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赤壁新闻
赤壁特产
赤壁天气
赤壁房产
赤壁旅游
赤壁招聘

译海一粟语文和英语的有机结合

按:

产出地道翻译的前提是译者需要同时掌握好源语(source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language)的双语文化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就中英双语而言,分别学好语文和英语之后,如何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能将中华文化准确地传播出去、又能将丰富的英文知识译介给中文读者呢?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章,作者将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典型的人名、谚语及含有中国特色元素的概念罗列出来,分别用音译法、直译法、音译+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直译/意译+注释这五种方法加以说明,读来有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打开地道翻译的大门。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以林语堂《苏东坡传》为例

韦国荣张琪

1.音译法

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中指出:“音译(transliteration)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当原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很大和存在语义空白的情况下,翻译不可能直接从形式或语义入手,此时音译是主要的翻译手段。音译对象主要是人名、地名和新产生的术语。”

林语堂《苏东坡传》英译本中的人名、地名基本采用的都是音译法,即用汉语拼音把汉语词汇拼出。

比如,文中的人名“SuTungpo”(苏东坡),“Tseyu”(子由),“FanPang”(范滂),“SzemaKuang”(司马光),“WangAnshih”(王安石)等,地名“Chengtu”(成都),“Meishan”(眉山),“Michow”(密州)等。

另外,文中还有些汉语文化负载词如“词”、“赋”、“阴”、“阳”、“衙门”、“翰林”等在译成英文的时候也采取了音译的方法,分别译为“tse”,“fu”,“yin”,“yang”,“yamen”and“hanlin”,不仅有利于丰富英语的词汇,也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汉语的特征。因此,音译法是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直译法

“直译(literaltranslation)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90)。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译时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比如,分别将“文忠公”、“三国”、“黄河”、“西湖”、“赤壁”、“朱雀门”等词语直译为“LiteraryPatrioticDuke”,“theThreeKingdoms”,“theYellowRiver”,“WestLake”,“RedCliff”,and“theRedSparrowGate”。林语堂巧妙地将这些词语直译为英文,更能保留其语言和文化特征。此外,林语堂在处理以下句子中的谚语和俗语时也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例1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林语堂,:5)

ThereisacurrentChinesesayingthatafinaljudgmentuponamanispossibleonlywhenthecoverisnailedonhiscoffin.(LinYutang,:5)。

“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林语堂将这一汉语词语直译成以上斜体部分英文,使读者明白易懂,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例2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林语堂,:原序3)

Hedescribedhimselfasimpatientincharacterandsaidthatwhentherewassomethinghedisliked,hehadto“spititoutlikeaflyfoundinone’sfood”.(LinYutang,:PrefaceX)。

“如蝇在食,吐之方快”的英译,不仅保留了原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而且巧妙地传达了苏东坡的性情特质。因此,直译也是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常用的方法之一。

3.音译加直译法

在处理中国古代朝代名、历史景点、文物和专有名词等也常用音译加直译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将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文时简洁明晰。比如,朝代名“北宋”的英译为“NorthernSungdynasty”,历史景点“颖州桥”、“巫峡”的英译为“TheStoneBridgeofIngchow”,“WuGorges”,其他专有名词如“后汉书”、“陇海铁路”、“三苏”、“元祐党人碑”等词语的英译分别为“LaterHanHistory”,“LunghaiRailway”,“ThreeSus”,“YuanyuPartisansTablet”。

4.意译法

“意译(freetranslation)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范仲英,:90-91)。意译更注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是拘泥于表面的形式和文字。林语堂在翻译有些不适合音译和直译等方法的中国文化负载词时,采用了意译法。意译法的成功与否,归结于作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含义的正确理解,特别是要准确译出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以便使译文读者欣赏出中国文化。

例如,文中在谈到《水浒传》时,意译成了AllMenareBrothers。《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林语堂采用意译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诠释出这本书的主题,有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再如,文中《诗经》英译为BookofSongs,“重阳节”英译为“theninthdayoftheninthmoon”等。另外,“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如果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法,可能会给译文读者造成误解,因此,林语堂将“科举考试”意译为“theofficialexaminations”。此外,林语堂在处理苏轼相关诗词时也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例3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林语堂,:)

LastyearIclearedtherubbleontheEasternSlope,andplantedmyselfmulberriesahundredyardslong.(LinYutang,:)。

这句诗中,“东坡”是指地点,苏轼之所以自称“东坡居士”是因为在元丰三年(1),他真正务农了,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这里将“东坡”意译成了“theEasternSlope”很合理。原诗中的“尺”被译作“yards”,不影响对原诗理解,并且用“yards”代替“尺”会拉近与西方读者的距离。

5.音译、直译或意译加注释

《苏东坡传》正文并未附有脚注(林语堂,:序8),但作者在英译本中解释一些文化负载词语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了直译或意译加注释的方法,使得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词语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例4苏东坡不仅创造了他有名的“墨竹”,他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林语堂,:)

SuTungponotonlyoriginatedhisfamous“inkbamboos”,thatis,paintingsofbambooinink;hefirstcreatedthenameforanewstyleofChinesepainting,thestyleof“scholarpainting”(shihjenhua)(LinYutang,:).

“墨竹”和“文人画”两个词语本身就负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涵,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恐怕会给西方读者带来困扰。林语堂在翻译“墨竹”一词时,巧妙地运用了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即先直译为“inkbamboos”,紧跟其后加上“thatis,paintingofbambooinink”做同位语。“文人画”又称“士夫画”,现用来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林语堂利用意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将“文人画”译为“Chinesepainting,thestyleof“scholarpainting”(shihjenhua)”恰到好处。

例5苏东坡总是称朝云为“天女维摩”(表示纯洁不染之意)。(林语堂,:)

SuTungpoalwaysreferredtoChaoyunasthecelestialmaidenof“Vimalakirti”(“NameUndefiled”),aclassisbearingthenameofanearlyBuddhist.

“天女维摩”是佛教词语,“维摩”是梵文Vimalakīrti的音译,“维摩”的意思是纯洁不染,林语堂将其翻译成英文时加上了一句同位语注释“aclassisbearingthenameofanearlyBuddhist”,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结语

林语堂先生凭借其过硬的双语功底和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其译作《苏东坡传》是其最得意的作品,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和世界传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诚然,林语堂在处理个别文化负载词也有其时代局限性,如音译法尚未统一,不是我们现在的汉语拼音,但其翻译方法值得研究,他为翻译事业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应有贡献。

本文选自《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年第5期“师范及专业英语篇”——翻译论坛

注: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words)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直接反应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活动方式。

林语堂《苏东坡传》Thegaygenius/TheLifeandTimesofSuTungpo,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原作为英文。

二十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李鸿章传》,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吴晗《朱元璋传》,林语堂《苏东坡传》。

“译海一粟”取自成语“沧海一粟”,而该成语出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ibizx.com/cbxw/10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