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三国中期发生的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此战更是奠定,东吴,蜀汉,曹魏三足鼎立之势。东吴和蜀汉双方联军,于江东迎接劲敌曹魏的挑战。曹操在此战更是派遣60万至80万的大军挥师南下,可是却中了诸葛亮和周瑜的埋伏,最终导致大败而归。回到汉中以后,曹操休养多年才得以恢复元气。近来有不少网络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获得大胜,皆是因为曹军瘟疫横行。换言之是由非常规因故导致曹操退兵,所以东吴和蜀汉是不战而胜,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否如此?
公元年,赤壁两岸大约囤积了近80万的大军,当然这个总参战人口数量至今还存在疑虑。根据不少专家的推断,“赤壁之战”中,孙刘两方大约只不到6万人马,曹操也顶多不超过30万大军,远没有小说《三国演义》当中记载了那么多数量。可是这在当时也是一场,事关多方势力生死存亡的大战。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说法,曹操先是用铁锁连铸船板,让军中大批北方士兵在船上操练战阵。周瑜与黄盖上演苦肉计,“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最终凭借诸葛亮借助东风火烧曹营。其中还有“草船借箭”,“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
总之这场“赤壁之战”,双方互有来往,且罗贯中先生的笔墨功底实在让人佩服,仅用寥寥数笔,便将“赤壁之战”描写得如此传神,可是在正史当中,对于“赤壁之战”的描写并不是太多,且较为繁杂。诸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这样简短的介绍“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曹操来到赤壁,与孙刘发生大战,但是战事不利况且军中发瘟,军士多得病而死,所以无奈引兵撤还。
按照这样的记载,曹操是因为军队遭遇了大规模的瘟疫主动撤退,并不是刘备和孙权主动将其击败。第2种就是《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这个意思与《三国演义》的前段差不多。第三种记载则是《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这个记载大致意思和《三国演义》中记载的非常相近,比第二种还要传神。也就是周瑜,黄盖,诸葛亮,刘备等人,怎样用火攻击败曹操。
这就很奇怪了,按说《三国志》是一本权威的文献史书,作者陈寿是蜀国人,“赤壁之战”陈寿应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可是为何在《三国志》当中有三种不一样的记载,我们到底应该听从哪一种记载呢?且宋朝司马光整理编纂的《资治通鉴第65卷》,又有了“赤壁之战”简短的记载,“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资治通鉴》中的描述,和《三国志魏书》的记载较为相似,也就是曹操大军有了疾病,所以被孙刘联军抓住机会一举击溃。因此不少网络作家就拿《资治通鉴》和《三国志魏书》当中的记载,作为很详实的佐证。认为孙刘联军是捡了便宜,“赤壁之战”开始就是不对等的。然而笔者却认为,“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按照这部分人的想法,我也可以说《三国志》其他两种记载非常相似,那么曹操就是被孙刘联军用火攻给击败的。毕竟现在也没有时光机,谁都无法去公元年现场查看。这些记载说法不一太过繁杂,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将这4种记载综合在一起看的话,是否会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观点?
首先按照《三国志魏书》和《资治通鉴》当中的记载,曹操军中肯定是发生了疾病,其他史书对于这样的说法也有了较为明确的佐证。因此我们认为曹操大战开始之前,或者是进行之中,军中已经有了疾病流传。讨论“赤壁之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曹操是否真的被刘备与孙权用火攻给击败的?按照《三国志吴书和蜀书》,都记载了确实曹操是被火攻烧毁战船,且人员死伤无数,其中细节也写得非常详细。水面上孙刘军肯定是用火对曹操发起了攻击,不然的话曹操士兵数量占据优势,虽然有瘟疫,可也能与孙权刘备进行抗衡。
那为何《三国志魏书》当中,却闭口不提曹操是被火攻击败的?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司马炎建立的晋朝是在魏国基础上延续而来的,司马懿又是多年魏国老臣。陈寿撰写《三国志》时,肯定也会考虑到官方因素,毕竟在魏书当中尊曹操为先主,如果太过直白的说,曹操是被其他两方势力火烧屁股赶回许昌,是不是有些太刺耳了?可是在蜀书与吴书便没有了这样的顾虑,三言两语说明了这场战役的本末。
而《资治通鉴》延续晋朝正统的说法,同样是较为正常的。毕竟司马光不会拿其他两个版本的《三国志》作为参考,他肯定是用陈寿写得最为官方的那一版,也就是《三国志魏书》作为蓝本,因此“赤壁之战”。曹操就是被火攻打败,瘟疫也是曹操败亡的主要原因。刘备和孙权同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不可一世的曹魏大军击溃。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