也烧毁了,这个决定就非常奇怪了。
烧船盛况
在正史《三国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赤壁之战之后,曹操曾写给孙权的一封信,信中他不承认失败是因为遭到火攻,他说“赤壁之役,值得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意思是赤壁之战,有疾病侵袭,我烧船而退,使周瑜白捡了这个好名声。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中曹军内部的瘟疫使得士兵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且军心涣散无心应战,曹操才会在赤壁之战后烧船自退,一方面为了防止孙刘联军的追击,另一方面也使得孙刘联军占不了便宜,无法拿到曹军的战舰。
可是,曹军内部的瘟疫到底是哪种疾病?为何会如此严重?为什么孙刘联军却安然无恙,没有染上这种病呢?
血吸虫
原来,这种瘟疫其实叫“血吸虫病”,从何得知呢,理由有两点:一是血吸虫病的感染方式主要为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这个疫水就是含有血吸虫的水,尾蚴则是血吸虫的幼虫。结合当时的环境,曹军南下,走的是水路。这大大增加了的血吸虫病的概率。二是这种病的多发期在秋天而正巧,秋天也是曹军迁徙,南下的时候。这不免会有人感染。加上古代不是十分先进的医疗技术,这种疾病便在军中广为流传。而孙刘联军则驻扎在南方,早就熟悉这方水土,所以对于这种病的免疫力也会上升,即使得病,致死率也不会太高,故在当时孙刘联军并没有收到这种病的影响,同时借助在曹操军队得病是趁虚而入,一举获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曹操在信中这么说是死要面子,不承认自己被周瑜击败,另外也是为了挑拨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但是在《瘟疫与人》一书中写到,公元前年—前年,雅典与斯巴达伯罗奔尼撒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由此看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瘟疫对于战争的影响不应当被低估。而且其实《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提到瘟疫的地方还有很多: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公(曹操)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三国志周瑜传》:“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三国志·郭嘉传》:“太祖(曹操)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魏书·蒋志传》:“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
所以如果综合《三国志》关于赤壁之战记载,我们可以试着推断一下赤壁之战过程:
曹军有疾疫
——军队恐慌、士气低落
——两军相遇赤壁
——初交战曹军败
——黄盖献计火攻
——曹军战船部分被烧
——曹操烧掉其他的船退兵。
或者在发生瘟疫的时候,曹操已经烧了部分感染瘟疫的战船,为了切断传播。总之一句话,瘟疫应该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三国志》
《瘟疫与人》
文/陈乐之
编辑/杨其臻
王善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